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养儿育女 一.家庭的起源 -- 润树

共:💬149 🌺78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九.道德信仰与社会实践

      在中华文化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论著是汗牛充栋。最著名也最有影响力的儒家学说的代表是孔孟之道,其中重要的成分也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这个学说不断巩固发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汉代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是有道理的。然而,自近代资本主义的新起,这个体系就开始衰落了。应该说天变了,道也该随其改变,这正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旧文化,旧道德进行批判的根据所在。现在有些人想要复兴中华文化,不着眼其人民性的方面,却热衷于重新拾起孔孟之道中那些束缚人们思想的东西,我认为是十分荒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代替了原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私有制,当然也就要建立一套新的文化体系与之相适应,因此在毛泽东主席在世的二十几年间,一直没有放松对于旧文化,旧道德的批判。可是后来由于公有制在很大程度上被废弃,根深蒂固的旧文化旧道德又卷土重来,目前与资本主义的文化和道德在斗争中共生共荣。

      我们生在新中国,从小接受的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和道德教育。现在处于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之中,尽管在理念上不认同这个制度,也只能使自己去适应它。资本主义的文化和道德里面也有好的一面,可以择善从之。中华文化中一些好的道德观念,也应该继承。只是我不认为靠说教就可以使孩子建立起好的道德,因此我很少对他们说教。我们的行为道德,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自会发挥它的作用。如果高谈阔论但言行不一,让孩子看破,只怕会适得其反。而且说到底,一个人的行为只要能够符合自己所处位置/职业的基本规范,道德上基本就算合格了。脱离实际,过分强调要如何如何道德高尚,就有些唯心主义。

      当然道理不说不明,家长偶尔说一点也不错,只是不要太空泛。在美国,担任专职道德说教的是教堂里的牧师。这就要触及到宗教这个敏感的话题,对此有强烈反应者可以跳过。

      我自认是个唯物主义者,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因此下面对宗教的见解非常肤浅。我以为,美国的教堂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教徒,主要不在于人们愿意去接受道德说教,而在教堂的社交功能和牧师能提供某种程度的心理医生服务。社交功能容易理解,就像大家来西西河,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社交,得到他人的认同。一个好的牧师,能够用一些道理来舒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就像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在遇到问题时给人做思想工作一样。

      具体到我家的孩子来说,他们去教堂,我虽不很支持,但也不反对。我开始时想,上教堂也许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然而事实上可能没什么作用。我不担心他们会成为极端的宗教信仰者,一是我本身不信教可以做为一个平衡,二是现代科学教育深入人心,真的相信宗教中那些与科学和事实相悖的成分的人们,应该不多了。这一点,有宗教调查的统计数据可以证实。连在英国这样老牌的基督教国家,相信圣经上人类诞生故事的人也已经是少数派。但人总是要有某种精神追求的。从精神层面上说,只要以真善美为目标,宗教和主义都可以是一个选择。

      小孩子上教堂更多的是为了交朋友。一旦加入了,可能会受到一些压力,不会轻易退出。但他们长大后,会行使自己的判断。青青上中学时,去教堂很勤,每个暑假还参加教会组织的夏令营,基本上都是为了和朋友们在一起。上大学后,校园里就有教堂,她反而不去了。我估计,大学里面大家接受了更多的科学教育,要有一点勇气才敢去教堂也说不定。

      回到道德的问题,我觉得老子的观点也许比较正确一点,就是返朴归真,让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就是道德的。

      参加社会实践,是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的有效途径。学校除了带学生进行一些实地参观(field trip)和自己动手做大功课外,也要求和鼓励学生做义工或有偿劳动服务。青青从高中一年级起就按要求做过时数不少的义工,干的活计有照看小孩,为海洋博物馆的动物准备食物,在医院打杂等。另外,她也做过家教,和在一家食品联锁店打工这样一些有偿劳动服务。这些实践,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体验由工作而带来的成就感是有帮助的,比起空洞的说教有效。而且,在申请大学入学时,也可以增加一些分数。

      关键词(Tags): #养儿育女
    • 家园 【原创】八.课余兴趣和体育运动

      前面讲到,小孩子在美国上学,学业负担不重,课余有很多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体育运动,为生活增添乐趣。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非天生而是在后天发展起来的,发展好坏因人因事而异,或许有些天生的成分在里面。因此,家长负有引导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责任,但无强制的权利。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小孩(特别是男孩!)喜欢玩电子游戏,不用家长引导就发展起来了,如果家长不以其它兴趣引开,就可能发展到痴迷的程度而难以收手,不但对其它事物失去兴趣,甚至连学业也受到严重影响。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知道好几个实例。

      在中学里,学生可参加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是很多的,除各项体育运动队吸引大量学生外,数学,语言,音乐,棋类方面的爱好者也很多。学生也有自己的出版物,包括不定期的校报和每年一本厚厚的高质量彩色印刷的年鉴,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的一些相片集锦是其主要内容,我们每年都会购买收藏。

      下面罗列几个我们的孩子的兴趣爱好。除了弹钢琴有家长引导的因素在里面外,其它都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这些有益的活动占去一些时间,自然也就减少了无益活动的时间。有句话说“学音乐的小孩不会变坏”,推而广之,小孩子能专注学一点什么东西,对他们人生的成长都是有益的。人无所事事就容易颓废,想些歪点子,而辛勤工作总是给人带来荣誉,自信和成就感。

      弹钢琴

      我们华裔家庭有个“臭名昭著”的特点,就是要孩子弹钢琴,或者拉提琴吹管乐等等。这个其实只要家长做得不是太过分,根本就是件好事。美国公众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每周有一档十分受欢迎的“顶尖高手”(From the Top)音乐节目,专门邀请9 - 18岁的青少年作器乐演奏,实况播出,其中华裔子女的比例很高,可见华裔家长们多年的努力有成,为我们大家增了光。

      也不是说家长一开始都是瞄着顶尖高手这样的大目标来发展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兴趣。我因为喜欢古典音乐动了让青青学钢琴的念头。那时我在休斯敦的一个合唱团滥竽充数,有一次演出了解到钢琴伴乐者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就提出请她教青青弹琴。她教了一年多,在迁往纽约前给我们介绍了另一位华人钢琴老师。据她们的意见,青青在这方面是有些才能的。我们来到现在的城市后,青青一直是跟一位西班牙裔老师学琴,她对青青也是青眼有加,总是付出额外的时间辅导她。多年下来,除了从学钢琴本身获得的教益外,青青还在一些比赛中获了奖,并有幸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努力没白费。她在高中二年级时因打排球等原因而停止了学琴,固然可惜,在大学一年级时又把它拾起来,作为兴趣课学了半年,我们还是很欣慰的。

      维维大约从小听姐姐弹琴,耳濡目染,激发出一些音乐细胞。他四岁多开始学琴,五岁去辛辛那提参加世界青少年钢琴比赛,一鸣惊人,以最小年龄技压同组群芳夺魁,给我们一个惊喜。这个比赛虽说名头不小,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就是个玩,你别跟我一起激动就是了。这十年来,他的成绩也还不错,但有了其它一些兴趣,分心不少,愿他能坚持下去。

      《傅雷家书》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读过多遍。我十分仰慕傅雷先生在傅聪的钢琴,艺术和人生教育上的见解和努力,还曾带着青青去听过一次傅聪的大师班课,但自己在他们的日常练习上却没有什么贡献,是很惭愧的。不过,傅雷先生对孩子曾采用过的严厉手段,我是不认同的。如果要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找个好听的借口的话,我觉得“心肠软”还不错,不能狠下心来逼他们用功。我只是想,自己幼时没有机会受到一点音乐艺术方面的特别教育和培训,如今能够给子女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就算进步了。他们有了基础,在后代教育上就可能再进一步,不是就增加一点希望了吗?

      小提琴

      美国的学校从初中起就有器乐兴趣组,学校提供基本技能培训,无资格要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青青初中一年级参加了小提琴组,学了一年,用的还是学校的琴。小提琴拉不好是很难听的,但集体演奏效果就不一样。他们的年度表演是在市里的演出中心举行的,兴师动众,十分热闹。这个组站上台,有上百人之多,几只简单的曲子演奏下来,我敢说没一个家长不为自己家出了个小艺术家而骄傲。

      吉他

      青青高中时买了一把吉他,自己拨弄拨弄,没正经跟老师学过。维维两年前也来了兴趣,看他很认真的样子,我们就给他找了老师,每周学一次。现在在网上能搜到不少名家演奏的吉他名曲,和着Youtube的播放一起弹奏,是不错的学习方式。他弹这个比钢琴有积极性,无需提醒就自觉地在家里制造噪音,有时还主动要弹给我听。我想他能在这个上面成名的概率是极小极小的,但伴他一生痛苦忧伤欢乐幸福的可能却是很大很大的。

      童声合唱

      这是维维在小学参加的兴趣组,由十几个男生组成,学校的音乐教师给以课外辅导。童声清脆,表现出孩子的天真无邪,再加上一点轻声的金属敲击音响,又显得古朴典雅。虽然他们每次演出和比赛的粉丝和观众都是家长,但在小学生心里,还有什么人能比父母更值得取悦的呢。

      国际象棋

      维维起步晚,是小学二年级时才在同学的鼓动下加入学校国际象棋队的。我自己会中国象棋,触类旁通,趁此机会和他一起学习国际象棋,同时也给他请了老师。这项运动由美国国际象棋协会推动和主办,开展比较普遍。棋手加入该协会后,参加各级比赛的成绩会转换成积分记录在案并公之于众。华裔小孩在这项活动上有优势,任何大赛,放眼望去,黑头发黑眼睛的少男少女比比皆是,张王李刘的姓氏在排名榜上也是位列前茅。维维在这方面的才能还不错,奖杯拿了一大堆。但这是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才能保持领先地位的活动,维维后来力有不逮,只好割爱了。

      阅读

      青青和维维都喜欢阅读,这也是小孩子比较普遍的兴趣,看似普通,其重要性却非同一般。通过阅读,小孩子生发出对这个世界的求知欲。而由兴趣所产生的动力,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NBA常做一些针对儿童的公益广告,核心是推动阅读。仅就实际功用来说,阅读好了,在学校一半的功课自然也就好了。

      体育运动

      我过去写了说说我的子女在美国参加体育运动一文,这里就不讲什么大道理了。简单罗列一些他们参加过的体育运动。

      足球

      青青小学五年级时参加过一个赛季。这项运动在美国中小学阶段开展十分普遍。除了全国性的统率外,各地有自己的分会组织校外比赛,多数是以热心的家长做教练。

      棒球

      这也是组织很充分的一项运动,维维初小时打过几个赛季。小孩子看别人打,自己也想试试手,我们当然鼓励。但如果家长不积极投入,孩子在出场次序上就要吃亏,久而久之就没什么兴趣了。

      排球

      这是青青的项目,上文颇详,不赘述。

      篮球

      这是维维8岁世就开始参加的运动,青青小时也参加过。学校一年中有大约三个月的篮球赛季,其余时间可参加校外球队。我中学时做过多年篮球裁判,对篮球颇有兴趣,美国的大学联赛和NBA是电视上的主要体育节目,篮球自然也就成了我们家的关注焦点。以维维两年校队的成绩和他的表现来看,进高中校队也已是定局,我们看来要再做他四年的粉丝了。

      美式足球

      维维初中二年级时,他想加入篮球队,教练对他说你先来打足球。在我们的观念中这项运动对身体条件要求太强,从未考虑过儿子可以参加。现在教练提出来,儿子受到鼓舞,跃跃欲试,我们虽怕他受伤,也只有同意他试试。他打的是wide receiver的位置,有时也在防守中充充数。第一年下来,他们学校得了学区第二,成绩不俗,维维却没什么出色的表现。第二年他在一场球赛中关键时刻接到长传而后又接到一个Touchdown,使球队反败为胜,受到不少赞扬,被誉为弹钢琴的手也能接足球,这是他在此项运动中的亮点。

      武术

      维维参加此项运动6年了,每周学习一个小时。他们每次练习时的一些礼仪实践,是我们对孩子在这方面缺乏教育的一点补救。强身健体的实际功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对于喜欢显示力量,时有磕磕碰碰的男孩子。

      滑雪

      前几年才开始学,两个孩子都喜欢,我也会一点。受地域所限,他们能实践的机会不多。青青说她今后要住在离滑雪地近的地方,我说好,你们姐弟一人在滑雪地买房,一人在海滩买房,我们冬夏都有地方去了。呵呵,算是一个梦想吧。

      关键词(Tags): #养儿育女元宝推荐:希宝,
      • 家园

        去加州几天,在那吃得可真好啊

        被誉为弹钢琴的手也能接足球
        你家青青和维维都是全能啊!

        我说好,你们姐弟一人在滑雪地买房,一人在海滩买房,我们冬夏都有地方去了
        不算太远的梦吧,周末愉快

    • 家园 【原创】七. 同学和朋友

      小孩子在进入少年期后,能否受到同学和朋友的认同,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他们的兴趣爱好,思想感情,只有在同龄人那里才能找到依归和共鸣,如果找不到,就会处于孤独之中,就不会有快乐。(我们成年人又何尝不是?)

      同龄的孩子,天然就具有相类的兴趣爱好和思想感情,或者由于家庭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关系,或者由于学校里同班级上课,自然就形成一个圈子。由前者形成的圈子比较松散一些,成员的年龄也会有些差易,其重要程度不及后者。由后者所行成的圈子,既是同学,又是朋友,而且可能由此再扩大。如果父母没有因换工作而搬迁,任何小孩子都比较容易进这个圈子。而在其中地位如何,能否受到尊重,是由好多因数决定的。就小孩子本人来说,其性格秉性和能力智慧要起主要作用。就家长这方面来看,应尽量为孩子创造条件。比如说选择适当居所,让孩子穿着入时(不是追求名牌)。另外,办聚会,买礼物,玩游戏,看电影等等,该花的钱都要花,不能因小失大。为了制造一个今后不让你头疼的青少年,投资大一些绝对会是物超所值。对海外华裔,有些人会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们知道这不公平,但尽量使自己的言行举止与这个社会的习俗相合。家长在这些方面尽了心,用了力,孩子是会体会感激的。

      如果因为搬迁,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小孩子要进入某个圈子,就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从休斯敦搬来现在这个华人少的城市,青青就曾面临此问题,刚开始还被人欺负。她后来有了一班不错的朋友,是在吃了一些苦头然后靠自身努力才获得的。我有个来自台湾的同事,他说女儿在这里一直交不上朋友,最后搬到休斯敦华人多的地方,才算解决。此后,我因工作关系也曾有搬回休市的动因,被青青一口否决。她故然有舍不得这里的朋友的缘故,恐怕也是不想在另一个新环境里从头再来吧。如今,她已经上了大学,我再提搬迁之事,反对的就是马上要进高中的儿子了。看他反应之剧烈,我们也只能迁就他一回了,不然就有重女轻男,一碗水端不平之嫌。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家长(如大公司的管理人员)因工作经常调迁,孩子只能随从,也只能逼着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交新的朋友,虽说艰难了一些,如果由此而锻炼出较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未尝不是好事。

      好像有社会学家研究过,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会属性是期望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接受。本来嘛,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过社会这个范畴太大,可以具体到一个人经常接触的群体。如果把学生所接触的群体主要分成家庭,老师和同学的话,童年期的孩子受这些群体影响程度是依序递减的;而在青少年时期,则是相反,因为此时他们已经或正在行成自己的独立思想意志。要得到同学朋友的认同接受,就要使自己的思想意志与这个群体保持一至。认识到这一点,作为父母,在孩子的婴幼童年期多下功夫,可事半功倍。越到后来,父母越是一个摆设陪衬,能做到不让孩子在同学面前丢脸就算功大于过啦。有些父母不解此理,总想靠自己说教去改变家里有问题的青少年,结果越弄越拧,越拧越弄,直到双方关系完全崩溃。当然,家庭对青少年仍然是很重要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

      交朋友如此重要,也不是说什么朋友都可以交。所谓近朱者赤,进墨者黑,要是交上一班不好的朋友,那就头疼了。不过一般来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从小就是好孩子,也不易交上坏朋友。但人是变化的,一堆好苹果选出来后再有一两个变烂是很正常的事情。一方面,要相信小孩子有鉴别力,会生发出免疫力,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同学和朋友经过一些接触,这个如何那个怎样也还是可以做到心中大致有数的,必要时给孩子提醒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的嘛。姜是老的辣,此时不辣,更待何时?这是就可控状态而言。如果发现孩子被一群肖小所围,双拳难敌四手,恐怕就只好学孟母三迁了。

      现在的青少年交朋友,在他们能开车之前,父母的经常接送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我们不能抱怨,只要不是太过分,基本上要做到有求必应。秀南有时就自我解嘲说,小孩子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求你送他去这去那,处于弱势的地位,大人做为强者,要多体谅一些。而且,一旦他们到了开车的年龄,你要做这样的强者或者想套近乎巴结一下也不能了。青青和维维都喜欢交朋友,我们没少当专车驾驶员。

      现在他们另外一个交友方式是三五成群网上聊天,在十三四岁时最狂热,是我们青少年时未经历过的。聊些什么?还不都是些无聊的废话,在我们看来纯粹是浪费时间。不过想阻止也没什么好的理由,总不能自己瞒着他们上西西河吧,更不要说下围棋打桥牌什么的。这事也不用太担心,既然无聊,过两年烦了,他们就不聊或少聊了。只是,作为懂事的成年人,我们要做西西河的永久情人,别朝三暮四才好。

      关键词(Tags): #养儿育女元宝推荐:希宝,
      • 家园 这篇好

        比如说选择适当居所,让孩子穿着入时(不是追求名牌)。另外,办聚会,买礼物,玩游戏,看电影等等,该花的钱都要花,不能因小失大。为了制造一个今后不让你头疼的青少年,投资大一些绝对会是物超所值。

        可不是麽!虽说小孩还小,已经开始有所体会了

        • 家园 好几天不见斑竹招呼,正想念呢

          旅行吗?欢迎回来。

      • 家园 将后来小孩在网上接受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猛,而且大人在技术上落后

        想封锁也是心有余力不足的。。。而且他看什么你压根就不知道。这就给大人提出了一个真正的大难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