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青春为爱出发——纪念切.格瓦拉逝世40周年 -- 三个C盘

共:💬47 🌺12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道拉登

        抛弃亿万家资+舒适生活去战斗实在不容易。不过他的原教旨主义的理想和格瓦拉世界大同的理想相去甚远。

        • 家园 没错

          所以格瓦拉能被大多数人接受,而本拉登不能.

          不过,既然是理想和信仰,就不该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敬佩的也是他们为实现理想所付出的代价和行为,而不是他们的理想本身.

          • 没错
            家园 这个世界没有一统的信仰/理想

            这个世界没有一统的信仰,正如同没有一统的利益。

            正因为没有一统的信仰,所以也就不会有一统的理想。那么对待不同的理想主义者,态度自然就可能会有不同。在格瓦拉和本拉登之间,到底有多少区别,区别从何而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我总觉得,西方的政权和传媒之所以容忍格瓦拉这个文化偶像的存在,是因为在现实中“切-格瓦拉”这个文化符号基本上已经是无毒无害的。旧式殖民主义时代已经过去,也就是以英荷葡西过去的依托在殖民地建立殖民强权的模式已经终结;新的美式殖民依托的是它的全球军事体系和亿美元为基础金融机制。格瓦拉的理想主义,已经失去了具体的、直接的斗争对象;或者说普罗大众所理解的直接的斗争对象。既然时代已经变化了,那么让年轻人们带上格瓦拉这只拳套,基本上是无毒无害的,反正沙包靶袋已经不在了。

            本拉登则不一样,他所追求的原教旨主义也罢,笼统地说反美、反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也罢,具体体现为宗教文化的冲突和斗争,目前可是切切实实的——在国际上有石油利益,同时通过控制更多的国家(例如东南亚的准穆斯林国家)也是保证美元体系获利的基础。而对内,依然也有保守主义的其他势力的争权夺利。所以,本拉登这个偶像是有毒有害的。美国人现在对本拉登的追杀跟当初南美的各国政府对格瓦拉的追杀何等相似!

            但等于说本拉登没有人拥护,他的理想没有人支持吗?我深表怀疑,起码我深表怀疑本拉登的拥趸是否会比格瓦拉牺牲之前他的拥趸数量少多少。

            但做为一个在传媒意义、或者说“话语权”意义上的“世界”。本拉登做为“世界一统的利益”的反对面,他是孤家寡人。这或许是这两个理想主义偶像在我们社会中的投影的区别所在吧。

            • 家园 斗争对象有变化吗?

              旧式殖民主义时代已经过去,也就是以英荷葡西过去的依托在殖民地建立殖民强权的模式已经终结;新的美式殖民依托的是它的全球军事体系和亿美元为基础金融机制。格瓦拉的理想主义,已经失去了具体的、直接的斗争对象;或者说普罗大众所理解的直接的斗争对象。

              60年代格瓦拉对抗的,不是“新的美式殖民依托的是它的全球军事体系和亿美元为基础金融机制。”吗? 我记得中苏古及其追随者编的教材里,这类话很多啊,哦,比如我记得80年代看的60年代历史书里就有“美国不仅奴役......,也在一定意义上奴役着(盟国)西欧和日本。”

              从各地(比如西雅图,布拉格)的反全球化游行来看,靶子在左派人士心里还是蛮明显的。

              我倒觉得,格瓦拉的名声现在还不错,有人叫“红色基督”,和他这个形象(符号)与苏联或者别的共产主义国家有所区隔有关系:面对世界资本主义这个靶子,反对者提起他来,不太容易联想到苏联的“群岛”或者东方大国的别的什么;而且,苏联当年就觉得格瓦拉太激进,另一个东方的共产主义大国也称他为“左倾......主义”,直到前些年,通过张广天的戏剧,和“读书”上索飒的系列文章,才算又提起这个人。

              另一个有可能matter的因素,也许和理论背后的文化背景有关:马克思主义毕竟源于西方体系;拉登的“古兰经”,嗯,还是有点差别的。

              一说格瓦拉,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刚出国的时候在学校的学生活动中心见过那张血红色背景的画像,下标“16加元”------呵呵,想到切本人对市场经济,对“钱”的痛恨,“叫卖红旗下的蛋”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今天的文章

                老外穿Che图案的T恤的,大多数是装蒜的,最大的出息大概就是去G8会议的街头抗议一下,平时彻底被边缘化,无声无息。同时,各国的资本家(和政府?)联手推行全球化。

                我是不会穿那种T恤的。我过“庸俗”的生活,不需要找一尊神像去拜。

                http://www.nytimes.com/2007/10/09/world/americas/09che.html

            • 家园 花赞

              格瓦拉已经无害,所以现在也就没人费事再去诬蔑他。估计当初也给他泼了不少的脏水。

              拉登则是现在时的威胁。

            • 家园 现在的美帝比40年前更加的阴险狡猾

              一样的凶残。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无语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老铁给了个双胞胎?

            • 家园 【原创】佩服碎片与记录兄的认识

              碎片与记录兄的认识实在精彩,记得鲁迅也讲过类似的话"旧社会也容许无产文学,因为无产文学并不厉害,反而他们也来弄无产文学,拿去做装饰,仿佛在客厅里放着许多古董磁器以外,放一个工人用的粗碗,也很别致"。

              格瓦拉对西方世界的现实威胁,可以说已经很小,或许在拉美地区还有存在,但应该也是影响甚微了。切的意义,恐怕更多体现在价值标签或者价值旗帜的意义上。

              而现实中的拉登,也给了西方更多抹黑自己的机会,这也和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切所处时代正是反殖民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冷战的阶段,所处的大环境有利得多,有东风可借,而切所选取的斗争地区,也是非洲、南美,所以切选择的斗争方式就要从容一些,他所袭击的对象是传统暴力革命的袭击对象,针对政权人员、军队警察,从这个意义说,即使按照如今的价值评判,也很难归结到恐怖分子上,毕竟他不袭击平民。至于拉登,和美国作对,已经没有什么好的大环境,斗争又直接指向美国本土,袭击对象又指向平民。我一直很疑惑,拉登为什么要采取恐怖主义的手段,到底是觉得只有这么一条道路,是所谓的困兽犹斗,还是其宗教对其产生的影响,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对MSL缺乏了解,至今没有答案。

            • 家园 私下支持本拉登的人很多

              南非的穆斯林里面,真有去阿富汗和伊拉克圣战的。

              即使现在,南非的穆斯林,很多人也是支持本拉登的。

    • 家园 花理想主义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