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何谓“救赎”?——《肖申克的救赎》门外谈 -- 唐一介

共:💬42 🌺8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何谓“救赎”?——《肖申克的救赎》门外谈

    四年前的旧文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广受好评的影片,虽然在一些评论中,评论者彼此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的是,大家都对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虽然,也有些评论淡淡一笔说了它的不足。

      但对我来说,在看过几遍之后,对它这翻译的名字却首先起了疑问。

      redemption是“赎出”、“救出”的意思,而《the shawsshank redemption》的中文译名中,它被翻译成救赎。

      但在汉语中,其实是没有“救赎”这个词条的。

      “救”是指向自身之外的,而“赎”却是指向自身的。具体点说就是在“救援”等词语中,限定了行动指向的是自身之外的事物(一般来说是他人),而在“赎罪”等词语中,行动的指向是自身。二者的这一矛盾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组成一个词语。大多数评论者在写下“救赎”之时,也许根本就没去想,“救赎”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也就不能发现,原来根本就不能有“救赎”这一说法。

      但这是翻译的问题,暂且不去管它。我们暂且仍管这部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吧:

      一九四七年初,银行家安迪·迪弗雷纳(蒂姆·罗宾斯饰)被指控枪杀妻子和她的情夫。控方律师关于事实公式般的推断使安迪罪名成立,两个无期徒刑的判罚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余生。

      一九二七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入狱的雷德(摩根·弗里曼饰)现在已是肖申克监狱中的囚犯们获得狱中禁品的主要渠道了。只要付得起价钱,他可以搞到你需要的任何东西:香烟、糖果、咸士忌甚至是大麻。当新囚到来的时候,雷德认为弱不禁风的安迪会在自己监狱生活的第一个夜晚里哭泣。可安迪的沉默使雷德输掉了赌注。也使雷德成了这个孤独囚犯的挚友。

      一个月后,安迪通过雷德购买的第一件物品是一把只能对软质石材进行微雕的手槌,安迪的解释是自己要做一副国际象棋以消磨漫长的狱中时光。之后,安迪又搞到了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并贴在了牢房的墙上。安迪精通财税制度的特长使他渐渐地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他变态囚犯的骚扰,逐步成为典狱长沃登(鲍勃·甘东饰)洗黑钱的重要工具,不久之后,安迪已经为当地监狱系统中大部分的狱警报税单并为他们制定申请养老金计划。

      一个年轻囚犯汤米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这个囚犯知道谁是真正的凶手。当安迪向典狱长提出重新审理案件的请求时,却遭到断然拒绝并受到单独禁闭两个月的惩罚,唯一的知情人也被典狱长陷害致死。  

      后来,安迪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从自己挖的地洞里越狱而出,重获自由。当翌日典狱长打开安迪的牢门时,发现他已不翼而飞。预感到末日来临的典狱长在检察人员收到安迪投寄的典狱长的罪证之后,畏罪自杀。而不久后获得假释的雷德,依照安迪的的说明,在大洋上的一个小岛上与安迪相会。

      以上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的剧情大纲。

      从安迪进入肖申克监狱起,影片就再也没有用安迪的视角观察世界。而代之以另一位主人公瑞德冷静、平和的旁白来推进剧情。

      有人认为,这是别具匠心的导演有意采用的叙事风格,其优点是“既避免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陷阱,又凸显了影片主人公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但我却认为,采用这样的叙事风格,只是一种取巧的手段,或说是一种逃避。

      因为这不是一部以故事情节或感官刺激来吸引人,而是想以思想意义来触动人的作品。而这触动,在这部作品里通过安迪的思索和行动来实现的。

      而采取这样的叙事风格,就代表着安迪的内心世界基本上不能够在影片中被直观地表达出来。

      弗兰克·达拉伯恩特导演是不会看不到这一点的,但他仍然采取了这样的叙事风格,那就肯定事出有因了。

      如果说,在一开始的审判过程中,蒂姆·罗宾斯还能够凭借其高超的演技(尤其是那双眼睛),让观众能真实的感受到安迪的内心。那么,在之后的一些场景,蒂姆·罗宾斯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这一点了。

      这是与演技无关的,事实上,在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叙事过程里,谁也无法真实的演出一个安迪来。因为不能够在行动中的安迪身后找一个真实的内心来代入他的躯体。

      为什么说不可能在行动中的安迪身后找一个真实的内心来代入他的躯体呢?

      因为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行动中的安迪:他沉默着进了肖申克监狱,并保持这沉默一个月。然后就找雷德买一个手槌。然后是被同性恋骚扰,然后帮看守长逃税,然后替典狱长洗钱做帐,坚持不断的书信上访,为肖申克监狱建立了全美最好的监狱图书馆,然后辅导犯人学习。当然,这期间他还因为放歌给犯人听而被关了黑房。

      似乎在一开始——他进监狱的一个月后,他就开始做挖洞逃跑的准备。如果的确如此,那也许就能简单的把他所做的其他一切看作是为了掩饰,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挖洞条件。

      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安迪要这个手槌的目的即使不仅是打磨石头,那也根本不包括用其来挖洞逃跑的打算。他只不过是在很偶然的机会下才发现了可以用不长的时间——不到二十年——挖好可以逃走的洞。

      也许,只能如雷德所说的那样,安迪只是在做一些能让自己找回做人的感觉的事情,以保持自己的希望。

      很明显,这样的人格是非一般的——因为在之前,肖申克监狱从来也没曾出现过一个这样的安迪。

      我们能够感受到雷德的内心,我们也能够看到其他许多犯人的内心状态,但我们就是不能够看到这样的一个安迪的内心世界。

      无从想象一个心灵是在没有希望的世界里怎样坚持希望的,无从想象在一个不断遭受打击的世界里是怎样保持勇气的。而这坚持的过程里,甚至连丝毫的动摇和妥协都看不到——安迪的行动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这样的。

      看不到,也无法想象出来,是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 

      于是,导演不得不采取他所采取的那种叙事风格,只保留安迪的行动,而把他的内心隐藏起来,去让观众想象。

      这实在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我说导演不负责任,并不是说采取这样的叙事风格就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而是说,在导演自己也明了是不可能在行动中的安迪身后找一个真实的内心来代入他的躯体的前提下,却仍然采取这样的叙事风格,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给观众,是不负责任的。

      似乎只能以超人格——也就是我上面所引的那位称赞者所说的“影片主人公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来解释这一切了。因为与安迪同在一所监狱里的其他犯人都既没有内心的希望,也没有勇气;因为布鲁克竟然为了想要继续呆在监狱里而准备杀人;因为布鲁克在离开监狱后竟然以自杀来作为归属。而那个神通广大,能弄来几乎所有的禁品的雷德,在出狱后居然也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虽然最终没有实践。而需要注意的是,安迪的这种超人格并不是在成长过程中锻炼出来的——他一进监狱就是这样了,而是一直存在于身上的。

      而雷德在安迪逃出之后的一段独白里更是明了的暗示我们:“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毛太漂亮了……”

      Redemption,能够redemption只是因为一种超人格,只是因为漂亮的羽毛。而表达这样的观点的前提或说基础是承认有超人格和普通人格之分。而最关键的是,这样的人格差别是天生注定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

      暂且先不管这样的精英主义立场是否有可取之处。

      假使我们接受这样的观点吧。那么,这一部影片将能够告诉我们些什么,或则说我们能够从这部影片中学习到些什么呢?

      我们都清楚自己并不具有什么超人格,象肖申克监狱中其他的犯人一样。我们也清楚我们只是普通的鸟,没有漂亮的羽毛,象肖申克监狱中其他的犯人一样。而且我们还知道,人格超与否,羽毛漂亮与否,是天生注定的。所以即使漂亮的鸟是不能被关在笼子里的,即使具有超人格的安迪能够成功逃亡,那对我们来说也不具丝毫意义。

      在影片中一直在强调真实性,比如,在安迪遭遇同性恋骚扰的时候,借雷德的口说“虽然很想说雷德赢得了打斗避免了侮辱,然而监狱里没有童话”。如此类似的情景在影片中还有许多。

      但影片却不得不设计了许多的幸运和巧合,以表现出安迪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超人格:他至少需要认识一个叫雷德的人,因此可以买到手槌;他还需要一个合适的牢房,一个只需要不到二十年——而不是六百年——就能挖出逃跑的洞的牢房;他甚至还需要上帝的垂青,以至于二十年的查房都不被发现藏在《圣经》里的手槌和用海报遮盖的大洞……

      影片想要告诉我们说安迪的最后成功,是源自他心中的希望。但我们却发现,他的成功,只是因为他漂亮的羽毛——超人格,当然,还得加上那常人不能期望的幸运。

      但,并不能就此说弗兰克·达拉伯恩特导演是有意的想要表达这样的一种超人格的观点。他的采取另一位主人公瑞德冷静、平和的旁白来推进剧情的叙事风格,毋宁说是有意为之,还不如说是不得不如此——若不如此,他根本就拍不出一部这样的电影。

      这,恰恰说明了这种超人格的观念的荒谬。进一步也就说明了精英主义的荒谬。

      而弗兰克·达拉伯恩特导演所拍出的《肖申克的救赎》竟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则充分地说明了他的精英主义立场。

      在这时候,再去思索“redemption”究竟该做何解,基本上已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这里还是补充说明一下。

      影片中,安迪在谈自己入狱原因时,说过这样的话:“虽然我妻子和她的情人不是我杀的,但是由于我对妻子的冷淡,导致了她红杏出墙而最后饮弹身亡,所以我也是有责任的。”

      很明显,在这部电影中,赎的释义是“抵消;弥补(罪过)”而不是“用财务把抵押品换回”。自身有罪,才谈得上赎的问题。也许,让安迪说出自己是有责任的话来,会让观众稍微能够理解他在肖申克监狱里的行动。但关键的是,在影片中,除了这一次的自述外,安迪几乎没有表现出他是认为自己的确有责任的想法的。尤其是在得知有可能洗刷自己的冤情时,安迪的行动丝毫看不出他是在内心认为自己在那件事情上是的确有责任,有罪的。

      而且,若安迪真持那样的关于罪或责任的观点的话,那么,他会认为自己对汤米的死也是要负责任的。但实际上,我们却根本不能从安迪的行动中发现这样的信息。

      所以虽然安迪最终因自己的超人格和幸运的眷顾而逃离了肖申克监狱,你可以说他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但却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他“救赎”了自己,更不能说他“救赎”了旁人——即使你坚持说他救了雷德。

    关键词(Tags): #影评#肖申克的救赎#精英主义
    • 家园 好文

      虽然很想说雷德赢得了打斗避免了侮辱,然而监狱里没有童话

      这里的雷德应该是想说安迪吧。

    • 家园 为什么是超人格

      我同意HAL网友说的,这不过是“知识和信念”创造的奇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果人类对信仰的执着程度符合正态分布,那安迪不过是落在最右端一小撮儿人里面,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幸运。这三种小概率事件加在一起当然概率更小,但是一定会存在的。因为如此的极小概率一般是忽略不计的,大多数普通人都因此默默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但是总有那几个人不甘心不放弃并且获得了成功,这就是这种故事激动人心、荡气回肠之所在!

      这极少数幸运儿的成功,成为了大众榜样。而这种榜样又产生下面的影响——让大多数人中的极少数人更勇于尝试不一样的人生,或者让大多数普通人在沉重的现实压力下更多可能地稍微抬抬头/大大地呼出一口气,哪怕是在电影幻化出的梦境中,这就是所谓的救赎!

      关键词(Tags): #杂谈#信仰#执着
    • 家园 我欣赏肖申克面对体制的不屈。

      我在挫折时都回把这电影找出来看,好多人认为这电影不现实,我想故事不一定是真的,那颗心一定是真的。多数人面对现实已经投降了,不管现实是多么不合理,甚至连鸟应该飞翔的事也不能接受。我最喜欢的镜头是他们坐在屋顶喝着啤酒,阳光照在他们脸上,带着微笑。虽然他们是囚犯,但微笑不是囚犯式的,这时我把自己想象成他们中的一员。。。。。。

      • 家园 最让人难过的就是老布,

        那个养鸟的,获得自由竟然是被逼上绝路!

        第一次看片时被这个情节震惊了,比安迪越狱的经过还让人震惊!

        还有就是“费加罗的婚礼”,当音乐刺破青天的时候,不禁有点两眼发热。这个情节看似平静如水,实际上却激情四射,让人不禁也想高声嘶喊。安迪被带走时那种带有胜利感的微笑。他利用一次机会,给他的朋友,带来自由的感觉--哪怕是一刹那。

        我对这部片子唯一的感觉就是:

        [SIZE=3]珍惜自己的自由![/SIZE]

    • 家园 我的观点

      这个片其是讲的不是什么人格的力量之类的啊,而是---希望。片中安迪给瑞德留的信里就是这么说的:“希望是个好东西”,从而否定了瑞德的观点那就是在监狱里是没有希望的日复一日的重复。安迪之所以能够坚持19年挖地道最终逃亡,也就是因为他心中一直有希望嘛。瑞德最后没有像老布一般去自杀,就是因为被安迪激发出了重新生活的希望~~

    • 家园 一直没觉得这片子怎么好

      标准的好莱坞大片,标准的个人英雄。

      不过有一点一直很奇怪,为什么美国电影里面的警察很少有好人。

    • 家园 鲜花一个,再说点我的看法。

      既然是电影就不同于日常生活。安迪的身份、各种机缘巧合等等都是现实生活中很难齐备的,但这不过是对观众更加具有冲击力而已。

      安迪的故事表现的就是人类的精神层面上那自由的、不屈的、具有不死性的那一面。可是大多数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面。因为绝大多数人至死也找不到心灵的安宁和力量,往往被各种机缘所左右,最后被淹没在已经死去了的几十亿或者更多个活过的人之中了。

      整个影片来看,从狱中的苦难到逃狱后天堂般的海滨,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越世俗的天国,而这个天国是唯有伟大的心灵可以触摸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灵,人类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导演的思路等等不好多说,一方面他也有条件上的限制,一方面他实现了他想表达的内涵。这已经不简单了。

      至于精英,如果不把这个词用到某个具体的人身上,而是用于描述人类所蕴含的一些最有价值的东西上,或许就更有正面意义,例如海子的某些诗里面的内容。大多数人不敢相信自己的心灵力量,宁可选择安稳地随大流。但是这不意味着他感受不了那种力量,不会为那种力量所感动。因此这个片子赢得赞誉毫不奇怪。安迪只不过是一个角色的身上表现出来了人类的这种心灵力量而已。把一个角色和精英主义联系起来似乎没有必要,蕴含了人类精华的一个人为的角色不是“他”的精英,而是咱们的精英。

    • 家园 这个片子应该说是另类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

      把传统上千钧一发出来的英雄放到20年时间段慢慢表现,也是很考验讲故事的人的功底的

      不愧是百年佳片。

      几个非常好的片段突出了安迪在监狱这个极其困难的环境追求自由和独立人格的生生不息的蓬勃欲望,而不是像瑞德那样“小便都习惯向人报告”

      1、明线“三姐妹”强迫安迪给他们BJ,安迪死硬不从当然也挨了顿死揍;暗线,安迪逮到了与监狱大队长交往的机会,“三姐妹”的下场大家也都知道了。这应该是安迪监狱生活的一个转折,在铺油的屋顶上,不喝啤酒的安迪,享受的其实不是啤酒,是“寂寞”......

      2、3、安迪发信和“费加罗的婚礼”非常非常突出了安迪执着追求自我的性格。

      4、明线安迪发现真凶,证人被杀;暗线,安迪制造账本虚构人物。这是故事的最终转折,安迪自此不会回头,越狱是唯一向往。

      而雷德在安迪逃出之后的一段独白里更是明了的暗示我们:“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毛太漂亮了……”

      这一段只是说,有的人,不是牢笼可以锁住的。

      作为看电影的我,看到安迪身上死硬、毫不屈服对自由人格的追求,神之向往。

      如同今天看《飞屋》里那些油漆工、刷窗工对飞屋南去之眼馋......

      至于硬伤,牢房靠他贴海报那一边就是他人的房间——只要挖过去20公分

    • 家园 救赎问题不大嘛,那改名:肖申克的磐涅也许好点?

      不管中文怎么翻译,想要Redemption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你必须已经被祥瑞了

      2这种祥瑞不管是激励了,还是启发了你,

      3结果:你升华了(主要是指精神层面)

      至于本片:Red通过安迪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安迪只是Red进行Redemption的一个媒介,安迪就是Red的红宝书,Bible...

      片尾Red终于自由了,而不是在监狱里了此残生,或是把自已挂在房梁上.

    • 家园 这样分析下来,确实是意味深长!

      一直都把这部电影当成一部传奇片看待,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嗯,对基督教了解得太少了。

      这,恰恰说明了这种超人格的观念的荒谬。进一步也就说明了精英主义的荒谬
      仅仅是从精英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可能是不够的。

      精英主义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是宗教吗?

      “救赎”好像是基督教中说得比较多,片中曾出现过安迪和典狱长互谈圣经的片段,最后结局中,安迪留给典狱长的是那本藏着小锤子的圣经,并留言:“救赎就在里面”。

      也许,和拥有“漂亮羽毛”的家伙搞在一起,确实是太冒险了:

      1、“漂亮羽毛”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就像“神是自有永有”的那样自然,并且不可质疑。

      2、妻子被冷落,红杏出墙,然后和情人一起被人谋杀。

      倒霉的情人,谁让他偷吃别人家的东西呢?安迪的蒙冤入狱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3、象安迪这样的人,本身就不需要“救赎”。他只是阴错阳差的路过监狱,并顺便将关系比较好的雷德带到阳光明媚的世外桃源。至于上吊的布鲁克和被谋杀的汤米,那也应该是分工不同。都上天堂,那谁下地狱呢?下地狱的,不仅仅是坏人典狱长和狱警,不是吗?

      4、不知怎地,想起了将红裤衩穿在外面的超人。区别在于,超人的情节相对简单,拥有十万马力、七大神力的超人铁定会战胜邪恶,即使受到挫折,那也是好心上了坏人的当。

      而本片的情节跌宕起伏,并且,逃生的重要工具:锤子,就藏在圣经里!

    • 家园 顺路提一个场景:主角爬过下水道在雨中的小河站起来

      其实强烈地对应基督教的洗礼:你经历了人间的各种罪恶和污秽,最后得到上天降水洁净而获得新生。

      昨天偶然拨到一个宗教电台听来的。很有意思,以前从来没有想到,大概因为我不是在宗教文化中长大的。

    • 家园 写影评,您老也得先把片名拼对不是?
    • 家园 电影是电影,小说是小说

      重新浏览完小说,不是扔砖,仅仅是探讨。

      这部电影改编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好像小说前面还有一个按语-充满希望的春天。小说本身就是由雷德也就是摩根弗里曼叙述的。不能不说小说也影响了电影的叙事方式。

      至于救赎,我的理解方式是这样的,小说写了肖申克监狱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并把人体制化。而且小说中也提到说肖申克监狱外面也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却找到了另外一个充满阳光的地方,一个没有记忆的地方,一个可以终老的天堂-齐华坦尼荷。小说和电影用的是希望这个词,电影本身体现的更多的应该是自由的可贵。大雨中安迪脱下囚服,象征了安迪的重生,或者说自我救赎。

      电影本身就是童话的再现,小说和电影中设定的安迪本身就是精英阶层-一个银行家,我想要是用一个普通人作为主角,会让小说和电影都减色不少吧。

      • 家园 欢迎探讨。另外小说我没看过

        安迪的重生?怎么重生?如何重生?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如果是前者,我看到了,如果是后者,我看不到。

        “小说和电影中设定的安迪本身就是精英阶层-一个银行家,我想要是用一个普通人作为主角,”我的文章就是冲着这一点来的。你说是童话,我不大赞同,通常来说童话是给小孩子看(安徒生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海的女儿》这类的除外)的,如果把它拿来给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看,并且试图说服他们相信,这时候这童话称为谎言更为合适。

        以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精英人士(身份上的,而不是实际上的)作为主角,这不是让电影减色与否的问题,而是导演想要把这拍成一部什么样的电影的问题:如果他有过要找一个普通人来作主角的想法,那不管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想法在最后没得到实现,这部电影也不会拍成现在这个样子;如果他从来没想过用一个普通人来做主角,那这部电影即使用了一个普通人来做主角,最后也还是会是这个样子,这里的这个样子,指的是主角最后所谓的救赎,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超人格这一点。

        我所反对的,是精英主义,不是精英和精英现象本身。我所定义的精英,与身份无关,与行业无关,是指在其所在的行业展现出超出众人的能力,做出超出众人的成绩的人,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精英。

        而精英主义者对精英的定义,则是他们的行业,他们的身份。在他们那里,成为一个精英只是因为他们挑对了所从事的行业,比如电影中的银行家。

        这样的定义的不同,就是我想起来写这篇东西的原因,这样的定义的不可调和乃至针锋相对,就是我一定要写这篇东西的理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