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旁证萨苏的关于1992年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员的工资100 -- 燕庐敕

共:💬177 🌺18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俺90年研究生毕业,在国营公司的工资是78元,当时留校

      当了讲师的师兄大约是90多元,上一百的都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最低好像是110多,教授最低是120多)。

      除了工资之外,每月还有二三十块的各种补贴。

      当时的物价,这个工资吃饭穿衣还是行的,别的就谈不上了。如果单位没住房,就惨了。

      高校里开始比较有钱基本上是97-2000年左右的事情。

      • 家园 您要在四川,是否记得葛兰素

        这个公司今天不起眼了,当年可是四川第一个公开招聘的外企,结果招上来的人啊,嘿,那素质国内国外只有五体投地的份儿,根本不用培训,打到哪儿哪儿平,那可真是给中国工程师争气 -- 没法不厉害,您想啊,四川人能干聪明,四川人能吃苦,可那时候收入低阿,葛兰素招聘的时候月工资一千五,顶普通工作多少倍?这个是九零年的数字阿!

        那招上来的根本不是人 -- 都是孙猴子那个水平的。

        地点好像在重庆。

        后来G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在西南建分公司,干脆不招聘了,直接跟葛兰素的人谈,工资加一倍,只挖了一个,川人仗义,过来的这位一看地方不错,呼朋唤友,整个葛兰素一个没剩全都给搬过来了。

        那时候GEIO西南区真强阿,什么单子都能下来,全国都看西南。那几个挖来的尖子,我记得吴晓丹后来到了广州,负责整个华南区,蒋昌玲到了北京负责全国技术总部,李西陵负责西南区,就是西北区没用他们的人,西北区端了杨森的老窝,跟葛兰素的一样横。

        现在回想起来那几位老大,还是不免神采飞扬,那才叫真正中国工程师的代表呢。

      • 家园 教师工资的提高归功于教育产业化。

        但是说到教育产业化,估计砖头马上就来了。

        但是从实际效果而言,教育产业化救了老师,扩大了招生,同时也加大了老百姓的教育负担。我的马后炮观点来看,当时实在是穷的不行了,产业化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可行的选项了。

      • 家园 据说:

        在纯科研单位,课题提成很少,因为存在利润上缴国家这一块。在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大专院校,他们的课题提成很高,可以达到70%以上。因此,有“人缘”,能整来课题的人,在大学比在科研单位活得滋润。

        • 家园 是啊!我2000年一块移民来的朋友来了不久就丢下这里的工作

          又跑回国内高校接着混去了。这边七八万刀的工资显然对他没有啥吸引力。去年我回国他还请了客,据他说他在那所国内二流高校混得也就一般,但花钱痛快,能管十来个人,一年剩下的钱也比在这边打工好一些。

          其实年轻人如果有能在这边找到八万刀OFFER的能力的话,回国混可能发展更快一些。

          • 家园 据说,还要看“生辰八字”。

            如果导师或亲属愿意伸手拉一把,帮忙架起课题来源的最初几座桥,然后你才能有条路,跨进新时代,奔向光明的未来。如果导师就没能耐,亲属又不帮忙,要建立起自己的“人缘”,拿到“肥得流油”的课题项目, 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 家园 我刚工作的第一年

        第一个月,领导就让我和同事出差,去上海出了整整一个月,回来拿工资的时候,连基本工资加上出差补助差不多快3000了,第一次拿到那么多钱,乐坏了,呵呵,那一年是92年,当时在深圳。当时的工作单位是家中外合资企业。

    • 家园 我怎么记得我大学毕业以前(94)

      父母单位分奖金都上万的分,中秋过年发福利都发过对虾五梁液。

      难得我记错了,对虾我可是记得

      • 家园 老牌资产阶级就是不一样!不过呢,对虾五粮液问题不大,奖金

        上万可能有些问题。那时候现金管理相当严格,单位就算很有钱,要发这么多钱财务上是有风险的。注意国内的现金和国外不一样,放在单位账上的钱不是现金,要变成手摸得着的人民币才是现金。好单位一般是猛烈修豪华住宅(以当时的标准而言)来分配给职工,发放大量高价商品,还大量发放当地著名商城的代金券(在那个商城里和普通钱一样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