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细说西藏--历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 -- 雪个

共:💬217 🌺55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阿兰.达瓦卓玛,怎么会有姓的?

                一个普通牧民出身的小女生

              • 家园 找到个网站……夏玛那边办的

                http://www.kagyunews.com.hk/index.php?menu=1

                以及一个八卦这事情的网页……

                http://bbs.top81.cn/top81bbs/thread.php?cid=1&rootid=610397&id=610623

              • 家园 这个事情雪太傅你可能搞错了……

                不是No16临死的时候说了啥。是死后九年(1990)忽然他的四大弟子之一大司徒仁波切在一个匣子里面发现了一封遗嘱……但是四大弟子之首夏玛仁波切却说1981年No16过世的时候这个匣子里面是空的,认为这个遗嘱是大司徒他们伪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夺权……他本人另外找了一个转世灵童,还自己主持了一个坐床仪式。

                大司徒则说是夏玛要霸占大宝的产业……四大弟子另外两个也站在他这边。不知道是不是跟夏玛找的灵童身份有关。

                • 家园 我看过这件事的资料

                  那封遗嘱上有大宝法王的印,而且楚布寺的僧人也鉴定过,确认是16世大宝法王的亲笔字迹。

                  也不是在一个匣子里发现的,是16世大宝法王在去世前十个月给这个仁波切的一个护身符,让他随身佩带。当时另外一个仁波切也在场。说去世的时候这个匣子是空的这句话肯定靠不住。夏玛仁波切找的转世灵童无论是不是真的,从宗教仪式上来说是不合规矩的。噶玛巴转世跟其他系不一样,不能靠别人认证,是要上一世说明白的。。。

                  夏玛仁波切是十六世噶玛巴的侄子,这里面的事情,呵呵

      • 家园 sha fa
    • 家园 冒昧转个帖,供参考

      XZ的历史知识·上部

      作者:十一郎

      一、藏族的起源

      从其本民族传说来看,是猕猴父亲与罗刹女母亲的后代,此说只能当作神话。从人种学上来看,藏族与古代中国西部的羌族比较接近;另,鲜卑的一支“吐谷浑”曾融入藏族,其人种来源还包括少量的尼泊尔人、汉人和印度人——但,印度人,本身又是一个来源非常混杂的概称:四大种姓以及诸多细分的分支,这个枝节可就说不清楚了。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本地藏人,也根据地区分为几个不同的亚群体:粗的有中部卫藏四翼(今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部分地区)、下部青藏六岗、上部阿里三围(今阿里、那曲部分地区),细的还有康巴、安多、嘉绒等。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之间也不断地融合,才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藏族。

      这一点,汉族亦不例外,在3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有许多来自东南西北的各个少数民族,融入了汉族。反过来,也有古汉族分化出去,成为今天的少数民族的。

      西藏另有门巴族和珞巴族,主要生活在林芝地区的大山里,这个从略。

      二、语言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是一种拼音语言。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藏族同胞学英语,要比汉族同胞快的多。

      这个语支还包括门巴族。

      三、现代人的出现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得知,距今大约4000-5000年前,青藏高原分散存在着一些文明,主要属于旧石器阶段和新石器阶段,最多不超过铁石并用阶段,包括尼洋文明、卡若文化等。

      四、最早的氏族

      赛、穆、顿、东、惹、柱,六大氏族。在传说中,前4个具有神的血统。相信它们是当时生产力比较先进的氏族。

      五、缺乏信史的悉补野部落世系(前31世)

      在传到松赞干布之前(松赞干布属于这个世系),传说有31世,但无法得到实际证据的证实或证伪。

      据《红史》认为,从聂赤赞普到松赞干布出生为810年。但笔者认为,即使以西藏解放前的平均寿命为底子,每位部落首领平均在位时间能达到15年,就很了不起了。照此推算,松赞干布生于公元617年,也就是说悉补野部落世系的传说历史,最多可以上溯470年、到公元150年。此时是东汉恒帝和平元年,距张骞、李广、卫青、霍去病西征匈奴晚了近300年。

      悉补野部落,是卫藏地区的部落之一,主要聚居在雅鲁藏布江支流的雅砻河流域(今山南地区乃东县),是一个半农半牧的部落。

      到这个阶段,还没有成系统的文字,信仰原始的多神崇拜——苯教。

      六、吐蕃王朝和赞普世系的建立(公元七世纪中)

      吐蕃,就是现在Tibet的词音与词义来源。“bod”,为古代藏族自称。

      悉补野部落传到松赞干布父亲的时候,已经是附近诸部落联盟的首领,大致统辖了今山南和拉萨交界的区域,相当有势力。但象雄(在今阿里)和牦牛苏毗等距离较远一些小邦或部落联盟,则并未臣服于悉补野部落率领的联盟。

      到了第32代老大松赞干布手上,他东征西讨、合纵连横,先征服了位于东北部的苏毗国(属于今昌都地区);然后迁居于更加富饶和开阔的拉萨河谷,建立吐蕃王朝;随即出兵象雄、破象雄王李弥夏之政权,受象雄一切疆域(今阿里地区一部、那曲地区)和人民于治下;接着,攻打东南部的白兰羌和绛地(南诏),获得许多财物和土地;拥有这样的基础之后,松赞干布一方面整理内政,一方面出击北方,纳吐谷浑属地(青海南部)于治下,抢了吐谷浑的大量赀畜,迫使吐谷浑北迁;最后与大唐交锋,先胜后败,在青海一线维持僵局。

      连年征战,可见当时吐蕃军队强大的战斗力。然而,与大唐的战争,也使吐蕃遇到了拓展疆域的极限。

      松赞干布除了建立吐蕃王朝,还做了几件很牛的事:

      1、命人制订藏文字——以梵语为主要参考,结合自有语言的语法,统一了各种版本的语言符号。

      2、重视外来的佛教,并在佛教与苯教的竞争中,站在了佛教一边——确立不那么激烈的佛教为国教。

      佛教在“前传期”的入藏,有3个流传途径——印度、西域和中土。

      3、大搞政治婚姻——先后迎娶了“芒”妃墀嘉、“象雄”妃勒托曼、“木雅茹央”妃嘉姆增、“尼泊尔”墀尊公主、“大唐”文成公主等为妻。

      在文成公主进藏一事上,还有个民间传说,指迎娶的大臣私下与文成公主有了“那个”——路上走走停停有一年多——还生了个小孩。但松赞干布并未计较此事,还重赏了迎亲大臣,可见他懂得政治利益至高才是王者的思维。同时,这位大臣,也可能掌握着相当雄厚的政治资本,松赞干布需有所顾及。

      4、与周边最强盛的大唐结为“战略伙伴关系”。

      松赞干布时期,也是唐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唐太宗与唐高宗在位。吐蕃军队打仗,突进和抢东西很厉害,但占领疆域则不成,一城一池的阵地战干不过唐军。于是,几场征战下来,双方选择了长期的“和为贵”,唐高宗曾“提升”松赞干布为“附巴都尉”职位、“西海郡王”王位。不过这些封赏,也并不能代表太多的实际意义。松赞干布之后,吐蕃对唐的态度是:时反、时贡。

      5、遣使往大唐和印度,学习各种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吐蕃的第一部历法,即起源于中原。十二生肖的排序,至今尤见于藏历纪年。

      6、建立了一系列的治国规范。

      从松赞干布起,建立了吐蕃王国的赞普世系。赞普是“强大男人”的意思。吐蕃的政制架构,主要借鉴自唐朝,国王是赞普,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内大相、内副相、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政事。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各一人。

      虽有这样的架构,吐蕃的治国“规则”依然是分封的贵族政治。自赞普及以下三部分组成的统治机构,藏语称“尚论掣逋突瞿”,意思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握着的吐蕃全部政权。

      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这个频率,让俺联想起前些年广州“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口号。始作俑者,难道在这儿?呵呵,跑题了——吐蕃王朝,通过盟誓、保证臣下世代无条件效忠王室这一点,与中原的大一统集权,完全不一样,要留意。

      七、吐蕃王朝与大唐的互动

      公元700~704年,赞普“都松芒波杰”出兵唐境的松州、洮州等地,并又一次占领南诏,最后卒于该地。此时,正是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周圣神皇帝”武曌(则天)美女在中原当政——不过生于624年的她,已是风烛残年,应无暇顾及西陲战事——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薨。

      公元710年,唐玄宗李隆基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墀德祖赞”为偏妃,汉传佛教在此期间,荣光过一阵。另,金城公主还带去了汉地的丝织品、各种技工和龟兹的器乐,大大带动了吐蕃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八卦一下:金城公主入藏,本为嫁与吐蕃王子“善擦拉温”,岂知王子迎亲途中,奔驰坠马,命丧黄泉。本来有望当王子妃,并终成王后的她,只好嫁与公公为偏室。金城公主在藏期间,多次参与政事,为弥合汉藏间隔,所做尤多。

      八卦二下:野史传闻,墀德祖赞的王位继承人“墀松德赞”,原为金城公主所生,但被大妃抢夺。金城公主为此不梳不洗历时一年有余,经过诸多磨难,公主方与儿子团聚。此故事,很像市井中人的想当然,当不得真。

      不过,金城公主一女子远嫁高原,在故国与夫国之间,操心劳神、郁郁30载而殁,可为一叹。

      公元762年,赞普“墀松德赞”发兵10万,攻战了唐朝都城长安,唐代宗李豫出逃陕州,吐蕃军“哄抢”长安15日后撤出。

      “墀松德赞”在位期间,印传佛教(渐门派)和汉传佛教(顿门派)两大僧侣团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都拿起刀子、准备“开练”。“墀松德赞”分隔两派,并主持双方高僧的大辩论,最终他宣布:渐门派胜出。他下令说:“从今以后,在吐蕃不准推行顿门派的教法,蕃人‘见’应依龙树的宗规,‘行’当依六波罗密多。”汉来高僧撤出,本地顿派个别信徒自杀、其余别改宗“渐门”。此举,表面上是佛教派别之争,实则有赞普的政治用心——毕竟,大唐是吐蕃最近、且最大的威胁。汉传佛教从此脱离藏地。

      “墀松德赞”55岁退位,立王子牟尼为赞普,当时是公元796年,唐穆宗李恒刚刚继位1年。牟尼赞普在超荐故王“墀松德赞”的事情上,遇到佛、苯之间矛盾的尖锐爆发,最后还是佛教胜出。

      牟尼王子之弟、赞普“墀德松赞”在位期间,积极寻求与大唐的和解、共存。公元823年,在拉萨大昭寺前面刻立了《甥舅和盟碑》:“圣神赞普墀德松赞心思深鸿被,晓明政权之事,以慈愍之恩情,无有内外之分,普及八方,亦会晤四方诸王而和谈,与汉地联姻友好,亲如一家,协和社稷如一,甥舅二方相在同心,与唐王文武孝德皇帝会晤和谈,明解旧有怨仇,互派使者,互致书信。经常互送礼品,然和谈大盟尚未成就,甥舅和谈亦未究竟,成为憾事……”基本结束了唐蕃之间长期以来大小规模的战争。此时,大唐在位的皇帝应为唐穆宗李恒。距唐亡,尚有84年;距吐蕃崩溃,则仅剩20多年。

      吐蕃与大唐的关系,时战时和。究其规律,类似于:你拳头大时,认你当老大;你拳头小时,抢你没商量。

      八、吐蕃王朝的倒闭和赞普世系的崩溃(公元九世纪中)

      到了公元九世纪中,从松赞干布绵延10位赞普,传到了朗达玛(生于公元815年)手上。

      朗达玛干了两件大事:废除佛法;使吐蕃王朝倒闭。

      按照“文科同学”的思维定式,总会认为:是因为朗达玛灭佛,才造成吐蕃玩完的。

      其实,不然。

      一个王朝之所以会衰败,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一般是财政和管理上出了大问题。朗达玛灭佛,只是想解决这些问题,但没成想积重难返、事情反而“搞大了”!

      佛教徒,总倾向于认为这个朗达玛是个不正常的“二杆子”,无理取闹地扶植苯教、打击佛教。其实呢,在朗达玛即位前后,吐蕃就已经出现了财政上的严重问题,比如边远地区的军队得不到足够的粮饷。

      而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有个特别大的问题——过度集中社会财富于寺庙,不仅制约生产力,也给当政的老大出难题——寺庙所属百姓,无需对政府缴税——他婶子的,这还了得!

      这个问题扯开来说,笔者以为,佛教之所以在其发源地古印度(含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式微,有两大自身的原因:社会财富过于集中于佛教寺庙;教义经典精微得有些繁文缛节,文化程度低的百姓加深信仰有障碍,结果竞争不过其他的宗教。

      于是,对于朗达玛灭佛的深层解释是:取佛教寺庙的财富,为国王所用。这大哥于是就采用霹雳手段:毁寺庙、焚佛经、埋佛像、驱僧尼。当然,还得扶持一个替代品——苯教。

      朗达玛这么干,得罪了一大批宗教势力和贵族势力。于是,最终被一位刺客拉隆贝吉多杰刺杀于当堂——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第一次采取暴力手段成功干涉政治的开端。

      巧合的是,此时正是晚唐的“会昌中兴”,唐武宗也是个灭佛的能人——不仅灭佛,除了道教,佛、景、祆……他谁都灭。

      “武宗这次大规模的灭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祆3000余人还俗。武宗灭佛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

      武宗与朗达玛的共同之处在于:贵为帝王,兜里没钱,只好打出家人的主意了——谁让你藏富于庙呢?

      但武宗至少善始善终、还会同前后任上演了一出“会昌中兴”的好戏,朗达玛则倒霉得很——不仅自己身亡于位,而且两个儿子在两个强大母系贵族各自的支持下互不相让,同根相煎、兄弟阋墙,最终导致平民的大起义,结束了历时两个世纪的吐蕃王朝。唐朝军队,亦趁此机会收复了大片被吐蕃统占的西部边镇。

      之后,中原与雪域,各自陷入了一段内乱时期,谁也没有精力顾及对方。

      需要说明的是:吐蕃王朝对雪域高原的统治,区域面积时大、时小,上下之间时合、时离,并没有达到完全一统的地步。不能照搬中原的大一统集权方式去对应理解。

      九、藏传佛教的前传期(公元6 40-840年)

      以朗达玛灭佛为分水岭,藏传佛教有前传期和后宏期两个时期。

      前传期的藏传佛教,虽说大部分经典来自印度,但汉地的影响也明显存在——大昭寺供奉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即来自文成公主。

      前传期的特征是:

      1、佛教与苯教斗争;印度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竞争;

      2、佛法的传入,缺乏系统性的翻译和整理;

      3、宗教更多的是政治的附庸,还未形成所谓的“政教合一”——关于后弘期的“政教合一”,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政权与教权完全合二为一”,后文再说;

      4、由于佛教要与苯教进行“比拼”以起到收服、震慑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视各种咒语和法术(“特异功能”?)的修炼。

      5、印度佛教在进入的同时,也适当接纳了苯教和当地的一些神灵、仪轨、法器等——转经筒、风马旗、玛尼石、经幡等,既是例证。

      前传期印度来藏的知名大师有:寂护大师、莲花生大师。

      寂护大师,是一位精通佛法经典的学者型高僧。他在藏地传教期间,因不擅长与苯教法师斗法所需的“神通”,而极力向赞普墀德祖赞举荐莲花生入藏。

      莲花生大师在进藏前,不仅周游印度、学得了高深的佛法,而且据说还在汉地的五台山等地修行过(另有一说,指来汉地的“莲花生”是重名、不同人,存疑)。“见过大世面”的他,更像一位雅俗皆通、脚踩黑白的实干型高僧。

      莲花生大师进藏(约750年自印度启程)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收服沿途苯教徒改宗佛教的过程。从种种传说的神奇事迹来看,我相信,他除了精通佛法,更应具备特异功能、魔术、杂技、心理学甚至药理学等多种特长。

      公元754年,莲花生大师主持建成了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元素的正规佛教寺庙——桑耶寺。761~774年他和寂护等高僧组织翻译了大批印度佛经,并传授给许多本地僧人,是为藏传佛教前传期的里程碑。他约于804年离藏回印,在达罗毗荼建寺传法达12年之久,以后不知所踪。

      莲花生大师,是藏传佛教前传期最出名的西来高僧。而今在西藏,有许多据说是他当年修行过的地方,被当作圣地崇拜。许多神奇故事,以他的名义得到传播,但有多少是张冠李戴、又有多少是穿凿附会?无从证实,亦无法证伪。

      前传期,佛教入藏,基本上达到了落地生根的目的,但也几起几伏,并非一帆风顺。到了朗达玛灭佛,则正式告一段落。

      吐蕃王朝自松赞干布以下诸赞普,之所以积极采用外来佛教为国教,我以为,或许有以下几种考虑:

      1、佛教崇拜的偶像,比苯教简单,信徒间的矛盾不像多神的苯教徒之间那么激烈——您想,如果相邻村子之间,却因为你信的是石头、我信的是白云,而不断发生摩擦,这生产力还如何提高呢?

      2、佛教讲究的“善”和“修来世”,比较利于统治者的管理——高原的环境,生产力发展毕竟有限、群众受教育的水准也不高——人际关系以“善”为本,民众间可以和睦相处;遇到灾难或人祸,现世有困难,还可以“修来世”,算是个精神寄托。

      3、佛教修行中讲究的禁欲和苦修,有利于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鼓励一种“勤俭+内敛”的生活风气。

      4、佛教理论,比苯教系统得多。有利于对万事万物做出或‘合理’、或‘不合理但高深’的解释——易于做普及性说服工作。

      总之,所有宗教信仰,若能在一方水土得以安营扎寨、生生不息,归根结底:是现实需求在起作用。

      若换一个讲打讲杀的宗教,在同一宗教内、不同教派之间互相掏刀子、扔“人体炸弹”,恐怕就足已使人烟稀少的高原,彻底成为“无人区”了。

      前传期之后,是一段混乱期,许多佛教徒改回苯教,但也有不少坚定份子逃往远离拉萨的偏远地区“保留火种”,同时把难以带走的佛像、法器、佛经等物埋于地下——到了后弘期挖出的当年佛经等,也叫做“伏藏”。

      前传期留下的最大的一个概念是“宁玛派”。宁玛是藏语“古老”、“旧”的意思,以有别于后弘期出现的其他教派。宁玛派,与萨迦、噶举、噶当、觉囊、格鲁等后弘期教派最大的区别在于:

      1、宁玛派没有一个统一的、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形僧团组织,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唯一的教派首领。严格意义上,它还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教派。

      2、宁玛派很注重各种咒语和法术的修行,因此在这些方面也卓有成就。

      3、宁玛派是最早的藏传佛教教派。

      最后,稍微说说苯教。

      苯教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即使在佛教成为主流的期间,苯教也并没有消亡。苯教发展至今,其教义、仪轨、术语、偶像等,通过向佛教借鉴,也得到了系统化的进步。

      除了宗教意义上的苯教,藏族的许多生活习惯,也有着深厚的“苯教”烙印。在这方面,已经脱离了宗教的意义,而进入了民俗或社会人类学的范畴,此处暂不展开。

      可以说,作为藏族本原信仰的“苯教”,对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依然是“虽不现于肌肤、却深深浸透在每一个毛孔”。

      预告:

      “中部”将着重说说:

      1、后弘期的过程、几大教派的形成;

      2、几个相对集中的割据势力的产生、衰败;

      3、政教关系的演化;

      4、各教派之间的关系;

      5、宋、元、明、清各朝,中央政权与西藏地方政权的往来、关系;

      6、蒙古部落武装、南部小国进犯对藏地的影响。

      “下部”将着重说说:

      1、格鲁派的崛起与佛教昌盛对生产力的束缚和制约;

      2、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对近代西藏的影响;

      4、格鲁派政权“噶厦政府”的架构设置、行政特点;

      5、自有达/赖之后的藏民社会;

      6、从西姆拉条约到十七条。

    • 家园 好贴!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我是懒人,就不看那么多书了

      看太傅的帖子就好了

    • 家园 WO
    • 家园 【原创】细说西藏--历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 (二)

      现今影响最深、势力最大,基本上众所周知,也是出现得最晚的,那就是格鲁派,这是宗喀巴大师进行宗教改革后创立的新教派。“格鲁”的藏语意思是“坚守戒律”。为了让自己的教派与旧佛教有所区别,宗喀巴别出心裁地让自己的弟子们戴黄色的帽子。从此格鲁派也被称为黄教。格鲁派由宗喀巴大师(1357-1419)创立于1409年,其标志是甘丹寺的建立。它是藏传佛教中集大成的一个教派,组织严密,教戒律严明,教义精深,制度完备。它提倡显密并重,强调先显后密及显密兼修。

      在十五世纪初,是帕竹地方政权取代了萨迦地方政权当政。帕竹集团并不排斥其他教派,但当时藏传佛教各教派并没有因此好好发展佛教,而是追逐世俗权势财富,“不修经典,乱受灌顶,”“寺庙僧侣,尽同俗装,”“不知戒律为何事,”导致宗教在社会上丧失威信。针对这种情况,宗喀巴进行了一场宗教改革。他的主要措施是倡导僧人严守戒律,脱离农事,不准娶妻,常住寺院,并且整理了西藏各教派的教义教法,吸收各派长处,创立出一个庞大而又有绪的新系统。这一改革迅速得到僧俗上层和群众的拥护。宗喀巴有八个最为出色的弟子,其中从二弟子克珠杰开始,形成了班禅活佛的转世系统;从八弟子根敦珠巴开始,形成了达赖活佛的转世系统。不过,虽然一提起活佛转世,大家想起的就是达赖班禅,我还是不得不指出,要到第一位转世活佛出现一百年后,宗喀巴大师才姗姗来到人间;要到三百年后,达赖喇嘛才开始转世,班禅喇嘛就更晚了。

      宗喀巴死后,在众多弟子的一致努力下,黄教成为一个具有全藏规模的实力雄厚的大派。在其后几百年时间内,它与其他教派以及各种势力发生过激烈斗争,其中最大的有三次,先后与另一教派斗,与蒙古贵族势力斗,与藏族自己的世俗贵族集团斗。最终格鲁派战胜了种种困难,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教大权。

      关于格鲁派,就不多介绍了。一来大家比较熟悉,二来只要写其他系列,就必然会涉及到它,到时再一点一点补充吧。其他教派露面的机会比较少,就多写一点。

      剩下的就是噶举派,祖师爷是印度人帝洛巴(988-1069),他传给了弟子那洛巴(1016-1100)。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为庞杂的一个教派。最初噶举派分为两支,一支是琼布南结的香巴噶举,在十五世纪时衰微了。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多吉帕姆就是这一支系的。她主持的寺庙叫桑丁寺,位于羊卓雍湖旁边。1959年发生叛乱的时候,叛匪威胁她说,如果她不听从他们的话,就要“像对待山南的一个活佛那样,把大洋熔化成水银灌死你”。最后她被裹胁去了印度。后来她于1960年经巴基斯坦、阿富汗、苏联等地辗转回国,在西藏自治区政协任职。附带说一句,女活佛的母亲那时被叛乱分子抓住拖在马后奔驰,他们的手段真是一向残忍。这次314事件过后,我看见中央台报导说“全国政协常委、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67岁的桑顶·多吉帕姆·德庆曲珍”出来对达赖喇嘛进行了谴责。现在我们说的噶举通常是指塔波噶举,它是塔波拉杰创建的,但可以溯源到十一世纪中叶的玛尔巴大师(1012-1097)和他的徒弟米拉日巴(有趣的是,其实玛尔巴大师一生从未出过家,虽然他曾经三次去尼泊尔,四次去印度学法。米拉日巴则是藏传佛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他的一生是个传奇)。塔波噶举又发展出噶玛噶举,采巴噶举、巴戎噶举、帕竹噶举四大派系,其中的帕竹噶举又分出枳贡、达隆、竹巴、雅桑、绰普、修赛、叶巴、玛仑巴八个小支系,故噶举派有“四大八小”之说。“噶举”藏语意思是“口传”,也就是“佛语传承”。该派注重密法,多以口语传徒,不重文字。噶举派的寺庙通常涂成白色,僧侣喜著白袍,所以又被称为“白教”。它主修《大手印》和《那饶六法》。

      简单介绍一下塔波噶举的四大支系。

      一、拔戎噶举

      这一派的创始人是塔波拉杰的弟子达玛旺秋,他是塔波拉杰很喜爱的一个弟子,1160年在后藏昂仁地区建立拔戎寺,开始收徒传法。他活了很久,收了很多徒弟。在他死后,寺主由他的家族世代相传。传啊传的这些家人就互相打架,打啊打的这一派就渐渐衰绝了。

      二、蔡巴噶举

      这一派的创始人是向蔡巴,跟塔波拉杰的侄子学的法。1175年建蔡巴寺,1187年又建贡塘寺,哪里来的那么多钱呢?据中国佛教网(http://www.zjfj.org/)“噶举派”一条:

      大部分费用靠勒索和抢劫获得,向蔡巴在西藏佛教史上素以“爱械斗、善抢劫”著称,被认为是“毫无私心,一心为佛教”的表现,与帕木竹巴的多吉杰波和黄教领袖宗喀巴一起,被尊为“藏地三宝”。

      《善说一切宗教源流及教义晶镜史》书上说他“为人从事时需要,常拥权力,好战乱,凡夫不解,以为造恶业。”(转引自彭英全主编《西藏宗教概说》)他自己的解释是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达到了一个为凡人所不理解的无分别无善恶无生灭的境界,故一切世俗的礼法再不能约束他。而西藏佛教徒们也接受了这种说法。十三、十四世纪的时候,西藏各地方领主争权夺利,斗争激烈,蔡巴也参与其中,却被击败,封地被夺,贡塘寺被焚毁。再后来蔡巴寺变成了黄教的属寺,这一派就断了。此派中值得一提的是蔡巴贡噶多吉,他撰写了《红史》,并参与编辑大藏经《甘珠尔》。

      三、帕竹噶举

      就是这一派击败了蔡巴噶举,它的创始人是塔波拉杰的著名弟子帕木竹巴,也就是与向蔡巴一起与宗喀巴并列的“藏地三宝”之一。它以在前藏帕竹地方的丹萨替寺为根据地,以当地的贵族郎氏家族成员承袭寺主,在十四世纪中叶建立了帕竹地方政权,就是它取代了萨迦地方政权在西藏的统治地位,统治卫藏地区达一百多年。后来到了十五世纪,噶玛噶举势力逐渐强大,就打败了帕竹地方政权,建立了嘎玛地方政权。前面已经说过,帕竹政权是宽容的,不排斥其他教派;噶玛噶举则不然,它对新兴的格鲁派势力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压制。

      四、噶玛噶举

      终于进入正题。是的,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就是由噶玛噶举在公元十三世纪时创建的。

      关键词(Tags): #藏传佛教#西藏#活佛转世#格鲁派#噶举派元宝推荐:电子赵括,晨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