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东线防守大师 - 陆军元帅莫德尔 -- 史鉴

共:💬83 🌺49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在军人这个身份之前,他们首先应该是人类
              • 家园 你这么说就没意思了

                服从命令就是军人的天职,对外战争没有什么良心可讲,胜利者掌握话语权,对内镇压又是另一码事。

              • 家园 西方学者研究德军的著作浩如烟海,他们都是热爱法西斯啰?

                利德尔-哈特还特地到战俘营去采访德军被俘将领,悉心记录他们的回忆和评论,后来出版名著《山的那一边》,里面专文介绍了十几位德军将领,他难道也热爱法西斯军队吗?战后美国政府专门设立战史项目,邀请大批德军将领参与撰写,比如我文章里提到的劳斯、格鲁本等人,都参与了这个项目。劳斯回忆录完全着眼于德军战术细节,记载许多具体战例,被美军奉为珍宝。1980年,美国国防部邀请德军装甲名将巴尔克和他昔日的参谋长梅林津到华盛顿,请他们参加一场对付苏军装甲集团突破的沙盘推演。看来美军也很热爱这支法西斯军队嘛。

                我在河里贴过不少关于纳粹德国和德军的文章,你不妨找来看看,再下结论不迟。

            • 家园 说得好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写得真好啊,一动不动看了整整两个小时

      一边细读一边思考,没有吃午饭的原因是完全忘了饿……

      逐篇花,推荐——好久没干过这事儿了,结果

      恭喜!!撞大运了!!此帖在您这里成为【西西河名帖】!

      推荐成功!

      可明明在我推荐以前,它就已经显示为名帖了啊……看来老兄写得好,不到三个小时就已经被公认了

    • 家园 先花后读
    • 家园 送花!!!
    • 家园 1. 出身布衣的将军

      二战历史著作浩如烟海,但关于莫德尔的专著却凤毛麟角,这与他的军事成就极不相称。战后最为流行的三本德军将领回忆录–古德里安《装甲部队指挥官》、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以及梅林津《装甲战》–长篇累牍记述东线战事,却很少提及莫德尔。其他历史著作即使谈到莫德尔,也大多只有寥寥几笔脸谱化的勾画,大多表现他的永不疲倦、口无遮拦、以及对希特勒的鞠躬尽瘁。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托兰(John Toland)对莫德尔的评价非常具有代表性:“莫德尔是希特勒的狂热信徒,一丝不苟地执行他的命令,坚守每一寸土地直到最后关头。”因此很多读者形成这样的错误印象:莫德尔浪得虚名,完全依赖希特勒的惠顾才成为德军最年轻的陆军元帅。

      莫德尔在东线征战三年,屡次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他在勒热夫突出部的坚韧防守和犀利反击,使朱可夫遭受其军事生涯最为惨重的失败;1944年秋天他接手西线,指挥残兵败将挫败了盟军“市场花园”攻势,稳定了防线,使盟国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梦想成为泡影。德军名将曼托菲尔(Hasso von Manteuffel)在战俘营接受利德尔-哈特的采访时说:“莫德尔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战术家,防守时的表现比进攻时更好。他很善于把握一支部队的长处和短处。他处事风格简单粗暴,经常让德军高层无法接受,却受到希特勒的欣赏。莫德尔当面顶撞希特勒的做法是其他任何人不敢想象的。” 这个评价才算客观中肯。

      德军将校大多出身普鲁士容克贵族,在这个群体中,莫德尔是个另类,他和隆美尔、凯塞林一样,出身中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家庭。莫德尔1891年生于根特海姆(Gentheim),父亲是当地一所女子学校校长,祖上没出过一个职业军人。少年莫德尔身材瘦小,体质羸弱,没有展现任何军事天赋,最喜欢的课程是希腊文、拉丁文、和历史,另外还是文学社的活跃成员。莫德尔常去的教堂旁边驻有一个轻步兵营,15岁那年莫德尔偶然观看了一次部队操练,印象深刻,鬼使神差地萌发从军的念头。正巧莫德尔当银行家的叔父是勃兰登堡步兵团的一名预备役军官,17岁时莫德尔借助叔父的关系进入奈斯军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两年的军校生活对莫德尔来说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他几乎没能坚持下来。莫德尔的同窗士官胡贝(Hans-Valentin Hube)回忆,莫德尔在军校期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名将潜质,班长经常训斥他,说他缺乏一个军人必不可少的韧性(胡贝后来成为德军一员悍将,在东线指挥一个装甲集团军)。这也难怪,传统的普鲁士士官体制强调循规蹈矩,古德里安当士官时就抱怨说:“这个体制不适合有雄心壮志的人,只适合平庸之辈。”

      1910年8月,莫德尔结束学业,成为第52步兵团的一名中尉。很快一战爆发,莫德尔随部参战,在色当战役中作战英勇,多处负伤,因此荣获一级铁十字勋章。由于德军越来越庞大,战损越来越严重,各部队都急需参谋军官。1916年4月,莫德尔得到部队首长推荐,接受总参谋部培训。

      德军总参谋部有一百年的历史,培养参谋军官的柏林战争学院被誉为德军的研究生院,二战中大多数德军高级将领都是参谋部出身。和平时期总参谋部培训为期三年,战时压缩为八个月,砍掉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律、物理、化学等科目,只留下数据统计、战史、战术、防御工事、围城作战、以及通讯等核心课程。莫德尔完成学业以后返回原部队,按照惯例交替担任旅部参谋和前线连队指挥官,以开阔视野、增长经验。1917年底,莫德尔奉命参加一个军事代表团,前往土耳其考察,该团领队便是二战德军的缔造者西克特少将(Hans von Seeckt)。任务完成以后,莫德尔返回部队,而西克特应邀留任土军总参谋长。次年一战结束时,莫德尔正担任第36步兵预备役师上尉军需官。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能拥有10万国防军,其中包括4千军官。国防军部队署署长西克特担负改组德军的重担。尽管停战以后大规模遣散部队,此时德军依然有现役官兵40万人,包括11,000名军官。西克特拟定4千人的军官团名册时煞费苦心,而最终名册上便有莫德尔的名字。显然几年前的土耳其之行,莫德尔给西克特留下很深的印象。1920年初,正打算脱下军装另谋生路的莫德尔收到一纸委任书,来到第14步兵团担任连长。

      魏玛时期的国防军升迁缓慢,莫德尔熬了9年才晋升少校。1930年,莫德尔调到部队署训练处,在这里有机会接触到德军最先进的战术理论和实践,并且有幸结识一些重要人物。后来出任德军总司令的布劳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这时是莫德尔的顶头上司;二战期间相继担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海德尔(Franz Halder)和凯特尔(Wilhelm Keitel),此时都是莫德尔的同事。1931年,训练处派出一个代表团秘密前往苏联考察,莫德尔随行参观了苏军部队和军事设施,回来撰写一篇考察报告。此时的莫德尔肯定没有料到,10年以后他将与这支军队进行殊死搏斗。

      1933年,莫德尔在训练处任上迎来了德国政坛的剧变。平心而论,莫德尔对希特勒上台的态度符合德国军官团的主流立场。莫德尔仇视布尔什维克,厌恶魏玛共和国以社会秩序为代价的民主制度,而纳粹政权带来的社会变革让德国军人耳目一新。陆军元帅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回忆说:“必须承认,我的所见所闻留下深刻印象,我非常敬佩他们完善严密、运转有效的组织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莫德尔始终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派基督教徒,并没有屈从于纳粹宣传而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无论如何,纳粹政权给德国军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935年,希特勒公开宣布大规模扩军,德军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发展了,军官晋升的机会剧增。这年10月,莫德尔晋升上校,出任总参谋部八处处长,负责新式装备。莫德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这项工作,主持研发突击炮和240毫米自行火炮。他同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内林等少壮军官一道,大力提倡将坦克部队集中起来扩编为装甲师和装甲军,担当攻击箭头。这个先进理念显然与德军传统步兵战术背道而驰,因此遭到军方保守派的压制。为了克服阻力,莫德尔频频与纳粹党领导层接触,后来经戈培尔牵线见到了希特勒。希特勒对装甲战理念的热衷和对先进武器的酷爱,让莫德尔满怀知遇之恩。

      1938年,“苏台德危机”爆发,希特勒命令德军做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准备。以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贝克为首的德军高层认为德军没有能力发动一场全面战争,于是想方设法阻挠备战,并暗地里策划军事政变,试图推翻纳粹政权。希特勒对军方高层的束手束脚非常不满,几次大发脾气。莫德尔虽然位卑言微,但丝毫不惮于表现自己。他组织了对苏台德地区捷克要塞的一次模拟进攻,并邀请军政首脑现场观看。这次演习让总参谋长贝克非常恼火,却赢得希特勒的赞赏。不久英国首相张伯伦签署《慕尼黑协议》,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德军兵不血刃开进苏台德地区。希特勒的豪赌赢了个大小通吃,立刻抓住机会清洗德军高层,莫德尔过去的同僚海德尔替换贝克,出任德军总参谋长。莫德尔有昔日的首长和同僚主持德军统帅部,从此官运亨通。

      1938年3月,莫德尔晋升少将。同年11月,莫德尔离开总参谋部,来到德累斯顿的第4军担任参谋长。次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第4军隶属南方集团军群参战。莫德尔表现出色,很快调到新成立的第16集团军担任参谋长,并晋升中将。1940年6月,德军发动法国战役,莫德尔所在的第16集团军部署在阿登山区的南侧,进攻路线是向南突破法军防线,然后折向东迂回到马其诺防线背后,策应正面进攻的第1集团军围歼法国守军。

      第16集团军下属3个军13个步兵师,司令官布施上将(Ernst Busch)头脑愚钝,能力平庸,指挥二十万将士的重担大部分落在莫德尔肩上,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莫德尔不负众望,细致周密地制定了一揽子作战方案。由于第16集团军并不处在主攻方向,德军统帅部非但不提供空中支援,还釜底抽薪,将集团军直属的14个重炮营调走6个,2个突击炮营全部调走。莫德尔虽然牢骚满腹,也只能因陋就简,屡次修改作战计划,寄希望于古德里安第14装甲军的进攻吸引大部分法军主力。事实证明莫德尔的判断准确无误,开战以后南面的法军防线只坚守两天就崩溃,第16集团军长驱直入,短短两个星期之内就与第1集团军会师,完成了对马其诺防线的包抄合围。6月25日法国投降,在德军第1、第16两个集团军的包围圈里,40万法军官兵放下武器。

      法国战事结束以后,第16集团军被调到法国北部,准备入侵英伦三岛。莫德尔意识到跨海登陆作战不同于陆地作战,第一攻击波登陆以后18个小时以内不会有后续部队增援。因此莫德尔将每个师分为前后两个攻击波,担任第一攻击波的战斗群(Kampfgruppe)由两个加强团组成,总兵力6,762人,装备机枪372挺,迫击炮226门,反坦克炮27门,榴弹炮22门,高射炮12门,装甲战车58辆,卡车127辆,摩托车181辆,自行车1,908辆。这种突击战斗群的编制集火力、突破能力、机动性于一身,具备长时间独立作战的能力。不过该战斗群编制中的两千辆自行车,也折射出德军步兵师机械化水平的低下。这个缺陷一直到战争后期都没有改观。

      由于德国空军无法夺取制空权,德军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最终成为泡影。1940年11月,莫德尔接到一纸委任状,调任第3装甲师师长。

      • 家园 又炸了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也有后勤考虑的问题吧

        不过该战斗群编制中的两千辆自行车

        本来德军的后勤能力就不是很充分,尤其是油料

        作为第一批登陆部队还要带足够油料难度有点大吧

        自行车也还好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