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书评讨论】【原创】心平气和得评价一次<<窃明>> -- 任爱杰

共:💬121 🌺17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宋朝有很进步的地方

        但是军事制度实在很糟糕。

        宋朝的募兵制度袭承唐末藩镇的军事制度,这种制度的优点是军队高度职业化,战斗力强。但是这种职业化军队维持成本高,又容易成为将领的私人势力形成军阀势力。前一个缺点导致宋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为了抑制后一个缺点,宋对武将系统束缚非常严重,使得职业军队战斗力强的优点基本消失。军队战斗力下降,加上别的一些因素,导致军队人数迅速膨胀,结果,宋的军队耗费高,战斗力差。

        军事上的失败使得宋的经济文化成就都打了折扣,虽然更富有,虽然发达,但是军事上的庞大开销照样让财政难以负担,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最后让一切都成了烟云。

      • 家园 宋朝没有那么开明

        得位正不正我从来不关心。但是宋朝的一些东西现在被忽略了,例如法律上的尊卑长幼制。这个制度起源于唐朝,规定繁复但原则上就是尊长对下属(例如地主对佃农,将领对部曲,主人对奴婢等等)犯罪罪减一等,下属对尊长犯罪罪加一等。到了南宋,演化为罪减两等和罪加两等。实际上尊长对下属可以任意打杀而不承担任何责任。这里直接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地租。佃农向地主缴纳地租时缴纳多少斗不能看字面意思。普通度量衡一斗相当于100合毫无意义,大都作了另行规定。例如苏州地区最常见的就是一斗相当于130合,最高达到过180合。这都是有记载和考古证据的。其他的方面,例如纸币滥发,打白条等等,现代是现代了,开明可算不上。

        顺便说一句,尊卑长幼制在日本一直维持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明确裁定为违反宪法而取缔。

    • 家园 任兄岂止是爱好历史?任兄的历史水平主要是太好了!

      你看看他给《窃明》挑出来的那些错误,那些不是硬伤?

      任兄的历史文章在西西河里面都能算在前十位的,可惜他的文章大部分都是2005年底以前发的,或者说很早以前发的,所以很多新来的网友根本就不知道任兄的历史功底。任兄的论据清楚,主体明确,一直都是我们学习历史的范本。正是因为他的历史态度的严谨,所以才会对于《窃明》那么多错误并且流传这么广感到痛心。

      新来的网友哪里会知道,任兄的心情老西西河友们都会感觉到,因为很象当初大家讨论电视剧《雍正王朝》一样,对于这个电视剧简直就是厌恶!

      另外我只是觉得有些意思,反驳任兄的很多都是讲道理为主,而很少有以历史知识为主的,很少有用历史上面的基本事实来反驳任兄的观点。这点可以说和西西河早期的风气很不一样!

      我觉得这也就是这几年西西河的演变吧!

      • 家园 给一穿越小说挑历史硬伤……

        水平好是好,不过用错地方了吧。

      • 家园 这个,这几年西西河人多了,不过侃爷和和灌水的也多了

        其实这个袁崇焕的事,以及他杀毛文龙的事,几年前河里就讨论过了,金庸的碧血剑里关于袁崇焕的当然是胡扯,不过其他的就都是吵来吵去,谁也说服不了谁。当时好象是碧血汗青发贴讨论的吧。

        我是觉得袁崇焕的战略大局观比较差,又没有什么战术能力。对袁吹捧勿要过头,虽有报国之雄心,不足以作为他不作为或者作为失败的借口。他在关外花费了国家财政的巨大代价,结果却连野战兵也没整出来。但看看他身边的人,以及他身后那些继任者,有做的更好的吗?我们今天看历史,知道天气变化,知道全部退回关内,什么都不让后金抢把他们饿死,可那时候的人知道么。

        说袁是汉奸,那是显然过头了,说他是大忽悠,那是马后炮。袁崇焕,他只是一个急速衰落的王朝的一个不成功的悲剧边将。

        对了,你什么时候换的签名档

        • 家园 汉朝训练出来和匈奴对抗的野战军用了多长时间呢?

          给袁崇焕一共才多长时间?一年多,中间还有一段时间不在。

          是不是敌人的野战军强,我们就必须用野战军战胜它才算胜利,别的方法把它打败就不算胜利吗?

          "袁崇焕的战略大局观比较差,又没有什么战术能力",那被他打败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算什么?那就是连战略和战术都更加不懂的!

          在前方打仗的永远不如在后方动嘴皮子的!

          不联系实际,只是在这里夸夸其谈,怪不得李广害怕刀笔吏!

          • 家园 你自己搞混乱了

            什么叫中间不在,什么时候不在了?你把他在天启朝的遭遇给挪到崇祯来了吧。

            你所谓的打败又是什么标准,宁锦之战也说是胜的,只能说标准太低了。袁崇焕出关时领有480万辽饷、米180万,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这个不是让他用来训练野战军的,你说是用来干什么的。

            • 家园 我也觉得你是在胡扯!

              http://www.talkcc.net/article/332145

            • 家园 崇祯朝?1628年被崇祯重新启用,1629年己巳之变,有时间?

              人家没有搞混乱,中间歇过确是天启朝的事情,人说了一年多就是指崇祯朝,崇祯朝他就干了一年多的时间,有什么不对么?

            • 家园 有些基本的知识还是要知道的

              辽饷是收的税,“辽”是收税的名义。实际上,很多事情的钱都要从这里出。给辽东的军饷知识其中一部分。

            • 家园 转一个

              袁崇焕耗费的银子很多吗?

              《崇祯长编》卷15:“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今又三月,该银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两。”这是崇祯元年八月时山海关镇和辽东镇领取折色的计算数字,其中关内兵就是山海关驻军,关外兵就是宁锦驻军。从这条记载来看,两镇共有兵133,685人,3个月的饷银是693600两,平均每人的额定年饷是20.75两,每万人就是20.75万两。明末规定的募军额饷为每月银一两五钱,即一年18两。为何关宁军的数字略高呢?毛文龙《不平者五事》奏,内中提到宁远“月饷一两五钱,内丁二两四钱,加以食米五斗”,《崇祯长编》卷2。内丁就是家丁,这也是明末军制的一种,即将领的亲兵,待遇略高于普遍士兵平均到全体士兵,总的饷银标准自然就达到了每人20.75两。因此关,宁军的标准完全符合规章制度,袁崇焕何尝多要?不过明末全国财力枯竭,军队普遍欠饷,兵部优先保证关宁的饷粮罢了。即使是如此,崇祯元年七月宁远依旧欠饷四月,导致兵变,至八月袁崇焕上任,凭个人威信平定了叛乱。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明史袁崇焕传》“崇焕在辽,与率教、大寿、可刚定兵制,渐及登莱、天津,及定东江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这里的四百八十万就是总计,包括本色(粮)和折色(银)。在毛文龙的东江塘报里,也多次提到东江的年饷是四十万,其中就是包括了二十万本色和二十折色。前面已经说过,每名士兵的平均年饷折色约为20两,因此十五万三千士兵的年饷折色就是大约300万,以剩余军饷都为本色计,余下180万就应当是本色。网上经常有人说的180万石粮食(或者180万本色)很可能就是如此而来。这个数字其实已经包含在480万的总数里了,却往往被人把它拉了出来再算一遍。

              但是,180万本色这个数字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数字只是草率的把480万的总数减去折色300万算出来的。按照毛文龙说的关宁军标准,15.3万军队每年发的本色应当是91.8万,而如果精确计算人均年饷20.75两的15.3万军队的总年饷,应当是317.5万两。这样,480万的总数除了15.3万军队额定的410万之外,还有70万的数字似乎是多发的。

              这70万是什么钱呢?明末除了正常的军饷外,首先,还有打胜仗后的赏功银,比方袁崇焕刚到辽东上任时,锦州的祖大寿就带军打了一场黄泥洼小胜,这就是该发钱赏功的;其次,还有购买军马、督造器械的专款;此外,还有临时增发激励士气的内帑(皇帝发私房钱劳军自然有益士气),以及将领官员的薪资等。在毛文龙的塘报中,可以看到天启五年东江收到的款项清单有“天启五年收鸿胪寺序班曹惟信解到户部凑处库银五万两;委官文土铭同百户孙安国解到京库找发银一万两,并拔登银一万三千三百八十两九钱三分九毫八丝四忽,辽官月禀登京库银八千两;咨拨登抚节省银八千两;金吾卫千户郝国儒解到帑银九万三千九百七十七两,并先收过都司许武元在京动支买解到绸缎布匹等物银六千零二十二两,鸿胪寺序班李模解到借支太仆寺马价银五万两;司礼监太监王敏政等资到钦赏银四万两;津登委官俞明等解运到杂粮一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八石四斗,布一万七千八百九十四匹……”其中“咨拨登抚节省银八千两;金吾卫千户郝国儒解到帑银九万三千九百七十七两,并先收过都司许武元在京动支买解到绸缎布匹等物银六千零二十二两,鸿胪寺序班李模解到借支太仆寺马价银五万两;司礼监太监王敏政等资到钦赏银四万两;”这几笔,都是常规粮饷外的增发。东江镇年饷四十万,仅天启五年收到的额外款项就有近二十万,可见袁崇焕属下年饷410万的四镇,一年额外收到70万也是在常理之中的。

              另外,还应当注意到一个细节,崇祯元年八月仅山海关和辽东两镇,就有士兵13万3千多;次年六月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整编东江军队是2万8千。如果单单把这两个数字加起来,就已经超过了15万3千的总数了,难道天津和登莱驻扎的士兵是负数?其实,这是因为袁崇焕上任后,遵照崇祯旨意,在所辖地区执行了精兵汰将的兵制调整。考虑到这个因素,袁崇焕刚上任的前几个月,需要发饷的士兵总数就不止15.3万,因此,这一年来,四镇额定发放的粮饷总数也应当要大于410万,即额外收到是不到70万的,这个数字还要更小。而在这个更小的数字里,姑且算它是50万吧,就包括了买马、筑城、督造装备、赏功、官员将领薪酬等各项开支。对比一下王在晋在天启二年提出的山海关筑重城计划需要的100万预算,很明显,袁崇焕一年的开销一点都不过分,因此《明史》如此记载“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

              顺便用另一项记载略作比较,天启七年十一月,总督仓场户部尚书苏茂相言:『京军岁放三百馀万石,今京、通二仓米止百二十六万九千五百七十三石,目前犹以旧积支吾,後将何继!锦衣卫官於万历间仅一万七千七百六十馀人,逆璫增积,见在三万六千三百六十馀人,多支米二十七万有奇。文思院匠官册七百五十三人,今增补,见在三千二百八十八人,多支米三万馀石:乞查覈』!上从之。(《崇祯实录》)

              这段记载写明,京营每年发放300余万石军饷。这里既然用了“石”这个单位,显然只是粮食,即本色。也许由于户部银根短缺,京营是用粮食代银子发的军饷,毛文龙在塘报中也说过旅顺的军饷他就是这样发放的。但是不管怎样,京营的年饷至少是300万以上,似乎也就可以作为一个旁证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关于袁崇焕的军饷,还有一个很出名的数字就是120万内帑。在崇祯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宁远兵变后,袁崇焕虽然凭一己之力将之平定,但十月初一锦州也发生哗变。袁崇焕向朝廷请响--积欠74万+马价银、抚赏银四万再加上8、9月分的共120万,袁崇焕的确请了而且是在一般官员来看非常唐突的请“内帑”,但关键是袁崇焕到手的是30万!--出在《崇祯长编》卷14和《国榷》卷89关于崇祯元年十月己丑的记述,且在《烈皇小识》卷1里崇祯还是撂了狠话的!

              但是很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将“请饷”混淆成“得饷”,称袁崇焕在480万军饷外还得了120万内帑—— 而真实的30万内帑应当是一并计算在480万这个总数内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