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半原创】逃出集中营——外公的故事 上 -- 马头磬

共:💬70 🌺37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半原创】逃出集中营——外公的故事 上

    这个故事是外公生前写就的。1934年,在北平艺专学画的外公,看到自己东北家乡沦陷,掷下画笔,南下参加了新四军。小时候,经常缠着爷爷讲打仗的故事,可是从来不找外公。因为我那时候觉得,温文尔雅的外公不像身上有弹片疤痕的爷爷那么“厉害”。直到我长大了,看到这篇文章,才知道在那个时代里关于我外公的故事。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6日。

    早在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就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的新四军。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英勇奋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少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叶挺军长和军部8个干部隐蔽在一片竹林里,外公也在其中。由于国民党军缩紧包围,已经冲不出去,在叶挺下令毁掉武器后,他们被捕了。叶挺被国民党扣押,其余人被押往上饶集中营。

    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等向国民党提出严正抗议,并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上饶集中营是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囚禁新四军战士的几个集中营之一。为便于看管,特务们把被囚新四军官兵分编成几个队。外公所在的队有秘密支部,其中外公年纪最小。因为知道外公过去是画画儿的,所以特务对他不像对别人那么注意,这使他在集中营搞起活动有了许多方便条件,于是他便担负了与其他队联系的工作。

    闻名于世的上饶集中营,包括周田、茅家岭、李村、石底、七峰岩等几座监狱,总共关押有1400名新四军官兵,其中排以上干部650名。1941年7月,石底监狱秘密党支部书记李子芳与支部委员黄城、徐锦树等人总结了皖南事变的沉痛教训,提出争取越狱的计划。当年深秋,经李子芳批准,已挖通暗道的徐锦树、廖振文、胡学德3人先行越狱。不幸,因天暗迷路,3人未能逃出虎口,徐锦树不幸牺牲,其余二人重新入狱。

    这次越狱事件发生后,国民党特务加强了防范措施,并进一步加剧了对新四军将士的迫害。但集中营秘密党支部仍决定:“要想办法”、“只有斗争才是出路”。因敌人曾有过诬陷L爷爷(广东人,当时国内知名木刻家,在新四军一个支队做政治工作)与外公合谋逃跑,并对两人严刑拷打,组织认为他俩先逃出去是比较有利的。同志们也可借此攻击敌人迫害两人,从而开展更深入的反迫害斗争。

    一切都在极为秘密地进行着。没几天,为他俩越狱准备的东西都筹划到了。两套破旧的棉衣、两双草鞋、一个中式信封、一张大格纸、一块墨汁、一点印泥、一个毛笔头、一个削铅笔的刀子头、一块刻阁章的石头、一把削竹刀和40块钱。

    东西准备齐全了,怎么逃呢?两人决定,深夜挖墙洞子试试看。

    原来,监狱每个院子里的囚房原本都是民房,每晚院内有特务中队长值班,每个牢房又有一个班长值班。照“规矩”,晚上小便只要与值班长说一声,就可以出牢房到院墙根底下的便桶小解。这天半夜,大家都睡着了。外公与隔壁牢房的L爷爷顺利地在院墙下碰上头,两人见没动静,便用准备好的木棍子在墙下挖起洞来。不料,越往下挖土越硬,挖了好半天只挖了不到半尺深。正在这时,两人又听到牢房里替他们望风的老大哥的咳嗽声。情急中,两人同时摸到墙上的一个洞,一下子兴奋了起来:“有了!”

    原来,江西这地方一般砌墙都是夹着两块板子往里填土,用木椿把土砸紧以后,拆下板子,一层墙就搭成了。起第二层的时候,先在底层墙上横放两根棍子,再架起那两块板往里砸土。第二层打好了再插棍子,照样在上面搭第三层。这样一来,抽掉棍子的地方,就留下个穿通的小洞。墙搭很高,层层相接处总要留下个洞。外公拿起墙边堆放的镐头,把木把向洞里一捅,结结实实做了几个上墙的踏脚。然后两人迅速蹬上墙,纵身跳出院墙外。

    两人弯着腰向西北方向跑,大概半个钟头,他们摸上一个山头。在这里,离老远就可以发现是否追来敌人,便于及时躲藏。因为实在太累了,两人相依着想好好休息一会儿,却不知不觉睡着了。

    当他们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黎明。两人仔细研究了一下路线,决定天黑后再行动,先奔福建,再转上海,最后回到苏北自己的部队中去。

    夜里,两人忍着饥饿,在山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第二天,他们在半山腰发现了两间没有屋顶的破房子,便走进去坐下来休息。L爷爷从残墙上搬下两块石头,把藏在身上的大格纸、墨块、笔头、小锥子等拿出来。外公知道他要做什么,便在手中的竹刀上吐了口吐沫磨起墨来。L爷爷搓了一下破笔头,然后劈开一根小树枝,把笔头夹住,沾饱了墨,伏身写起路条来。

    兹有本会教友L长福,Z进德两人,因L病重,由Z伴护回里,沿途往返,祈军、警、宪查验放行为荷。

    江西省老河口基督教福音堂

    牧师 徐怀礼

    传教士 吴国珍

    信封上写的是L长福、Z进德手执。

    又用了一个时辰,L爷爷将福音堂和牧师的印章也刻好了。一切停当,天色也暗了下来。此时,两人已是饥肠辘辘,筋疲力尽了。就在这时,一个挑担子的老头出现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大概他也看见了外公他们,便在快上坡的地方歇了下来,从身后掏出烟袋,不声不响地坐着吸起烟来。

      

    “老爹!老爹!”断定是当地的老农后,外公这么喊着便走了过去。

      

    老农两个竹筐子里装着粉条、烧的香、写对联用的红纸,还有一对红蜡烛。想必是快过阴历年了,下山采办年货刚回来。

    老头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似的,挑起担子头也不回自顾自的向前走去。外公有些急了,知道老农是好人,生怕此刻他走了,再没人来这里,把他俩困在山上。便也赶紧小跑了几步:“老爹,俺俩走迷路了,想跟你打听个道,此路奔浦城可对?”

      

    听外公这么一说,那老头停下脚。

    外公走过去:“老爹,大哥病了,送他去治病,迷了路。”

      

    老头看了看跟上来的L爷爷,也不像是坏人,便放下货担,说:“你们走错道了,这里不是去浦城的路。要经南面翻过山去,有条朝西走的大道,那才是到福建的路。”

    “有多远,才能到那里?”外公问。

    “哎呀,还远着呐!”

    “迷了路,在山里转了一宿,到这时连饭也没吃上。”外公接着说。

     

    “这里可有亲戚?”

    “没有。”

    “天不早了,不能再走啦。”老头犯难地说:“可咋办?这荒郊野林也没个店!”

    沉思了半晌,又看了一眼苍白瘦削的L爷爷,老头说:“那么地吧,跟我来。”

    不多功夫,三人插进一条岔路口。为防意外,L爷爷放慢脚步故意退后,让外公走在前边跟老爹拉话:

    “贵姓,老爹?”

    “姓王。”

    “在这山里住家?”

    “是的。”

    “住得远不远?”

    “没多远,脚跟脚就要到了。”

    老爹不多说一句话,L爷爷一边听着他俩唠喀,心里一边犯嘀咕:“看这老人的打扮,不像是坏人,他又不多说一句话,也不多问一句话的样子,说明老人并不信任他俩。

     

    又走了一会儿,老爹向前边的山坡一指:“这不是,就到啦!”

    他俩顺着老人指的方向看去,山坡上有座独立茅草屋,不远处还有几处类似的茅草房,但都不在一个山坡上。知道这已经走进了江西地界。

    老爹没有直接把他俩领进院中,只说“麻烦你俩在这等会儿”,便在门口放下扁担,把筐拎到院中,然后走进里屋。只听屋里传出老大娘的声音:“老糊涂,又多事。”

    过了一小会儿,大娘走出屋,面带难色地说:“进屋说话吧!”

    屋子很黑,一盏松油灯光亮很小。门旁盘了个小炉灶,靠墙摊放着一些农具,当中放了张裂缝的木桌,两个条凳,桌上放些盆碗,生活显得很清贫。

    “可有路条?”老大娘问。

    “有。”外公把路条拿出来递过去。

    大娘瞟了一眼,没接,问老爹:“报不报?”

    “报,报。”老爹认真地说。

    “报什么?”外公忙问。

    “报乡公所。”老爹答。

    他向外公解释:这里是“十家连座”,一家窝人不报,要连累十家;如果要报,又怕查出什么问题。他说“报乡公所”又担心像你俩这个年纪,一准要被抓壮丁,又会让乡公所赚到几个好钱。

    随后,他俯身过来:“兄弟,我看你俩不是坏人,可心里又总不踏实。说说,你们到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能留不能留,也得叫俺老俩口踏下心。”

    事情已经这样,只好老老实实说真话:“老爹不瞒你说,俺俩是逃出来的壮丁。”

    “那哪来的路条?”

    “求人搞的,你老只管放心。”

    “哎呀,这不就对了,这可报不得的!”

    说完,老爹再三叮咛,“不要到外边去,这里离石塘上饶集中营,只有27里路。”

    关键词(Tags): #皖南事变(嘉英)#上饶集中营#外公的故事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strain2,李根,野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