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千秋史话】关于宋明两朝的大礼议--兼复司马水镜和啊啊啊啊 -- 温相

共:💬10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千秋史话】关于宋明两朝的大礼议--兼复司马水镜和啊啊啊啊

    宋朝的濮议和明朝的大礼议都是闹得沸沸扬扬的两件大事,而当这些完全烟消云散的时候,这两个王朝也开始走向消亡。或者也可以说,正是王朝走向衰亡,才会出现这样咄咄怪事的

    宋仁宗无子,乃立濮王的儿子宗实做皇储,这是韩琦、富弼、包拯这些人努力的结果,也是

    仁宗从谏如流的一个典范。因为皇帝本生父和与曹太后的关系,英宗开始和大家闹别扭,结果,还是韩琦出面摆平。而另一方面,也给濮王一个台阶,可以称帝。大家最终都顾忌着一点也就是不要因此把皇纲统绪完全背离。加上英宗只有四年不到的时间在位,所以,风波虽然大的很,但是,结局还是差强人意的。之所以没有进一步的变故的另一主因也是宋代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保持着儒家传统观念-君臣共治的时期。封建皇帝的皇权此时还未能

    得到全面的提升。但当这样情况出现在明代的时候,结果和过程就大相径庭了。

    嘉靖是兴王的长子,按照封建法统是小宗,武宗没有儿子,杨廷和作主和张太后一起谋立朱厚?校?那时的朱厚?胁还?是十五岁,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年轻的兴王世子给大明朝带来

    了天大的麻烦。朱厚?邪凑漳盖缀妥约旱囊馔迹?下车伊始,就对本生父的事情倍感兴趣,搞得杨廷和狼狈不堪。此后,一再以退位相要挟,从而使群臣多次妥协,把本生父只不过是亲王的位置大肆拔高,从兴献帝到兴献皇帝,再到睿宗献皇帝。而且,神位位列武宗之上!成为封建史上的昭穆制度的一大笑谈。

    大礼议不仅完全漠视传统,而且将皇权的淫威暴露无遗,也是从这次大礼议为起点,明代乃至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当长的黑暗阶段。事情初始,杨廷和等人以理抗争,然而,在自朱元璋

    就开始恶性膨胀的封建皇权一举推翻一切成宪,君权的残暴、乖戾彻底令挑战者最终粉身碎骨。一批不得志的官员如张璁、桂萼因此幸进。开启明代真正意义上的党争大门。

    大礼议进入尾声阶段的时候,就是强行把兴献皇帝的神位称宗拊庙,这已经是前无古人的做法了,所以,连张璁他们也不敢应承,因为走的太远了。嘉靖就此把他们踢开,夏言、严嵩

    等新一批的新贵出现了。后来人评价嘉靖说他是威权自操、乾纲独断仅次于太祖、成祖的明代第三人。嘉靖一朝,皇帝虽然躲进西苑,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最高权力的把握,即使是

    严嵩那样的独揽朝政的权臣,也不过是皇帝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一个高级奴才而已。

    清朝的皇帝乾隆论及大礼议之时曾经批评过杨廷和他们过于拘泥于细节,如果很早的就答应

    嘉靖的请求,事情可能不会搞得像后来那样糟糕。这就是作为同样专制帝王的一个鼻孔里冒出的戾气。因为,嘉靖就说过性质差不多的话,他指责杨廷和:以定策国老自居,以门生天子视朕。可见,皇权主义发展到了极端,就是一切都被视作禁脔。

    此外,有一个主要的症结是杨廷和他们严重忽视的,就是这些饱读诗书、通晓典章的大臣们

    没有过于认真的考究大宗、小宗之分,片面的看待汉朝的定陶王故事和宋代的濮王故例。以致于落下一个悲剧收场。考诸明史,杨廷和真是一位难得的救时宰相,其人的正色当在张居正之上。朱厚?性诎猜椒?邸时就听父亲说起杨廷和是最大的能员。嘉靖中期曾经问过户部的

    官员国库中的存货,官员说都是依赖嘉靖初年积攒下来的,所以能够维持多年。嘉靖听到这里不免长叹说:此皆杨廷和之功也。而此时的杨廷和早已亡故,其子孙被嘉靖远窜至瘴烟之地。杨廷和本来可以更好的纠正武宗晚期的弊政,不料竟败在大礼议这上面,说来也是气数

    。其后,满清末年也上演了这样一出活话剧,不过主角改成了垂帘的母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明白

      温相对历史细节的了解果然厉害.咱所知有限,无法判断.

      就是不明白温相想说明个什么主题,思想?

      皇权发展到了极限?这个不言自明嘛.

      还有别的吗?

      • 家园 复啊啊啊啊:

        我想说明的是:你在回复中提到是因为明朝的文官制度的完善导致前后两次大礼议事件不同

        的结局,而实际上,与其说是文官制度的完善还不如说是皇权制度的加强。

        • 家园 不同意

          明清的皇权高度发达,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立太子的风波恰恰说明了皇权仍然受到约束,主要是成熟的文官制度已经确认了

          官僚阶级的形成和其极大的影响力.甚至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约束力.

          不然你怎么解释万历想换太子而终不可得?最后几十年不上朝,对官僚们搞起消极怠工?

          • 家园 谈一点万历及其明朝皇权的事情--兼复啊啊啊啊:

            对万历立皇太子朱常洛真正起了关键作用恰恰是万历的生母孝定太后李氏。下面,有一个万历母子的一个关于立太子的对话:

            李太后问:何以不立之?(指太子朱常洛)

            万历回答:彼都人子也。(都人是侍候皇帝的低级女性)

            太后大怒:汝亦都人子也!(李太后本人也是都人出身,万历一时糊涂,忘了生母的身份)

            万历震恐,叩头不起。

            郑贵妃为了阻止儿子朱常洵的之国,特向万历提出苛刻的要求,万历准备应允,不料被孝定太后知道,太后把儿子和儿媳都找来,阴阳怪气的旁敲侧击说:“我儿潞王之国的时候,什么也没要吧,他可是先帝和我的爱子,皇帝的亲兄弟啊。”郑贵妃无法,只好放朱常洵去了洛阳。

            明朝关于立太子的风波一共就是三起。第一起在明英宗和明代宗之际,代宗强立自己的儿子

            ,大臣谁敢说不?第二起,是在世宗嘉靖的时候,两王事件,大臣死的死,罚的罚,谁又敢

            说个不字?第三起就是万历这一起。如果文官制度真的对皇帝起制约作用的话,也不会一拖

            就是几十年了,如果真正的起到制约的效果,那么,也不会有臭名昭著的宦官专政的累朝弊端了。

            天启的时候,熹宗无子,以自己的弟弟朱由检为皇储,此时气焰熏天的魏忠贤都不敢说个不字,可见君权的至高已经到了何等的地步?

            唐代的宦官专权和明朝的宦官专权最大的特点是前者的太监是连皇帝都可以废立的,说明唐代的专制远远不够成熟;而后者,再凶险的太监头子一旦失宠,马上被处死或者贬斥,连起码的反抗能力都没有,还是以魏忠贤为例,魏太监经营多年,崇祯上台伊始,只是一做表示

            ,势力顷刻瓦解。皇权的说一不二已经是相当可怕了。

            • 家园 万历的一次上朝(zt)

              为了向乱糟糟的官员们保证绝不更换太子,朱诩钧才在龟缩了二十六年之后,走出他的寝宫,到相距咫尺的宝座上,亲自解释。

                这一次朝会情形,像一场有趣的卡通电影。朱诩钧出现时,从没有见过面的宰相方从哲和吴道南,率领文武百官恭候御驾,一齐下跪。朱翊钧屁股坐定,就拉着太子的手向大家宣布:“这孩子非常孝顺,我怎会有更换他的意思?”又教三个皇孙也出来说:“孙儿辈都已成长,不应该再有闲话。”太子朱常洛跟着说:“你们看,我们父子如此亲爱,群臣们却议论纷纷,造谣生事。你们目无君主,使我也成了不孝的儿子。”朱翊钧问大家:“你们听见太子的话吗,还有什么意见吗?”方从哲除了叩头外,不敢说一句话。吴道南则更不敢说话,两位宰相如此,其他臣僚,自没有一个人发言。监察部委员(御史)刘光复,大概想打破这个沉默的僵局,开口启奏。可是,一句话还没有说完,朱诩钧就大喝一声:“拿下。”几个宦官立即扑上去,把刘光复抓住痛打,然后摔下台阶,在鲜血淋漓的惨号声中,被锦衣卫的卫士绑到监狱。对这个突变,方从哲还可以支持,吴道南自从做官以来,从没有瞻仰过皇帝的长相,在过度的惊吓下,他栽倒在地,屎尿一齐排泄出来。朱翊钧缩回他的深宫后,众人把吴道南扶出,他已吓成一个木偶,两耳变聋,双目全盲,经过几天之后,听觉视觉才渐渐恢复。

                这是隔绝了二十六年之后唯一的一次朝会,没有一句话说到国家大事,君臣们印象最深的只是皇帝展示威风的大喝一声“拿下”。

                不用我说,可见皇帝的威严了吧。

    • 家园 温相请进

      温相从皇权发展的角度看待大礼议事件也很有道理,不过我也觉得士大夫们也越来越无聊。

      温相所言“皇权主义发展到了极端”我也有同感。明朝尽管昏君辈出,但叛乱夺位之事和大权旁落相对于其它朝代并不多见,(除了靖难之役,夺门之变,和宁王之乱)。嘉靖在27年见群臣4次,万历20年见群臣1次,完全靠“票拟”和“朱批”统治天下,在明朝以前是不可想像的。连刘谨,魏忠贤之流到了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地位也无法更进一步。真是皇权专制到了及至!原因: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大学士内阁制逐渐形成。

        2.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建立

        3.儒家思想近一步强化作用

      想听听温相的意见

      • 家园 再复水镜:

        皇权主义的顶峰是在满清,你没看,明朝虽然专权,但是,毕竟出了个张居正一流的权相,

        而满情入关从1644--1912将近300年的时间里,基本都是类型不同的奴才而已。皇权体制的高度完善的结果就是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成为替代品。而只能成为祭品和牺牲品。乾隆在

        外省的奏折的回复上公开指责某位姓周的总兵的汉人的请安用词,说他自称臣而不称奴才是

        非常滑稽的,因为臣子就是奴才,臣子并不是比奴才高等。(满清:满人一般自称奴才,特别是旗下,而汉官多称臣,周总兵在奏章中因名字列于满臣之后犹称臣,使得乾隆认为他糊涂)。可见,从春秋开始的到唐宋为最隆的君臣共治的局面至此消失殆尽。进而倒退为奴隶社会的主从关系。所以,后人论史虽然肯定中央集权的积极的一面但也指出这实际是某种意义上的历史的退步。

    • 家园 不知道温相对<推背图> 是否感兴趣? 如感兴趣, 请一定讲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