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猜测老萨为何讨厌鲁迅 -- jack

共:💬340 🌺674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別的不説吧,看看”支那”一辭的定義

      甲午战争令日本开始跻身东亚地区强权的行列,而中国的国力则进一步衰弱。在承认中華民國之后,日本政府决定以“支那共和国”来取代“清国”作为对中国的正式称谓(而不是“中华民国”),

      这引起了中国民间和官方的不满,因为中国的舆论渐渐觉察到日语“支那”所附含的不友善含义。

      [编辑] 二战期间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没有完全统一,处于军阀割据之下,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規定:今後不論中國的國號如何變化,日本均以“支那”稱呼中國。日本不用“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这个词明示这里才是中央之国,这样日本就成了“东夷"1919年五四运动之际,中国愛國志士上书政府,要求日本不得使用“支那”或“支那共和國”的说法。中国政府与日方交涉未果。1932年日本官方在中華民國政府的要求之下,改以「中華民國」代替支那在官方文書的稱呼,但民間報刊仍稱中國爲“支那”。

      再看看鲁迅先生寫电报哀悼小林同志之死。

      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多喜二の死に際して贈られた魯迅の言葉を記しておく。

      <日本と支那との大衆はもとより兄弟である。資産階級は大衆をだまして其の血で界(さかい)を描いた、又描きつつある。しかし無産階級と其の先駆達は血でそれを洗っている。同志小林の死は其の実証の一つだ。

       我々は知っている、我々は忘れない。我々は堅く同志小林の血路に沿って前進し握手するのだ。>

      北宸不是太明白,為什麼先生發给日本方面(電報)要用”支那”一辭? 

      北宸日文不甚了解,還望河裡大牛賜教。

      小林多喜二死於1933年2月20日,時日本已决定在外交正式场合弃用“支那”一词。

      在中國﹐魯迅代表左聯發出悼詞──《聞小林同志之死》

      闻小林同志之死

        日本和中国的大众,本来就是兄弟。资产阶级欺骗大众,用他们的血划了界线,还继续在划着。

        但是无产阶级和他们的先驱们,正用血把它洗去。小林同志之死,就是一个实证。

        我们是知道的,我们不会忘记。

        我们坚定地沿着小林同志的血路携手前进。

        鲁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给北宸MM一个解释“支那”的资料。

        这是google到的日本共产党的网页上的一个问答,蓝字是我的试译。我们可以看出支那一词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带侮辱意思的。而鲁迅所在年代,还未正式宣战,他文中这个称呼应该是在混用时期。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对同时代其他人的作品做做比较看看。

        外链出处

        〈問い〉 東京都知事になった石原慎太郎氏が中国を「シナ」と呼んだことについて、「差別的だ」という批判がでました。このことばは、なぜ差別的なのでしょう。(和歌山・一読者)

        和歌山县的一个读者问: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称中国为シナ,被批评为歧视。为什么这个词带歧视意思呢?

        解释:这个读者在这里问的シナ是支那的发音的片假名,现代日本人喜欢用片假名,一是英文等外来语都用片假名,二则如拼音一般简单,汉字比较难,一般书籍中才会比较多的被用。

         〈答え〉 「シナ(支那)」ということばは、中国古代の王朝の一つ「秦(シン)」が語源といわれ、英語の「チャイナ」も同じ出所だとされています。日本にも、仏典を通じてこの名称が伝えられ、江戸時代にしだいに普及し、明治時代にも引き継がれました。

        回答:シナ(支那)这个词,据说语源来自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秦(シン),和英文的チャイナ(即China)出处相同。在日本,这个名称经佛经传来,在江户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清代)渐渐普及,明治时期也沿用下来。

         このように、「シナ」は、外国人が中国を呼ぶ用語として、それなりの歴史的根拠をもっています。しかし、問題は、それが、戦前・戦中、日本の中国侵略と結びついて、中国にたいする侮蔑(ぶべつ)語として使用されたことであり、中国国民はこの呼称を拒否しています。当時、日本政府は、「中華民国(中国)」というその時期の正式国号を無視し、ことさら「シナ」、「シナ人」などと呼んで、中国と中国人をさげすむ態度をとりました。これは、中国侵略戦争のさい唱えられた「膺懲(ようちょう)支那」(「支那を懲罰せよ」)などというスローガンに端的に示されています。

        这样,支那作为外国人称呼中国的用语,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但是问题是在战前,战中,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相连,作为对中国的蔑称被使用过,中国国民拒绝这个称呼。当时日本政府无视那个时期的正式国号中华民国,而特别称其支那,支那人,这直接表现在侵略中国的战争时,用的口号“惩罚支那”中。

         戦後は、侵略戦争への反省を重要な柱とする憲法が施行され、中国(一九四九年十月以降、正式名称=「中華人民共和国」)との関係でも、日本は「戦争を通じて中国国民に重大な損害を与えたことについての責任を痛感し、深く反省する」(七二年の日中共同声明)ことを確認しています。

        战后,作为反省侵略战争的重要一环的宪法被实行,和中国(1949年10月以后,正式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也通过“痛感到由战争带给中国国民重大的损失的责任,深刻反省”(72年的中日共同声明)作了确认。

         こうした歴史の真実を直視すれば、中国を「シナ」と呼ぶことは、単に時代錯誤というだけでなく、過去の侵略戦争への無反省がその根底にあることは明らかでしょう。

        直视这样的历史真实,称中国支那,不仅仅是时代错误,而且明显有对过去侵略战争无反省的根基。

        中国の当局やマスコミは今いっせいに石原氏の一連の発言を批判しています。三月十二日の新華社(中国の国営通信社)電は、「戦時中日本が中国を侮辱するために使った『支那』」を口にしている石原氏は「大日本帝国の思想を持った」人物である、と指摘しました。(平)

        〔1999・4・29(木)〕 

        中国当局,大众媒体现在一起在批判石原的一系列发言。3月12日新华社(中国国营通讯社)消息指责说,“口中说着战时日本侮辱中国用的支那的石原是持大日本帝国思想的人物”。 (平) 1999年4月29日(周四)

      • 家园 中国的英语china按日语发音就是支那

        那么敏感干什么。

      • 家园 我愿再补充一下小林多喜二的背景

        首先,“支那”的回复请见:陈郢客:回北宸mm]

        “日货”的回复请见:陈郢客:我不妨回复一下

        问题均已答复,谢谢关注。

        ————————————

        恐怕有些筒子们连他为啥死的都不清楚。

        小林多喜二生平

        小林多喜二君是日本的异端。共产党。出身贫苦,但得亲戚之助,得以读书。“我可以说一贫如洗,磨磨蹭蹭地生活过来了,还上了高商(靠亲戚的帮助)。那种知识分子沾染的精神贵族气味,自然地要和‘赤贫’的我混杂共处。我遇到一切事件而产生的矛盾,不彻底性,是从这种‘混杂’而来的吧——正象是那种有着双重国籍的人啊!”(1926年9月21日日记)

        他的立场众人皆知:反资产阶级剥削,为日本底层人民而呼,号召大家团结一起对抗大资本家;反战。揭露日本大资产阶级对内压迫对外军国主义的本质,(大家不要上这个套儿!呵呵)。

        1928年曾被捕。1933年被捕,被日本当局迫害而死。小林君今日在日本亦不算主流的;鲁迅为此而发的唁电,表明立场,

        “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中间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制造。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正在用自己的血消灭这道鸿沟,小林多喜二的死,就是一个明证。这一切我们是知道的,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正在坚强沿着小林多喜二同志的血路携手前进。

        单就这份唁电来说,何者为大何者为小,亦是一目了然的。

        人家拿大东亚共荣忽悠我们,好容易逮住机会了鲁迅拿无产阶级团结反抗资产阶级瓦解他们,这于抗战绝对是有功的。不是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是否可以麻烦陈兄一下

          “日货”的回复请见:陈郢客:我不妨回复一下

          这一篇的链接是在talkcc上,没法看。而我把您之前的48页“所有贴”都翻了一遍,似乎没有可以完全对应的。

          ps:我承认我是很八卦。谢谢

        • 家园 支持陈妹的理性讨论态度

          我上学时,极不喜欢鲁迅的文字,按现在的话说,是中老年阶段的愤青文章。以至于语文课的文章分析,同学们私下认为,无非是为树旗而受吹捧而已,乃至同样的语句,其他人那里就是病句,在他老人家那里就有着如何深刻如何真执的道理。这得到大些时候,回头看看鲁迅文章,认识更多,至少就像润树兄说的那样,是客观的记录和批评了那段近二十年的中国社会中的人和事。

          润树:非常敬佩郢客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看待特定时空中的事情,可能需要更高的视角。倍受尊崇的周总理,是不是也犯过极严重的错误、误伤过无辜干群,对他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我想应是一样的道理。区别可能在于,周总理是端枪,周先生的枪只是支笔而已。

          • 家园 赞同驴兄的看法。

            上学时对鲁迅非常不敢冒,感觉鲁迅就象条疯狗,谁都咬。。。。等到30以后,才明白先生是那时清醒地少数几个文学大师,风花雪月固然陶情,但彼时的中国却处于存亡危机之秋。

          • 家园 我也回谢您。

            少年时代读鲁迅,心态平稳的人还好;本就容易愤世嫉俗的确实少读为妙。

            但是少年时代又不能不读鲁迅。小时读的,当日或不以为意;等年纪渐长,世事经历一番之后,恐怕对他就会别有感触了。

            我以为毛公和鲁迅有共鸣之处便在于身为精英,思想扎根于底层立足于底层,为底层而言为终结治乱循环竭尽努力,其功未竟;但这些地方深可佩服的。

        • 家园 谢谢提供资料
      • 家园 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支那」一詞的由來

        「支那」並非是對中國蔑稱──補正「支那」的歧義

        作者:Special

        「支那」的由來和興起

        「支那」是梵文「秦」讀音的漢譯,是秦時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再由去印度取經的中國僧侶帶回來,作為外來語寫在經文上。而來唐朝長安遊學的日本空海弘法大師(778-835,日本平安前期著名的思想家、漢詩文作者)等人也移植了這個新詞,空海在他的詩集《性靈集》中寫下「支那台嶽曼殊廬」詩句,這可能是日本最早用支那稱中國的文字。平安末期(1156-1185年間)成書的《今昔物語集》裏出現過「支那國」的提法;同時期(1106年)的《東大寺要錄》上也有「印度支那未嘗見聞矣」的話語。由於這些只是學者的讀物,一般民眾並不接觸,而且絕大多數作者照例用「漢土」或「中華」指稱中國的事物,還是習慣隨朝代更替稱中國為「唐、宋、元、明……」,所以「支那」一詞還沒正式成為日語。

        直到江戶時代的一七一三年,一個叫約翰的羅馬人漂流到日本,學者新井白石奉命接待,他傾聽約翰講述世界的狀況,並據此寫了一本書《采覽異言》,是一本講解世界地理的書。他根據約翰對中國的發音「china」注上「支那」,從此開了日本實用「支那」的先河。

        與此同時漂流到美國的日本人,也從美國人那裏學來「中國」的新稱呼,他們在寫下「支那」時還特意加上「就是唐、唐土、唐山」的注解,可見當時大多數日本人還不熟悉「支那」這個詞。

        這樣始皇帝的「秦」,傳入印度後變成了「支那」,一路逆流回中國再輸出日本,另一路繞過歐美引進日本,由此在日本生下了根。

        到了明治維新後的次年(1869),歌舞伎劇腳本作者默阿彌在作品《忘拿的藥》中,頻繁用「支那」和「支那唐山」,使「支那」很快流傳起來,並成為被廣泛應用的日語。明治時代出身的文學工作者們,就在這種語感下長大。其時,一直屬於日本國文學範疇的漢學被從新界定,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獨立出來,「回歸」它應處位置,就被命名為「支那學」。

        此後許多受「支那學」熏陶的日本學人對「支那」一往情深。詩人日夏耿之介(1890-1971)曾在《唐山感情集》的「敘」中這樣寫道:「對我來說,支那這兩個字本身就令我無條件地敬重酷愛……,支那就是china,支那兩字強烈地充滿世界一流文化國家的傳統和歷史的神韻。」

        國運改變「支那」的「詞運」\r

        「支那」和「支那學」興起在日本國力快速增強,而中國日漸沒落衰亡之際,導致它不幸命運的另一面也就難免了。

        此前已經有了預兆。一八二三年思想家佐藤信淵在《世界混同密策》裏聲言:日本是神國,能夠統一世界。先從滿州進入,然後吞併支那,再讓全世界都成為日本的郡縣。

        果然,明治維新了近三十年的日本脫胎換骨,儼然是羽毛豐滿的學生,去教訓懦弱無能的昔日老師。一八九四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中國敗北以割地賠款告終。以此為轉折,許多日本人嘴裏的「支那」就有了輕蔑意味。

        隨後中國的一批莘莘學子去日本留學,他們來自敗於日本的「劣等支那國」,當然不會被欺軟服硬的許多日本人看得起。他們所到之處沒少橫遭白眼,走在路上常被日本孩子(受他們父母的影響)指著背脊叫「支那崽」。郁達夫在《沉淪》等小說裏,真實地記錄了留日中國人因受歧視而極度壓抑的痛苦心靈,並借主人公之口悲憤地吶喊:祖國,是你害了我,你什麼時候才能富強。

        由此不難理解郭沫若、郁達夫等留學生們對「支那」稱呼的嫌惡。他們帶回國的這個「支那」當然不是好東西,也許有如此輿論,才有一九三○年中華民國政府通過決議並照會日本政府:因「支那」詞義不明確,請在公文和正式場合改稱「中國」。但日本直到戰敗才正式以「中國」取代「支那」。

        與此同時,評論家竹內好和作家武田泰淳等人在一九三四年成立中國文學研究會,專門研究中國的現當代文學藝術以及相關現實社會和思想政治,這樣就使原來的「支那學」成了專門研究中國古代文史哲的學問。

        糾纏於稱謂不如改變自己

        據此可歸納出:一、「支那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專用名詞,它不含任何褒貶並沿用至今;二、中國對自己的稱謂作了明確的限定,日方應給予應有的尊重,在中日政府間的交往和其他正式場合,不可隨意用「支那」來表示中國。

        然而這種歷史地學術地區分和帶政治色彩的官方規範,並不能立即改變日本民間關於「支那」的意識。雖然大多數日本人承認「支那」含有貶義,明白繼續使用是不友好的,但出於習慣思維和各種感情因素,不少人依然喜歡用「支那」。已故當代作家大岡升平六四年來中國訪問時,不時脫口說出「支那」,他為此抱歉不已又無可奈何。

        好在經過幾十年的「糾正」,稱「支那」的日本人愈來愈少了,但還很難更絕,特別是石原慎太郎那樣的右翼分子,他們還在咬牙用「支那」羞辱中國,由「支那」引發的爭議還不會停止。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誠如老生所言,與其糾纏別人的稱呼不如改變自己。歷史上,日本海盜騷擾我國沿海地區,連帶日本人一起被我們稱為「倭寇」,日本侵華時,我們叫他們「東洋鬼子」,現在日本以實際行動為自己正了名。所以「支那」也罷,「中國」也罷,人必自辱而後人辱,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國民的素質——懂得自尊自愛自強;不改變自己的落後現狀——建設出一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再好的稱謂也不能為我們增色,更不能拯救我們的命運。事實上,在今天的日本,由於中國人犯罪的惡名,「中國」這個「美稱」已經等同郭沫若、郁達夫時代的「支那」了,更有日本人私下裏把類似「漢寇」「漢賊」的「桂冠」還給我們了。我們可以再作新的抗議,但中國當前的執政者,能拿得出名副其實的新名號嗎?

        外链出处

        在马来西亚,华人在马来话里是Orang Cina,华语是Bahasa Cina。我从小就是“支那人”也不在乎,是我“贱”吗?嘿嘿,还是要看语境的啊……

        好了,睡觉去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