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1979年那些事儿 -- cpcliusi

共:💬1005 🌺3065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战术小议

              关于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战术小议(连载)

              1.进攻战术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具体态势分:运动歼敌与防御歼敌。其基本战法是:集中兵力火力于主要方向,又统一计划和指挥下,火力、兵力、运动、爆破和突击有效结合,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1)对运动、立足未稳或仓促防御之敌人进攻。

              此种作战,战机转瞬即失。开始的时候,敌方立足未定准备不足,但是随着时间推延地方的准备会越来越充分。因此,我解放军主张:抓住战机,快速准备突然攻击,力求速战全歼。如1946年9月3-8日的青化泛战斗,歼灭敌方运动之31旅(欠31团)2900多人;随后的羊马河伏击战,也只用了7\8个小时既全歼敌方第135旅。

              为抓住战机,就必须快速准备。一般在军、师、团多只有7-8小时的时间。如晋中战役,多数战斗准备时间只有数小时,最多的也只有十多小时的准备。要做到准备充分,又不失战机。如何有效统一是此类战法的关键,其中主要措施是:简化组织程序;运动中准备;兵力部署,多以一部正面牵制,以主力迂回;主力轻装,火力优先配置第一梯队;以梯次展开兵力;攻击务求突然,勇猛果断。由于敌方师编制常有5公里左右的间隙,故此战术多见奇效。如:华东第九纵队第25师等部。于鲁南博山以南和庄旧司充分运用此一战术。在接受任务后,在运动中准备,迅速展开,先敌夺敌东北和东南制高点,抢先开火致敌于混乱,在敌突围中各个歼灭。又:1947年1月,东北1纵1师张麻子沟伏击战,3小时即解决战斗也是典型战例。

              追击中的勇猛迅速,43军广西追歼战的经验是:以20华里/小时的推进速度,不怕兵力少,不等待主力,不怕建制混乱,攻击于混乱;即时使用火力攻击密集队形,于抵抗立即分一部迂回直接攻击敌指挥部,或以一部穿插,阻敌归路,为主力歼敌创造条件。特点是:运动歼敌,善于奔袭,善于选路,干部在前,部队轻装,各级指挥机断。

              2)对据守村落、城市的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作战。

              此战法关键是如何突破及如何在突破中巩固与发展。一般战法是:充分准备,集中火力、兵力于主要方向;隐蔽集结与展开;纵深梯次部署兵力;善于火炮,协同步坦炮;实施泊近作业,务求缩短突击距离;善则突破口;多路重点攻击,一处突破,巩固一处,各个歼灭。

              (1)对村落、城市攻坚,准备好再攻击。如1949年冬5月12--23第29军对上海西郊月浦镇攻击,由于准备不足,敌情不明,组织不严,致使第一次攻击受挫。第二次攻击充分吸取教训后才奏效。通常此类作战准备为:调集器材,侦察敌情,地形、战术动作演练,政治动员,保证隐蔽。

              (2)隐蔽而迅速的集结与接敌是保障突破的重要条件。此距离不宜过远,也不宜过近,以半日行程为宜,便于夜战接敌。如:1946年苏中战役第一次战斗,第一师攻击宜家堡,部队于距敌15-20公里处集合,有效达成了突然性。又:1947年12月晋翼鲁豫第八纵队攻击运城,各部队亦运用此法达成突然接敌的效果。

              (3)城市、村落攻坚,重视出发阵地,一般构筑单兵掩体掩蔽部地堡并以相交通壕连接,必要时以坑道作业,隐蔽兵力、组织火力,接近敌人,抵御炮火与飞机轰炸。锦州攻击战与济南攻击战就是这样的战例。解放军在此类战法中进行的堑壕近迫作业是解放军作战特色之一。近迫作业指:利用夜晚,掘堑壕、掩体至敌几十米处,于突击部,构筑若干支线以利配置兵力。如:1948年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对据守杨子全、杨老五和杨四麻子村落的进攻作战,步兵于攻击日拂晓完成近迫作业,其中最近距离仅为20米。

              (4)于突击部优先集中兵力、兵器,是突破敌防御的先决条件。毛**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中(《毛**选集》第四卷第1142页-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六日)指出:在战役的部署方面.........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而且在作战中优先攻击敌人弱点之一(必定是一点而非二点),猛烈攻击,务求必克,并迅速扩大战果,各个歼灭敌人,整个解放战争都是以该原则为基本战法并坚决贯彻之。如:1948年10月锦州攻击战和淮海战役中双堆集攻击战都是,在突击部加强兵力密度,集中使用了全部或者大部份火炮。

              选择正确的突破口是攻坚战的关键因素。突破口多选择防御要害的结合部较弱处,例如防御的突出部和城门侧翼。以突击任务言,地形应有利于我部集结,利于突破后兵力延伸,利于炮兵机动阵地。一般情况下师一级选择一至二个突击部,如敌人较弱则可再设置若干。突破口选择:一,当我军火力较弱时,选择较窄,以团为例为100-200米之间。如华北第4纵队新保安之战。两个旅选择4个突击部总计长度不足1000米,主力团突击口选择仅为100米。又:天津攻坚战,第 38今年第一梯队师突击部仅为40-50米。(注:此战法可行由当时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环境决定决定)

              主突击方向机动可变:实战中以实际出发,主攻随时可能变为主攻。如:东北秀水河子战斗,原第一师主要突击方向为敌正北,随即发现敌东北角防御薄弱,指挥员当即修改原作战方案,由东北角突击得手。又:第3纵队攻击开封作战,原计划主攻方向为曹门,后助攻的宋门率先突破,旋及变助攻为主攻。

              5)进攻战斗的部署向纵深梯次而有重点方向发展。:战争出初期1946年7月苏中战役第1师、10月东北第4纵队进行的新开岭战斗,我军都是只变成一个梯队部署,分主攻与助攻。在解放战争后期,加上了工事的修筑,这个时期我军已经呈现密度增加的形式。兵力密解集放军战斗队形逐渐加大加深。如:1948年9 月16-20度也加大。因此,第九纵队夺取济南茂岭山、占池山一带真很地时,纵队既以2个梯队待命。8月10日,我华北第一兵团第13纵进攻大常镇的时候,纵队变成三个梯队,10月锦州攻击作战,各纵队也是分为三梯队。

              (6)注重步炮或正步坦协同作战。如:194935也,解放军85师223团对上海西部25.32高低作战,采用步兵在利用炮火转移或间歇的作战方式,突然攻击、小群作业。10多分钟激战,解放军伤亡11人歼灭敌人一个营完成任务。步坦协同:1949年5月,此战东北野战军东北战车团第一营15辆坦克分别赔给了第2\3总是队,第一梯队师。14日0;45分,炮兵进行破坏性射击;在火力延伸的时候,坦克首先发起冲击,步兵队形随他棵向预定铁桥发动冲击。坦克为先导,及时压制敌火力,为步兵协同出击提供有里保证。

              • 家园 想到了林总的六个战术原则

                1.一点两面。

                  即集中兵力于主要攻击点突击敌人,同时以部分兵力从另一面或多面钳制并协同歼灭敌人,对敌人形成包围,不让敌人跑掉,打成击溃战。在主攻点上要“采取狭窄的战斗正面和纵深的战斗配备”,使主攻点的部队象尖刀和钻头一样,突破敌人的防线并向纵深发展。这是强调要打歼灭战,并将战术具体化。

                  2.三三制。

                  是指一种疏散形的进攻战术。我军每连3排,每排3班。林总指出:战斗时每个步兵班还可以再分为3个战斗小组,每组3、4个战士,在村长的指导下,以疏散机动、小群的战斗队形进行战斗,以减少伤亡,扩大战果。

                  3.四快一慢。

                  四快指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敌人开始溃退后追击时要快。一慢指总攻发动时机要慢。慢的时间要用以侦察地形敌情、布置兵力及火力,政治鼓动工作及休息。林总特别强调一慢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中外兵家未曾注意过的一个盲点。

                  4.四组一队。

                  四组是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指突击队。同“三三制”一样,这也是说的进攻时的队形问题。林彪提出“四队一组”是为了解决攻城巷战中的战斗队形,并说明这种分组方法不受四个组的限制,不必拘束于教条,可以灵活运用。

                  5.三猛战术。指猛打、猛冲、猛追。

                  对于所选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地尽量接近敌人,适当的配备起来,以便统一向主攻目标射击,并于同时猛然开火。是谓猛打。这种火力用法,是反对零敲碎打,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

                  在主攻点上,火力猛然开始射击后,我军突出部队应乘此际敌人一时发呆发慌拿不出主意来不及调整时猛烈冲锋,跃然奋进,以刺刀、手榴弹向前冲击,必须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迅速打垮敌人的战斗意志。是谓猛冲。

                  对于已经被我军冲动、开始溃乱的敌人,应实行猛烈追击,要一直压下去,尽量消灭敌人,求取最大战果。是谓猛追。

                  6.三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的攻击法。

                  一种是敌人守,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一种是敌人退。为了有针对性地最有效地打击敌人,提出三种相应的攻击战法。

                  如果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再攻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我们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们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大打出手。如果敌人退,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准备就是合乎战术,准备了反而不合乎战术,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抓着打就是。当然,战役指挥员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追击。

            • 家园 共军确实是不可能教条地照搬什么
        • 家园 那是战争中打出来的

          主要是解放战争期间逐步积累了经验,一开始对GMD也是吃亏的,后来逐步积累经验才扭转了战局。

          • 家园 还有重视对战斗骨干与即使尖子的保护与培养

            比如,国民党74师对阵王必成部。一开始,王部吃了大亏两战皆负。但是,其中的涟水一战里,74师自抗战以来连排一级的老兵与技术骨干大量消耗(主要原因是:集团冲锋中)造成战斗力严重下降。而中共军队非常重视这类人员的保护,比如总保持一定的战斗尖子的比例在后方学习与休整。一旦前线部队遇到伤亡惨重的恶仗后面的老兵一补充进去,不但很快就恢复建制而且战斗力也可以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不掉链子。久而久之,这些老兵就在中共每个部队就会形成只属于部队自己的战斗风格。所以,中共每个王牌军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 家园 给葡萄兄送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共军对骨干可能没有这样的保护吧

              看看共军的基层干部、骨干的伤亡率就清楚了;关键可能在,共军几乎没有部队受到歼灭性打击,战术运用中并不是真正所谓的人海战术,而国军恰恰很多时候采取人海战术,在现代火力下冲锋的结果往往是毁灭。

              • 家园 这种保护是有的

                别的野战军不清楚,至少在四野一直是这么做的。比如第三战役突破临津江,40军就把一批战斗骨干抽下来编到警卫连,第四战役38军死守汉江,每个排都要抽下来一个排长或副排长,每个连要抽下来连长或指导员,不然都打光了,新兵来了谁来带?抗美援朝不少四野干部对彭老总不满,原因就是几次战役下来骨干损失太大,按照38军同志们的话,就是“上级还要不要38军了”,“哪有拿主力拼消耗的”,“要是林总在,哪舍得这么用38军”,哈哈。当然,这也不能怪彭老总,9兵团冻伤正在休养,3兵团19兵团迟迟上不来,彭老总也只好拿四野这几个王牌军拼消耗。你看38军在白马山的表现,估计就和战斗骨干损失太大有关。

                • 家园 和二战时期美军陆航和海航很类似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航空兵(空军的前身)和海军航空兵都有轮休制度,保证了飞行员在前线积累的经验可以保存下来。

                  陆军我就不知道了,估计应该也有

              • 家园 共军很少有成编制被歼灭的时候

                因为除了阻击之外,共军很少死守,不利条件下,指挥员本能的反应就是摆脱敌人;而且国军的运动战能力又差劲,很少能达成严密的合围,几乎每次都被共军从结合部之类的地方溃围而去。

                所以,共军的战斗经验,能通过成建制的部队不断积累总结提高;而国军成建制的覆灭,却导致有战斗经验的部队越来越少,补充上去的部队数量可能不少,但是战斗力越来越菜。

                • 家园 现在

                  一有什么政治动荡的征兆,军委总是会把技术尖子组织起来办学习班,平安无事之。

                  • 现在
                    家园 记得以前河里有个老兵写过

                    当年他是他们部队技术最好的骨干。但是上战场那会,没让他去,据说就是为了保护尖子。

            • 家园 共军也吃过亏

              东北民主联军的四平保卫战后,国军之所以事后穷追猛打的原因就在于有人携带机要文件叛变投敌,让国军知道了此战中伤亡大多数是有战斗经验的老骨干,加之火力优势当然要肆无忌惮猛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