西西河

主题:PLA的山地装备还不够精锐 -- laogua

共:💬106 🌺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看不懂就算了。

                有因就有果。正如有了引力,苹果就肯定掉在地上。客观规律你是无法违背的。

                最后说一句,除了直升机那条,其它都是胡扯。

      • 家园 说的不错

        不过那个野炊车呢,你还是没有考虑交通条件的问题,前20个小时,连公路都没有打通,野炊车怎么进得去呢?后来路通了,又要紧着运救灾物资,怎么说多救两条人命比多吃两顿热饭要重要吧。

        话说回来,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衬托出了军队的素质。我敢肯定,这样的通讯交通后勤条件,美军是绝对不可能大规模开进那么远的。

      • 家园 谈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1、侦查能力严重不足。

        -间谍卫星也是受使用条件限制的。中国卫星数量少。少量能够完成监控卫星所对准的地区应该不是四川。一旦卫星采用变轨等方式转换监视区域将消耗卫星燃料,而且会对热点监视地区形成天窗。从救灾过程看,卫星的保障和支持还是起到了相当的作用的。至于军队的侦查能力,面对灾区这么广大的区域,起码要动用战区一级的侦查手段。军队是紧急动员开进,并不是作战任务。进去的最大单位是13A 15A,都属于战术单位。只能提供战术侦察能力。再加上轻装开进,没有携带必要的侦查设备也是当然的。关于侦查设备,本区曾有专文大作提到了中国陆军现代化的一些情况。可以参考。

          

          2、通讯能力严重滞后。

        -这一点有所认同。不过军队这次救灾动用的大部分是作战部队。就好像一次大规模的空降作战。没有线式战线后的保障。而且,军队救灾动用一切通讯手段也是非常危险和容易暴露的。容易为人做制。从实际情况看来,失去联系的大部分为地方,精锐部队投放后失去联系或短暂失去联系的情况不多见。在关健的点上PLA还是动用了一些比较尖端的通讯保障能力。比如BD卫星的相关功能就有所展示。而且,军队救灾是整体救灾的一部分,采用民用手段便于协调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也是明智的。

          

          3、指挥控制能力严重不足。

        -装备上并没有要求军队设立前进指挥部。

        -指挥控制上实际上救灾总指挥部下设有各专项组。

        -军队不是在指挥救灾而是在参与救灾。从各部队情况看,各部队对自己分队的掌握是没有问题的。

          

          4、空运能力依然不够。

        -这要看怎么说了。PLA缺乏直升机不是新闻。不过请注意,就在地震发生后,我们的南面小岛还处在没有交接的状态。必须要保留一部分力量作不测的打算把?

          

          5、后勤保障能力依然不足。

        -部分同意。不过轻装部队本身就有这个难题。又不是全军开动。这次PLA的开动就好像是一支巨大的骑兵,是来解困和突击的。不是合成军种联合作战。

        • 家园 承认弱点,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1、侦查能力严重不足。

          中国侦察卫星少,这个可以理解。但没有无人机进行实况图像传播,实在不应该,这个已经不是什么特别新的技术。何况灾区离成都这么近,也就100公里左右,作为一个大军区所在地都没有这种能力,可以认定,解放军的战场实时监控能力,基本没有形成。

          2、通讯能力严重滞后。

          这个没有什么疑问,进去的部队,还是依靠民用通讯手段,前期基本是卫星电话,后期依靠几个大的通讯服务商抢修。这里可以看出,解放军通讯,基本就是依靠有线通讯,无非过去是电缆,现在是光缆,虽然保密性强,但机动能力基本没有,抗损能力也差。至于北斗,看来还是实验阶段,至少通讯这块还没有形成战斗力。至于需要保密,那就是瞎说,在自己的腹地都不敢用,那演习怎么办?没有就是没有,别逞强。

          3、指挥控制能力严重不足。

          通讯都这个样子,C几就别提了。

          4、空运能力依然不够。

          空运能力明摆着。成都军区是一个比较依赖飞机的区域,就这个样子,其他地方想想也明白。说留一部分,那更扯淡,连民航都征用了,还会保留?再说台湾局势至少现阶段缓和不少。

          5、后勤保障能力依然不足。

          这个通过这次救灾发现,我军很多装备研制的多,装备部队基本是空白。昨天,央视新闻后勤学院紧急赶制十多套野战净水设备送到灾区,看来部队根本没装备,估计还是和缺钱有关,先主战装备,后勤的靠边站。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小的如担架,用的还是那种又大又笨,小巧的,能放进背囊的铝合金担架,基本没看见;大的如通用集装箱,根本没有,装卸还是靠人多。

      • 家园 部队挨饿主要是部队把自己带的补给给了灾民,并且给灾民的物资部队

        没有动。

        因为交通道路问题现在首先抢运的是给灾民的物资,部队自己的补给物资就……。

    • 家园 山地摩托车是有必要的(见图)

      http://i3.sinaimg.cn/jc/p/2008-05-21/U1335P27T1D501463F3DT20080521082341.jpg

      看看为什么我说山地摩托车是有必要的。另外,有朋友以为我说的是民用摩托车,说

      如果有用,从重庆大规模征用就行了。其实我说的是军用摩托车,我记得看过一个

      吉普车系列,也是在西西河,忘了是那个坛,有很多图,其中有几种类似美国家中

      可驾驶除草机的大小,可惜我找不到了。

      • 家园 震后的映秀漩口山地摩托车也进不去

        映秀漩口我都去过,当地的地势是两山夹一河。在震前,许多路段,公路的边上就是60-70度的山体。在地震滑坡后,基本上是河的两边都是这种角度的坡了。只能放下半个脚板。不靠人抬,你说的军用摩托车也过不了这些路段。

      • 家园 你说的是这种小车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发动机一般500-1000CC,这玩意石头路上,泥泞的土路上都可以用,是打猎的最好帮手了,但是对付不了塌方滑坡后的那种地形,那种地方大概真的只能手脚并用,爬过去。

        • 家园 找到一张外军的全地形车

          http://pic.tiexue.net/pics/2007_4_25_5479_5305479.jpg

          找到一张外军的全地形车。但还不是我以前看到的图,以前的是一个前轮,后面是履带。

          解放军的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important/64/20080124/images/r_2008012408363880044400.jpg

          • 家园 这个称不得全地形车

            只是小分队用的高机动车辆而已,不可能通过碎石遍地的山区,更不可能登上地震后的滑坡了。

            真正的全地形车辆都是履带式,这是由履带式车辆和轮式车辆的不同地形通过能力决定的。在这方面轮式车辆先天不足,尤其是在爬坡能力上比不了履带式车辆,所以你如果真的要谈论全地形车的话说的只能是履带式车辆。

            至于说轮履结合式的车辆,最早是有人想通过这种方式把履带式车辆的高通过能力与轮式车辆的转向优势结合起来。这类车辆在二战期间被德军和美军大量应用。但是实际的使用效果是它们的不同地形通过能力不如履带式车辆,转向的灵活性上又不如轮式车辆,耗油却不比履带式车辆少,总的使用效果如同鸡肋。所以二战结束后此类车辆仅作为剩余物资存在,各国军队均再未对这种非驴非马的轮履结合式车辆动过心。

            实际上军事用途的全地形车辆指的主要是车辆具有两栖能力,能有效通过松软和泥泞的地面,如砂、雪和泥。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全地形车辆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履带的主要原因。所以你所说的全地形车辆实际是超出了目前技术水平下的全地形车辆的概念的。

            你说的大约是某种山地车辆。很遗憾,这种车辆还不存在,因为无道路的山地地形已经超出了现有的轮式和履带式车辆的通过能力。实际上在各国的一些概念车辆设计里对付这种山地往往都是用“有脚”的车辆了。

            全地形车辆对世界各国军队都是个大难题,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能得到各国军方首肯的是瑞典的赫格隆系列全地形车辆,已经应用在四十多个国家,就连对履带式车辆的研发和制造有独到经验的德国也是直接采购的这款车,它的爬坡能力已经达到了45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二战德军的半履带车吧

            也就德国人当年大量装备了这个

            到后期就已经不怎么用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