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简说中国对南方的经营 第三部分 元 (上) -- 任爱杰

共:💬7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简说中国对南方的经营 第三部分 元 (上)

    第一部分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05;ID=121785

    第二部分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05;ID=127901

    简说中国对南方的经营 3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元朝时个短暂的过渡阶段,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

    每个国家,每个王朝都有自己无法摆脱的情结。对于中国来说,大一统是无法摆脱的情结。而具体到宋朝,从北方蛮族手中收复失地是贯穿有宋三百二十年的主题。宋太祖太宗两代北伐失败是因为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王安石变法除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还要消灭西夏。宋徽宗和女真合作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燕云十六州。宋高宗虽然杀了岳飞,但是其前期对于北伐还是很热衷的。他的继承人更是以恢复失地为己任。到了韩佗胄开禧北伐还是为了收复失地这四个字。

    平心而论,宋朝这样作主观上并无不妥。但是宋朝的一贯毛病是不自量力。每次都一相情愿得认为比自己强大的多的敌人其实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的出击每次都是大败而回,国土日缩。而国土越小,则复仇的欲望越强烈,也越急于求成。终于变成恶性循环,最后国破家亡了事。

    到了蒙古崛起之后,南宋不顾自己的历史教训也不管自己的实力到底如何,迫不及待得再一次演出北宋末年与虎谋皮式的合作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公元1234年6月(这个年份挺有意思的),南宋在与蒙古合作灭金之后不过几个月就三道并出,攻击蒙古所占的开封、洛阳,意图恢复中原。史称“端平入洛”事件。

    蒙古帝国的开创者们原本也许没有多大的野心。最初的目标只不过是要推翻金国的统治而已。但是随着征服战争的逐步发展,蒙古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在第一次西征完成之后,蒙古统治者的目光已经不再局限于区区草原了。然而,局促于南方的南宋仍然不是蒙古统治者的首要征服目标。由于地理因素,蒙古骑兵更容易发挥的战场都位于北方和西方。而当时从中原到中亚到阿拉伯乃至印度的广大地区可以为蒙古提供更多值得掠夺的财富。但是既然南宋送上门来,蒙古当然也来者不拒。于是长达45年之久的蒙宋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战争虽然打响,但是蒙古在前期并没有把攻宋作为主要战略。蒙古当时的战略重点仍然在西方。对于宋朝,在挫败了南宋的三路大军后,蒙古只是留下牵制性的兵力在宋蒙边境骚扰,主力则继续专注于在中亚和欧洲的经营。当时花剌子模虽然已经被攻破,甚至札兰丁已经于1231年被杀之后,波斯地区仍然动荡不安。蒙古花了近20年时间才将其初步平定。在这种情况下,窝阔台决定组织再一次西征,征讨钦察、斡罗思等国,命各支宗室出长子统率军队,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从征。出征军由术赤的儿子拔都担任统帅,以速不台为主将。出征的军队总数十多万人。这次远征直打到匈牙利京城佩斯城下,仅仅由于窝阔台于1241年冬天死去,远征诸将忙着回蒙古争夺汗位,远征行动才停止。

    窝阔台派去对付南宋的主将是皇子阔出和阔端。1235年,两人分统东、西两路军侵入宋境。从1235年至1241年,双方在江淮和四川反复拉锯,各有胜负。南宋军队的战斗力虽然不强,但是面对的也不是蒙古的主力。经常上演的情况是蒙古进攻,宋军退避以空间换时间。虽然初期连失州县,但是蒙古兵力不足,往往不能固守,只好抄掠之后退兵,于是宋军尾随收复已成一片废墟的失地。蒙古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宋朝的长期作战能力,因此所过之处杀的鸡犬不留。例如1239年秋,蒙古大将达海入蜀,进攻东川地区,击溃扼守万州的宋军,顺流而下攻破夔州(奉节),径趋三峡。南宋急调长江中、下游军队至上游抵抗,达海撤军。1241年秋,达海又率军攻蜀,进至成都,宋守将开城降,四川制置使陈隆之被俘。蒙古军取成都后,四出抄掠,连破西川地区二十余城,“搜杀不遗,僵尸遍野”。这种屠杀政策使得南宋军民对其恨之入骨,各地抵抗非常坚决。蒙古在正面战场上始终不能有大的突破。

    于是蒙古决定采取迂回策略。这个策略,套一句某个臭名昭著的公式就是“欲征服南宋必先征服大理,欲征服大理必先征服吐蕃”。当然,蒙古并没有一个成文的计划。这个策略的实施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240年至1252年。攻宋的统帅阔端被分封到凉州(今甘肃,青海的一部分)。他派遣部将朵儿达率军进入西藏。

    从公元842年起,吐蕃陷入了分裂。不仅占据长达百余年的河西陇右地区被唐朝收复,很快各地诸侯纷纷独立,王朝彻底崩溃。吐蕃王朝崩溃后,藏传佛教开始了漫长的政教合一的过程。政教合一的途径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借用宗教势力取得世俗权力。例如达垅噶举派的创始人扎希贝(1142― 1210),以“调解争端”为名,将达尔域、绒二地置于其统辖之下,二地人民都变成了他的属民。到13世纪初叶,扎希贝的族侄仁钦衮(1191― 1236)继任达垅噶举的座主。仁钦衮采取订立契约的形式,将乌思地区南部的部分农民变成其属民,为其服劳役。不久,仁钦衮的属民即由82户增至 5000人之多。

    2.领主建立寺院,自己兼任寺主或者活佛。例如吐蕃王室后裔永丹的六世孙意希坚赞占据桑耶(今西藏扎囊县)一带,自称“阿达”(领主)。同时,他又是著名的桑耶寺的寺主,于是形成集政教权力于一身的割据势力。

    3.领主夺取寺院权力。例如吐蕃王室的后裔雅隆觉卧家族控制了噶当派的怯喀寺和基布寺(在今西藏墨竹工卡县一带)。

    4.原来的平民或奴隶,在新的形势下靠自耕起家,逐渐上升为封建领主。如11世纪时,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1012―1079),出身于洛扎(西藏今县)自耕农民家庭。他靠经营农牧业,去印度和尼泊尔等地倒卖黄金及其它土特产品发了财。在做生意的同时,玛尔巴还在印度学习梵文及佛法,返回家乡后,即以译经和传授密宗教法为业。玛尔巴要求门徒必须向他献上大部以至全部财产,还要替他耕地、修房,服多种劳役。依靠这种侵吞他人财产,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等做法,使他迅速上升为封建领主。

    5.宗教首领通过自己的俗世亲戚建立庄园制度,或者翻过来宗教首领的世俗亲戚依仗宗教势力获得经济利益。例如萨迦派教主萨班•贡噶坚赞之弟桑擦•索南坚赞,在斯塘等地设立市集,修建民舍,在仲堆、仲麦、达托、芒卡寨钦、藏哇普、夏堆麦、大那等地建立庄园;在绛迥、喀索、果斋、客尔普等地建立了许多牧场;在热萨等地牧养马匹。

    6.寺院之间互相兼并,形成巨大的寺院集团。例如拉卓微衮波(1186―1259)利用其家族势力,兼并了工布、塔布地区的数十座寺院。拉卓微衮波既是领主,又是众多寺院的寺主。这些寺院此时都有了寺属农奴,拉卓微衮波有权指派寺院总管和管理寺属农奴的官吏。

    到朵儿达入藏时,西藏为数个教派的势力所瓜分。大致有噶当、萨迦和噶举三大派。噶举又分为塔布噶举和香巴噶举两个大支。塔布噶举又可细分为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和帕竹噶举四个小派。帕竹噶举又有八个支派。另外还有宁玛、希解、觉宇、觉囊等小派。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1240年朵儿达的远征基本无功而返。但是此行让他了解到西藏内部的分裂情况。他随即阔端报告说“现今藏土,惟噶当丛林(寺院)最多,达垅巴法王最有德行,止贡巴京俄大师具大法力,萨迦班智达,学富五车,请我主设法迎致之。”于是蒙古方面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两手政策。1244年,阔端遣使征召萨迦派座主萨斯迦班智达。

    萨斯迦班智达又称贡噶坚赞,是萨迦派第四代座主。以学识渊博而被人尊称为“萨班”,意为萨迦派的学者。接到信的时候他已经63岁高龄。阔端的来信说是邀请其实是强迫,声明不得拖延。无奈之下,萨班只好携侄儿八思巴和恰那朵儿只同赴凉州,于 1246年到达凉州。

    1247年,他们与阔端议定了西藏归附蒙古的条款,遂致函宣谕各教派、各地区僧俗首领要求他们服从蒙古的统治,史称“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具体条件是吐蕃各地僧俗官民人等承认为蒙古的臣民,由阔端委派萨迦官员治理。各地的僧俗领主,要权衡轻重,勿作其它侥幸之想,走归顺蒙古之路。各地僧俗官员只要遵行命令,均可照常供职,而由蒙古派去的官员加以委任。凡愿归顺者,须缮写地方官员姓名、百姓数字及贡物数量等3种表册,一式3份,分送阔端、萨迦及地方官员保存。凡未归顺者,便是将来讨伐的对象。

    从这份条约看,萨迦派通过和蒙古合作取得了管理全藏地方行政的权利从而在政治上高于其他各派,一越而成为藏地的领袖教派。但是其它教派和地方势力对此当然是不满意的。所以萨迦派所控制的地区虽然归顺蒙古,蒙古还是要动用刀兵才能征服其他地区。蒙哥即位后,命和里“统土蕃等处蒙古、汉军仍前征进”。另一支由朵儿伯台率领的军队于1252年奉旨进兵,完成了对这个地区的征服。次年,蒙哥遣使至藏清查户口,划定地界并将富庶的拉萨东北止贡划为自己的直辖领地。拉萨附近划为忽必烈的领地。山南乃东县则划为旭烈兀的领地。但是这种领地其实是名义成分居多。蒙古领主与占据当地的教派结成性质特殊“施主和供养”的关系。实际统治权力仍然委派给当地教派。不久,又先后任命了这些地区的万户长。也多由当地教派充任。 (按:现在知道《神雕侠侣》中的霍都和金轮法王的来历了吧。)

    萨迦派得到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随萨班同去凉州的八思巴后来结识了出征路过此地的忽必烈。忽必烈上台后封其位帝师,从此萨迦派的地位大涨。

    不过,萨迦派得到这个地位之前,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当其他教派看到萨迦派巴结上了阔端自然很不满意。于是也开始走蒙古的上层路线。噶玛噶举派在藏区实力强大。忽必烈于1253年通过藏区南征时召见此派领袖人物噶玛拔希(1204―1283),令他随侍左右,噶玛拔希未允。但是1256年大汗蒙哥征召,他立刻动身前往蒙古与蒙哥相见,蒙哥遂封噶玛拔希为国师,赐金印,还赐给他金边黑色僧帽。因此噶玛拔希一系从此被称作噶玛噶举黑帽系。

    忽必烈吃了闭门羹当然十分不满。但是蒙哥又是大汗又是自己的哥哥,他当然不能发作。与此同时,忽必烈召八思巴来相会时,八思巴立即奉召前来。两相对比,八思巴显然对其个人更加忠心不二。

    三年之后,蒙哥死于四川。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帝位。那位噶玛拔希押错了宝,站在了阿里不哥一边。结果1261年阿里不哥失败后,噶玛拔希涉嫌帮助助阿里不哥被忽必烈逮捕,直到1264年才被释放,噶玛噶举派从此失去领导地位。其实噶玛拔希帮助阿里不哥的证据不足,忽必烈连阿里不哥本人也放过了。关押噶玛拔希大概也就是对其势利眼略施薄惩罢了。

    由于萨迦派的关系,藏传佛教开始成为元朝的国教。西藏成了大汗的直属领地,但却委派给萨迦派治理。西藏从此开始了作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的历史。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任兄好文,顶一把.
    • 家园 【原创】简说中国对南方的经营 第三部分 元 (中)

      简说中国对南方的经营 (3)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西藏既然平定,蒙古随即进行下一步征服计划,兵锋直指大理国。

      在唐朝和吐蕃先后陷入混乱和分裂的前后,南诏也出现了内乱。公元897年,南诏国权臣郑买嗣,指使南诏国王的近臣杨登杀死了隆舜王。五年之后又于杀死了南诏皇室的最后一个国王舜化真,并杀戮皇室800余人,夺取了政权,建立“大长和国”。但是郑买嗣的统治并不得人心,此后三十六年间,王位三易其主,连续出现了郑氏、赵氏和杨氏三个王朝。到公元937年负责防守边境的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发动兵变,攻克大理建立了大理国。

      段思平是白族人,当时称为白蛮。有论者认为白族人和汉族同源,其来源是秦汉时期避居云南的汉族。也有人认为白族的来源很多。最早为汉晋时期的?k人演变而来。?k人则是羌族的一支,最早分布在四川西部和云南境内。《水经注》说:“?k字从人,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也就是说?k人的汉化程度最高,已经可以不算野蛮人一类了。(按:中国古代对于周边少数民族都是用带贬义的词汇称呼,例如匈奴,鲜卑等等。或者在称呼中要用带犬字、虫字的偏旁,例如狄、蛮等等。所以用?k算是格外高看了。其实到了近代,白族、壮族、土家等等和汉族基本没有区别。把他们划分为少数民族有点过分。)

      在南诏与唐朝的战争中,南诏俘虏了不少唐军士兵,在攻打唐朝领土时又从四川等地强行迁徙了不少汉族人口。这些人都成了白族的组成部分。段思平属于哪一种情况,不得而知。不过段思平人如其名,夺取政权后并无一统天下的野心,对于能够占有东至普安(今贵州普安),西抵江头域(今缅甸杰砂),南达鹿沦江(今越南菜州北部黑水河)、北临大渡河的疆域已经心满意足。而宋太祖玉斧一挥与大理划江而治更保障了三百多年的和平。所以宋和大理的关系远远好于唐朝和南诏的关系。

      由于本身就是汉化极深的白族,段思平在国内采取全盘汉化的政策。他以后的统治者无不大力提倡儒学和佛教。以至于形成了儒者必信佛法,释家必读论语的局面。由于有了共同的意识形态,大理成了宋朝的天然同盟。大理以出产兵器著称。“大理刀”是输入内地的主要商品之一。其锋利程度,被誉为“吹毛断发”。用象皮制造的甲胄,式样精巧,质坚如铁,刀箭不易穿透。另外大理是南方唯一的盛产马匹的地域。自宋朝建立起,大理就成为宋朝的主要马匹供应基地。到了宋朝退至南方之后,大理就更成了南宋唯一的马匹供应基地。岳飞同金人交战,所需战马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来源于大理。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攻取大理就不仅仅是战略迂回那么简单,另一个作用就是一旦攻克大理就能斩断相当一部分南宋的战略物资的来源。同时,丰富的马匹和兵器生产将使大理成为进攻南宋的绝好的补给基地。

      公元1251年,蒙哥在拔都的支持下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宝座。他巩固自己地位的手段之一就是命令自己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旭烈兀统帅大军分别镇守帝国的东西两翼。第二年,旭烈兀受命再次组织西征。这一次西征彻底平定了波斯地区,然后继续推进至阿拉伯,于1257年进军巴格达。次年攻克巴格达,消灭了最后一任哈里发。旭烈兀继续推进,攻克大马士革,征服叙利亚。一直推进到埃及边境。

      忽必烈的任务是主管对宋战争。自端平入洛以来,宋蒙两国的战线始终维持在江淮一线。尽管遭到蒙古的不断进攻,南宋仍然把襄阳守得像铁桶一样。忽必烈深知南宋防守严密,一时无法正面进攻,于是奏请先取大理,从侧后包抄南宋。蒙哥深以为然,于是授命忽必烈为统帅,大将兀良合台为前线总指挥(总督军事)统兵十万攻打大理。

      不过与旭烈兀不同的是,这十万大军事实上并非蒙古精锐。蒙古精锐的禁卫军(怯薛军)此时为大汗亲领,另外的主力已经为旭烈兀带走西征。忽必烈得到的不过是临时征集的十万乌合之众而已。所以1252年秋,忽必烈誓师出征后的首要任务不是打仗而是训练这一批新兵。忽必烈率军经六盘山集结于临洮(今属甘肃)。练了将近一年的兵之后,从六盘山出发,潜行山谷两千余里,取道吐蕃边境(今属四川)分三路攻击大理。1252年11月初大军进抵金沙江畔。忽必烈遣使赴大理国招降。大理国拒绝投降。

      当时大理的国政为权臣高祥把持,大理国王段兴智是个傀儡。高祥率军在金沙江布防,又派部将高通驻防会川。但是高祥没有料到的是兀良合台部越旦当岭(今云南中甸)突入大理境内,随即用革囊渡过金沙江。么些部落(今纳西族)不战而降。蒙古遂占领三赕(今丽江)。大理军侧后遭到攻击。高祥只好退兵大理都城。

      蒙军主力渡过金沙江与兀良合台部会师于龙首关,合力攻击大理。高祥和段兴智出战。野战是蒙军所长,遂全歼大理军主力,乘胜于11月15日占领都城。段兴智、高祥潜逃。忽必烈采纳谋臣姚枢建议,禁止妄杀,安抚百姓,稳定秩序,并遣军攻占附近堡寨,于姚州(今云南姚安北)俘斩高祥。至此云南初定,于是忽必烈留兀良合台为总指挥,刘时中为宣抚使继续平定云南其他地方。自己则班师回朝。到1254年秋,兀良合台率军攻占押赤城(今昆明),俘降段兴智。段兴智此时还有两万残军,投降后竟然自愿为蒙古出谋划策,以自己的两万部众为先锋攻击各地不肯投降的部落。到1255年,大理国五城、八府、四郡之地相继被蒙古征服。至此,西南在脱离五百多年后再一次被收归版图。

      兀良合台意犹未竟随即遣使交趾,要求当时的安南国王陈日??投降。陈日??拒绝。于是兀良合台于1257年率军攻入交趾。蒙军顺红河南下侵入兴化,进抵升龙(今河内)。陈氏朝廷被迫迁都天幕(今兴安)。

      兀良合台虽然占领安南首都,但仅仅九天之后就主动撤出。中国史书的说法是当地气候炎热。蒙军生长北方水土不服,疫病流行,连兀良合台本人也得病,不得不撤军。越南方面的史书则强调越南展开游击战,不断打击蒙军,致使蒙军无法久驻。我的看法是兀良合台攻取大理后已成强弩之末。虽然攻下升龙却成了一支孤军,粮草补给都无法跟上。而越军也的确不断骚扰他的补给线,加上云南初定,在无法捕捉到敌人主力的情况下,自然只好主动撤军。不然无法解释兀良合台在进攻与越南气候差不多的西南地区不出疫病,到了越南却要因为疫病而退兵。

      陈日??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陈光?m即位。迫于形势,不得不派人到云南与蒙古议和,兀良合台即遣讷刺丁前往谕其“内附”。到1260年忽必烈称帝后,由于忙于和阿里不哥争夺皇位,加之宋朝未灭,于是对于安南采取安抚政策。派遣使节去安南传,允许安南“衣冠典礼风俗一依本国旧制”,并说兀良合台对安南的攻击没有得到他的允许,“已戒边将不得擅兴兵甲,侵尔疆场,乱尔人民”。三年后,封陈光?m为安南国王,授虎符,规定每三年进贡一次,同时设置安南国总督(达鲁花赤),以讷刺丁充任。至此蒙古对西南的经略告一段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里的许多文章真是专业水准

      别人的贴不敢跟,就跟你一贴吧

      记得上学那阵班上同学好像都不愿学历史课哦。。。

      • 家园 任庄主的历史水平确实强。呵呵
      • 家园 教主这是夸我还是寒掺我?

        什么叫做“这里的许多文章真是专业水准。别人的贴不敢跟,就跟你一贴吧”?

        本人的文章不够专业?

        呵呵,开个玩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