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满星叠住着一群 龙的传人 (上) -- 北宸

共:💬285 🌺55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雷锋叔叔?

        课本里面居然写着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真是他们的小学课本吗?

      • 家园 他们是用的简体字呀
        • 家园 他们本来就是大陆过去的,文革的红卫兵、知青

          现在的果敢就是一个小云南,连手机号码都是云南移动的号码。

      • 家园 这个与北辰说的泰北的那批人,应该不是同一支.

        按果敢官方网站的说法,果敢人(其实就是汉人,为避嫌疑改称为果敢人,但他们都知道自己就是汉人.)从明朝起就在缅北生活了.

        而事实上,这些人中有些是当年从云南跑出去的知青,也有些是80年代出去讨生活的人.

        • 家园 我上面发了一个帖子讲果敢县的很详细

          另外再补充一些资料

          [转帖]缅甸掸邦第四特区

          原贴为海一啸的转贴,版权属原作。

          http://www.kokang88.com/ggzfbbs/dispbbs.asp?boardID=12&ID=372&page=1

          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即原缅共缅共红极一时的“八一五”军区。从缅共“八·一五”军区演化而来的“缅甸掸邦第四特区”,严格说,是一个极为袖珍的“割据之地”。不仅人口在几支地方民族武装中最少,地理面积也是相对最小。于1989年4月19日宣告脱离缅共领导,率部成立了“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军政委员会”,下设“军事委员会”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员会”。“八一五”军区司令林明贤任“主席”和同盟军“司令”。原“八一五”的683、768旅被改编为369、911师,兵力3000余人。林部绝大多数领导人是从中国出去的“知青”。原东北军区副参谋长蒋志明出任同盟军秘书长,原缅共中央警卫旅政委罗常保出任参谋长。林部控制的地域与中国的西双版纳接壤,面积4952平方公里。至1996年底,“第四特区”控制区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 有9个行政区,500个自然村,16127户,辖区内人口74022人。

          特区领导人林明贤原是中国中国知青。林明贤生在海南,长在广州,审时度势,亦相当精明。他是缅共人民军内部最早和缅甸政府和解的高级将领之一,也是最早在其辖区内全面禁绝鸦片种植和毒品买卖的,为此,他赢得了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的高度赞赏,而“第四特区”的替代种植计划(即鼓励山民种植经济作物来替代罂粟)则全部是依靠西双版纳勐海县的无偿援助来完成的。当然,林明贤最为精明的地方则是娶了被称为“果敢王”的缅甸华侨彭家声的女儿为妻。林明贤曾为彭家声平定了杨茂良兄弟兵变。

          “掸邦第四特区”林明贤部,与佤邦、果敢同盟军、克钦新民主军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林明贤部的领导层是由许多“知青”与福建、广东、海南的华人组成。既不同于佤邦、克钦101部,他们主要是少数民族,也不同于果敢彭家声部,他们主要是旅缅果敢地区的华侨组成。总司令林明贤就是中国海南人,现年刚50岁出头。“秘书长”蒋志明,原先是东北军区的旅长、副参谋长,中国畹町人,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后出国参加缅共革命,在各种战斗中得到了锻炼,不久就成长为一名缅共人民军的中级指挥员。由于蒋志明以“外交”见长,故被长期派驻仰光、腊戍等地,成为“八·一五”对外的联络官。

          刚刚从“政法部长”位置上卸职下来,但仍担任着“掸邦东部同盟军”“参谋长”一职的罗长保,云南昆明人。在昆明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与蒋志明几乎同时赴缅共参加革命。到1989年缅共瓦解时,罗长保已经是中央警卫旅的政委。成为缅共“知青”的佼佼者。至今,其仍然是“第四特区”说得上话的人物之一。

          “第四特区”在数支割据武装中,地盘如弹丸。又处于“夹缝”之中。

          目前第四特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原缅共的各支独立武装中是相对较快的一支。昔日不毛之地的小孟拉,今日已是大楼平地而起,各种基础设施正在建设,粮食自给有余,财政收入大增。

          • 家园 果敢县 我去过

            嘿嘿

            还行

          • 家园 【ZT】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概况

            ZT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概况 佤邦联合党和佤邦联合军 他们也有81杠

            原贴为海一啸的转贴,版权属原作。

            http://www.kokang88.com/ggzfbbs/dispbbs.asp?boardID=12&ID=371&page=1

            一 地理位置: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缅甸联邦部分。它由南、北两块地区组成。北面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东北面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耿马县、沧源县,思茅地区的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接壤。北面与缅甸第一特区(果敢)相连。南面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相邻。西面至缅甸第二条大江—萨尔温江(怒江),与滚弄、当阳等城镇隔江相望。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南面地区与泰国接壤,面积约 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

            二 历史: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67年以前的几千年。是佤邦漫长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是原始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的变革阶段。鬼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世袭的山官、头人统治整个社会,其表现形式是部落制度。整个佤邦分为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佤语叫“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由于外来武装势力的干预,佤邦境内出现了布来吴、岩帅、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装组织(称自卫队)。这些武装组织和部落之间互相残杀械斗,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第二阶段(1967—1989年):在部落混战、各族群众处于暗无天日的危难时刻,佤邦许多有识志士勇敢地站出出来。他们认识到,要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须推翻反动的部落制度。必须组织革命的武装力量,以实现佤邦的统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鲍有祥、鲍三板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昆马游击队。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龙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岩城游击队。

            1968年,以鲁兴国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户双游击队。

            1969年2月以赵尼来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绍帕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的出现,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愿望,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传递情报,队伍发展迅速。但这些游击队组织都是自发的、分散的。对统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击队领导人不谋而合地意识到:必须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赵尼来、鲍有祥、鲁兴国、岩肯等领导人加强了联络,经过很多曲折,找到了缅甸共产党。以诚恳的态度请缅甸共产党来领导游击队闹革命。

            1969年三月,缅共代表来到绍帕、户双,7月到昆马、岩城。缅共代表与游击队领导经反复协商,密切合作,对各游击队进行了整编。以户双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缅甸人民军东北军区4048营,以绍帕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4049营,以昆马游击队的基础,成立了502营,以岩诚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501营。

            部队成立后,组成了江东指挥部。指挥部成员有:周昆系、郭志明、杨福康、鲁兴国、郭志、赵尼来、鲍有祥等人。指挥部成立后,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随后解放了营盘、邦腰、金厂等地。根据东北军区的命令,4048、4049部队到外区域作战,501、502部队留佤邦地区作战。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队和民兵群众参加了滚弄战役。

            1972年3月,缅共东北军区总部迁到勐冒,进驻佤邦的部队有4045、4046、4047、3035、炮营等。本年底,佤邦境内大都获解放,北佤南佤实现了统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区,孟延地区的大部分及勐宁等地区。1973年4月,东北军区总部迁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总部也迁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缅甸共产党在佤邦地区20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农民为基础;以军事为中心;以农村包围城市、赢得战争、夺取政权为方针路线,解放了佤邦、统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摆脱了部落统治的桎梏与枷锁,佤邦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20年来,缅共除以上部队编号外,还先后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师、68师等部队编号。在地方,还广泛地成立了民兵,各县成立了县大队。武装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军、主力军三结合体制。

            在地方政权方面,组建了北佤县、南佤县、景北县、邦伞特区。

            缅共在佤邦20年,为佤邦办了20多所学校、5个医院,动员群众修了干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开田挖沟等农田水利工作。

            1985年9月9日,缅共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赵明同志,被选为中央委员。赵尼来、鲍有祥、李自如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缅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内部发生了许多问题:根据地越来越小,阶级斗争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领导年龄老化,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十分顽固。大民族主义、宗派主义日趋明显,干部中培置亲信,拉帮结伙。连年战争,群众生活逐年下降,部队供给短缺……对此形势,当时许多中下层干部提了许多改进意见,但缅共主要领导听不进,还加上“反党”帽子。在这种情况下,3月11日,原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彭家声在果敢宣布脱离缅共领导,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

            在对待和处理果敢问题上,缅共内部有两种主张:一是和平解决,二是军事镇压。主张军事镇压的占了上风。他们组织了指挥部,命令当时任北佤县县长、12旅旅长的赵尼来和当时任中部军区副司令员的鲍有祥,率部队前往镇压。他们俩人都是主张和平解决的干部。在这即将发生兄弟互相残杀的危急时刻,赵尼来、鲍有祥左右为难,一边是上级领导,不执行军令不行;一边是20多年同一战壕的战友,不忍心互相残杀。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最后决定:脱离缅共领导。这就是震惊内外的《4.17》事件。

            第三阶段:和平建设时期(1989—1999年):

            1989年4月17日,佤邦举义旗,脱离了缅其错误领导,组建了佤邦联合党、佤邦联合军。5月18日和政府对话,达成停战协议。4月17日是佤邦历史上一个里程碑。从此佤邦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

            三 十年和平时期情况

            (一) 民族·宗教

            佤邦是多种民族杂居的地区,这里居住着佤、拉祜、掸、克钦、汉、爱尼、僳傈、苗、布朗、回、本、崩龙、阿克、缅、克伦、老棉等十六种民族。其中,佤族占70%左右,其次是拉祜族和掸族。各民族在佤邦大家庭中和睦相处,正在为佤邦的繁荣富强团结奋斗。

            佤邦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主要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神教、掸族、大部分佤族信奉佛教,拉祜、克钦及佤族一部分信奉基督教,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还有部分群众信神信鬼。

            (二) 佤邦联合党

            佤邦联合党于1988年12月20日筹建。原名为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党,由于形势的需要,1989年11月4日,改名为佤邦联合党。它是由佤邦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组成的先锋队组织,是领导佤邦革命运动、人民团体、武装部队、人民政权的核心力量。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992年12月20日,佤邦联合党在邦康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章程。选举赵尼来、鲍有祥、李自如、赵明、肖明亮为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推举了赵尼来为总书记,赵明、肖明亮为副总书记。选举岩伦、赵文光为政治局委员;选举布来康、鲍有义、三木鲁、赵忠丹、张月祥、陈龙生、陈三木纳为中央委员;选举赵三木里,鲍华强、崩丁、周昆系为中央候补委员;1996年又增补卫赛堂、李祖烈、亚库为中央修补委员;中央委员会下设各级党委。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支部。 ~n|NWkHHB

            (三) 佤邦联合军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七日,是佤邦联合军建军节。原定名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军,由于形势需要,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四日,改名为佤邦联合军。

            佤邦联合军是佤邦各族人民的子弟兵,是在佤邦联合党绝对领导下的,肩负着保卫佤邦、建设佤邦的武装部队。

            佤邦联合军一支战斗队;悍卫佤邦不受外来侵犯,为佤邦和平建设保驾护航,严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她又是工作队:担负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任务。她也是生产队:积极开展部队生产,提高部队生活,减轻人民负担,还要积极参加地方的建设。

            1989年4月,先后组建了417师、418师、420师、421师、214师、独立团、炮团、警卫团。5月份又组建了525师。1996年420师、525师合拼为171军区。

            地方上,各县组建了县大队(勐冒县组建了629团)和民兵营。

            佤邦联合军总司令为鲍有祥,副总司令李自如、波来康,总参谋长;李自如,副总参谋长:李祖烈、赵文新、赵国安。

            佤邦联合军总部设于邦康市。

            (四)佤邦政府

            根据经济建设发展形势的需要,于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一日组建了佤邦政府。它担负着对内部政权事务的领导和对外的政务联系的任务。 名誉主席:赵尼来

            主 席:鲍有祥

            副 主 席:李自如、赵明、肖明亮

            邦务委员有:布来康、岩伦、赵文光、鲍有义、三木鲁、赵忠丹、张月祥、陈龙生、赵三里、崩丁、李祖烈、亚库。

            (五) 佤邦政治协商委员会

            佤邦政治协商委员会成立于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日,第一届全邦政协会议于九二年四月十八日到二十一日在勐冒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各地区的各民族代表262名。会上通过协商,推选出63名委员组成佤邦政治协商委员会。

            即:主席:赵尼来

            副主席:周昆系、鲁兴国、岩小石

            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六日,召开了第二届政协会。增选了赵明为副主席,陈龙生为秘书长。

            政协委员会是协助各级政府宣传组织群众、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促进民族团结的社会上有威望的群众组织。各县各特区均成立了县、区级政协委员会。

    • 家园 向他们致敬,向那个时代致哀!
    • 家园 居然第一个给北宸献花

      荣幸之至。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原创】满星叠住着一群 龙的传人 (下)

      随着家园变色,滇缅边境的这支孤军拚死一搏,死守最後一个反攻阵地。这些孤军和谭忠将军的二七八团的残军结合,竟也陆续立下多笔战绩,奋战缅甸军队,求得一块生存基地。到了1950年,这批军队兵力已成长到三万人,並打出一片比台湾大三倍的土地。然而这股势力让缅甸政府感到芒刺在背,在打不过这支国民党残军後,缅甸政府诉诸联合国调解,要求孤军撤台。

      在邓贤先生的《流浪金三角》一书中提到, 当时美国顾问曾在军队中大肆活动,以将亚洲反共中心从台灣转移到金三角作为允诺, 希望这批国民党军從而听从美国人的摆布。这批"孤臣孽子"虽是"孤臣",但也是”忠臣”,自是不想谋反。

      然而美国人在背后的策反活动,确也引起了老蒋的些许不安。也因此配合联合国把主力李弥将军的旧部人马全部撤回来。

      金三角功臣李国辉將軍撤台命令传来,广大将士仰天长叹。五年來的努力,付諸東流。

      这几天找到了联合报在1953年的这份旧闻,配合着大陆作家邓贤先生在1998年出版的《流浪金三角》中所采访到的内幕,这份旧报导,现今读来竟有一丝心酸。

      【本报讯】昨(九)日来台的滇缅边区志愿反共游击弟兄的领队李国辉少将在机场对记者发表谈话称:滇缅边区志愿反共游击队是民国卅九年云南陷匪後才成立的,经过多次战争,因为打得很好,人数渐渐的增加,部队也就随着演编到二千多人,民众自动来归的也不少。我们在滇缅边区本来干得很好,但是我们为了顾全大局,服从总统的命令,才愿意回到台湾来.今後将本过去一贯立场,在这自由中国的复兴基地,与祖国同胞共同努力。

      【1953-11-10/联合报/01版/】

      两次孤军撤台後,国方不愿意放弃那里的军事据点,因此暗地里派了郑介民将军传来蒋的口谕,”苦撑待变!” ,留下两支军队:第三军、第五军,他们的活动区域转进泰国北部山区。也就是这四个字,多少部队及将领一等,就是五十年…

      我们是用生命与鲜血和泰国政府交换身分与土地。」一位老兵在2004年台湾一份报纸采访时如是説。

      早年他们视泰北为过境,泰方亦视他们为过客,後来孤军帮助泰国政府打境内泰共、寮共、苗共等国际共军,以此换取身分与土地。这些共军盘据在泰缅边界已超过二、三十年,泰国人打不下来,最後竟是靠这群装备破旧的异域军队。

      泰国政府对於参与战役且战死或受伤残废的孤军,由遗族或本人领取公民证;参与战役但未受伤的,领取居留证;其馀士兵及眷属则在解除武装之後就地生产。但是没有公民证,自然就没有泰国政府的救助,也因此大部份的后代还是不能离开泰北深山边境的这个地区。

      孤军有着对共党的仇恨与对祖国的渴望,有着无法原谅昔年台湾政府任令他们自生自灭的一些”憤”,也有着无法理解台湾後来政局演变的一些”憂”,他们不愿也无法融入泰国社会,最终却也不得不妥协。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当初的"反共复国"早已不再是使命。这些留在满星叠的龙的传人,心中仍然热爱着中国。 他们许多人仍坚持让下一代学写中国字,学説中国话。而他们家里的案头上或许依然供俸着当初祖辈踏入缅境前,用手帕细心包好,揣进胸前口袋里的那把祖国的泥土。

      [完]

      後记:

      满星叠的大同中学是由坤沙出钱出力,对於坤沙用心於华文教育,在当地村民间,事实上颇为津津乐道。

      另外很欣慰的看到海的这一边来自民间的关心,依旧持续着。这是去年夏天的视频。但是看到图书馆的屋顶会漏水,还是很难过。这些在异域长大的龙的传人,最起码值得拥有一个屋顶不漏水的中文图书馆吧。

      [FLASH]http://www.youtube.com/v/98DrtBthw3Y[/FLASH]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泰北“残军”点滴

        泰北“残军”的历史渊源(摘自《泰北义民文史馆志》)

        自佛历二四九二年(西元一九四九年),中国之国共内战后,国军退守台湾,云南境内余下二支武装兵力,分别为一九三师及九十三师的二万人之谱,进入缅甸,挨佛历二四九七年(西元一九五四年)经联合国要求美、泰两国协助安排国军余部先后两次撤台作业,第一次一九五三年撤台为七OOO人,第二次一九六一年撤台约四千五百人,剩下兵力经和缅军对峙后转入泰国北部境内,一支由李文焕将军率领入住清迈省亚巴干县堂窝地区,另一支由段希文将军率领入驻清莱省美发隆县美斯乐地区。

        当时因局势需要,泰陆军联合上述两支部队共同征剿盘踞在清莱省及碧武里省作乱之苗共,七次战役,分别为佛历二五一四至二五二八(西元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零年)六次,作战地区为:赖弄、赖夭及赖帕蒙等地。另一次在考牙山,碧武里省境内,战事猛烈,双方牺牲重大,最后消灭所有苗共收复失地。由于战功彪炳,导致泰政府重新确认国军余部之合法地位经过如下:

        1、 佛历二五一三年十月一日(西元一九六零年),国务院通过同意国军余部移民身份居住泰国。

        2、 佛历二五二一年五月三十日(西元一九七八年)泰国国务院正式通过,因对国家立功获得同意归化为泰国国籍。

        3、 佛历二五二七年六月十二日(西元二OO三年)获泰国国务院通过,同意国军余部在泰国出生的子女享许可归化泰籍权利,取消原波我三三七条。

        4、 佛历二五四六年(西元二OO三年)泰内政部执行原佛历二五二七年(西元一九八四年)泰国务院通过,同意国军余部归化泰籍七OOO人,合计三个省归化人数共为一万三千七百二十八人,其余人数办理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落成于2003年的“泰北义民文史馆”

        泰北义民文史馆落成碑记

        西元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云南昆明事变后,神州全面易色,不容于马列主义生活下之中华儿女,纷自投奔异域,流徒于滇缅边境,为了崇高理念,为了生存,奋斗于穷山恶水之间,食不裹腹,衣不遮体,凡十有余年。西元一九五三年,西元一九六一年,两次被国际压迫撤台,一九六一年之撤台,一部分为尊奉层峰之密示,一部分为主客观条件不适宜,因而留置与泰缅边,荒山丛莽之间,苦况备尝,幸蒙普密蓬圣皇荫庇,当时泰政府最高领导他浓元帅之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曲与回护,几经向台商洽,终于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达成协议,由泰政府自行权宜处理,乃策定“协防、归化、辅导、生产”之至高英明之政策实施,泰我双方忠诚履行,遂缔造泰北之安定,我义胞欣获安居乐业,自由发展。历四十余年兹,繁衍生息,世代交替,已子子孙孙。而世局犹多纷扰,鉴于饮水思源,勿忘报恩怀德之大义,亦为子子孙孙前途计,遗老诸同仁,无不同期建馆,以荟集展示过往之宝贵历史文物事迹,既可澄清世人数十年来对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视听,以史实真相籍供研讨,免于误导之伤害。奉祀阵亡忠烈,以鼓励培育后代忠贞爱国精神。亦教育子子孙孙,了然于血汗史实真相,俾知珍惜先辈与万般艰难中缔造得来今日之成果。坚志尊崇圣皇,以报答荫庇之大恩大德。坚志守法爱国,仍须不断努力建设,繁荣进步,安定居住边区,巩固国防。兼且文史馆之设,亦可促进地方旅游事业,于国于家裨益无限!此议既成共识,获最高统帅部于美斯乐合拨土地六莱,泰北义民文史馆筹备委员会,在中华救总泰北工作团龚团长承业及其全员之大力协助下于焉组成矣。成员计为:主人委员雷雨田,副主任委员陈茂修、张国杞、张兆兴,委员崔述成、张述尧、王世俊、李人杰、任振、黄科、鲁大湛、刘思松、刘甲礼、任自芳、张开诚、李泰增、李文坛、曾化仪。中华救总在郭理事长哲公领导下,全员投入,鼎立辅导,净心长老慈悲济助,请台湾阎辰昌建筑师义务设计蓝图,由泰国实宝利集团承包工程,自西元二零零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开工,西元二零零三年七月三十一日竣工,内部设施亦相继在年底完成。兴建工作展开期间,承各方贤德,各村各户,踊跃输捐,赞襄其成。为表感谢各方之匡赐玉成大德,为使子子孙孙怀恩报德计,谨此勒石为铭,以永垂不朽。

        泰北义民文史馆筹建委员会 谨志

        西元二零零三年二月二十一日立

        其中,英烈纪念馆是文史馆的大殿,也是主建筑。

        该建筑气势恢弘,而大殿里空荡如野,惟供奉着数百位用生命为美斯乐的后人们换来“安居热土”的残军将士,没有他们的牺牲,不可能有美斯乐的今天。英烈的灵位沿墙一溜摆放,中间是段希文将军的灵牌,背后是美斯乐的地图。大殿肃穆而庄严,洁白的底墙上用红色写着四个硕大的字:

        [SIZE=3]精忠报国[/SIZE]

        面对这四个大字,任何懂得一些中国历史的人都会感到震撼。

        精忠报国原是岳飞的母亲刺在岳飞背上的训示,

        精忠报国是我族民族之灵魂、英雄之气节。

        而这些流落在异国他乡,并用生命来换取生存空间的残军将士们,他们的精忠报国之心,除了让人震撼外,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悲怆和酸楚,这其中的悲楚都在一个“”字上。

        [SIZE=3]八年抗战兮,精忠报国;

        内战败退兮,流落异国;

        为谋生存兮,侍奉他国;

        牺牲流血兮,马革尸裹;

        忠烈不眠兮,魂归故国;

        往事如烟兮,是非功过;

        后辈瞻仰兮,唏嘘蹉跎。[/SIZE]

        岁月蹉跎,好在现在的美斯乐,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区,以茶叶、咖啡、蘑菇、中草药等种植经济替代“樱粟花经济”,闻名泰国的“KMT”茶,烙印了台湾民众们对流落异域的同胞的拳拳之心。色彩斑斓的屋顶,代替了昔日的茅草屋。矗立的移动通讯天线塔,表明美斯乐已经不再与世隔绝。

        度尽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

        打来打去的日子

        不堪回首

        祝福你们——我的同胞

        愿我们共聚在轩辕

      • 家园 谢谢北宸的文字让我终于可以全窥这一段往事

        感动于这一句

        而他们家里的案头上或许依然供俸着当初祖辈踏入缅境前,用手帕细心包好,揣进胸前口袋里的那把祖国的泥土。

        小时候看西游记,记住了唐太宗送别玄奘所说的那句话: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去国怀乡,这句话从未忘记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