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抵抗者(上) -- 王外马甲

共:💬266 🌺1763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抵抗者(上)

    昨天,与朋友小林聊起“水族”和“水书”的事,他很感兴趣。

    我告诉他,“水书”是流传在水族中的一种文字。有人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篆,有人认为更早、属于夏商文字的变体,也不知谁错谁对,反正很古老就是了。

    “水族”是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男子穿汉人的服装,女子的服饰则与苗族近似,所以过去曾被当作“苗人”,解放后才确定他们与苗族并不相同,好象和汉族更近一些。这些人自称是“ai(3声),shui(3声)”,于是政府就按照这个语音命名为“水族”,其实他们是生活在山里的,和“水”没有多大关系。比如马甲我认识的水族朋友,个个不会游泳、爬树倒是挺快。

    听说我和水族人打过交道,小林就问:“马甲,你读过水书没有?”

    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水族自己能看懂“水书”的人都很少,何况我这个汉人。我倒是见过水书,那上面都是些象形符号,猛一看很眼熟、再一看就傻眼,稀奇古怪的笔画,弄不明白是啥意思。

    按马甲个人的猜测,“水书”也许并不是水族创造的,因为它在水族人的手里几千年都没有得到发展,始终处于原始的状态。水书的文字和水族的语言并不匹配,严格地说,“水书”是只能看、不能念的,它的一个符号往往代表着一段词组、一串句子、甚至一件事。所以读“水书”就有点象是看图说话,同样的一页纸,听这个人讲三分钟就结束了、听那个人讲却要半个小时,搞不清谁说的更准确。

    “水书”虽然是文字,其实并不具备社会沟通的功能,它的内容只与原始宗教有关。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历法和祭祀的,叫做“勒侉”,也叫“白书”;另一类是“勒蝻”,就是“黑书”,是讲怎么放蛊和收蛊的。

    武打小说里经常讲到苗人的“蛊术”,其实正宗“整蛊”的是水族,因为他们有“正规的教材”。当然,这不能怪小说家乱编,水族人以前长期被当做“苗人”的一部分,写小说的也没有说错。

    一提到“蛊术”,我的朋友小林立刻两眼放光、脑子里浮想联翩——某个风情绰约的少女或者少妇,看上了某位帅哥或者猛男。只见她,神色暧昧、形态妖娆,掏出个稀奇古怪的盒子、撒了点莫名其妙的香粉。于是乎,不那样那样,就怎样怎样……

    马甲很理解小林的美好愿望,可是却不得不打破他的幻想,告诉他:“蛊术”其实就是原始巫术,主要目的是治病、而不是整人。以马甲所见,掌握“黑书”的“鬼师”(现在叫“水书先生”)都是男的、并且都是些老大爷,因此,利用“蛊术”制造桃色事件的可能性极小。

    可怜的小林顿时倍感失落,他有点不甘心地问:“不管怎么样,蛊术还是很厉害的吧,万一鬼师生了气,放起蛊来,杀伤力一定很猛的吧……”

    说实话,马甲不知道“鬼师”的本领如何、也不知“蛊术”的杀伤力有多大。但是按我的估计,他们的水平恐怕很有限,因为水族和苗人在抵御外敌的时候并不依靠“放蛊”,凭借的还是血肉之躯、真刀真枪。

    于是,我给小林讲了个与水族有关的故事,这其中没有鬼师、没有蛊术,只有普通人的精神和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抵抗者

    1944年秋,日本侵略者为了把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联成一片,相继攻占了湖南的衡阳和广西的全州、桂林、柳州。

    11月26日,日军第三师团(代号“山”部队,师团长山本三男)越出广西、向贵州南部发起进攻,荔波县长陈企崇闻风而逃,当地士绅只好推举本地人周继武组织临时政府、收拢各乡的保警队。

    周继武这人挺聪明的,他随便找了块烂木头刻了个“代理县长”的印章,表示自己并不想“篡权夺位”。果然,木头公章用了没几次,国军就回来了,国民政府于是没有追究他“自任县长”的责任。

    当时,负责防守黔南的是杨森的部队。12月3日凌晨,国军27集团军第26军(军长丁治盘)撤离荔波县,他们向上级报告说“本部苦战不敌,被迫放弃阵地”,于是,各大报纸随即刊登了“荔波沦陷”的消息。但其实,日军这时离县城还远得很,杨司令和丁军长根本就没有见到日本兵。

    12月8日上午,荔波“代理县长”周继武在县城的中山公园组织集会,发动群众维护治安、救济难民。

    这时候,天上飞来一架美国侦察机,民众看见是盟军飞机就没有在意,而侦察机却以为下面的人是日本军队、回去报告了。过了一阵,来了三架轰炸机,在县城里扔下三百枚杀伤弹和五枚燃烧弹,正在举行集会的中山公园中弹三十五枚。荔波城被炸成了一片废墟,死伤的全是老百姓,那景象真是惨不忍睹。

    杨森和丁治盘以为日军“攻势犀利、进兵神速”,生怕撤退晚了跑不掉。可是,他们没想到,日本鬼子居然被难民给挡住了。

    抗战时期,广西聚集着许多从各沦陷区流落而来的难民,日军占领桂林和柳州之后,不愿受日本奴役的人们再次举家向贵阳和重庆方向逃亡。桂北和黔南的公路本来就简陋、狭窄,几十万拖家带口的难民拥挤成一团,立刻就把道路堵了个水泄不通。日军追到这里,不仅辎重车队动不了,就连战斗部队也过不去。

    刚开始,担任前锋的“竹部步川部队”试图开枪驱散民众。谁知道枪响过后,成千上万的民众惊慌乱跑,不但没有让开道路、反而把日军的队伍冲散了,还踩死了几个日本兵。

    鬼子军官发觉硬冲硬闯不是办法,只好另打主意。

    进入荔波的日军主力为第3师团的第6联队和第34联队,各有三个大队。

    34联队有两千多人,联队长二神力大佐想了个办法:让士兵们穿上老百姓的衣服,混在难民里一起走。这个办法的好处是能够不引起骚乱,可以保证部队在主干道上前进;缺点是行军速度很慢,而且无法征集粮草、无法携带辎重。所以,当34联队经过荔波到达独山的时候,中国军队的各路人马也赶到了,二神力大佐的军需断绝、后继无援,第6联队又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只好沿着原路撤退。

    第6联队有一千五百多人,联队长是松山良政大佐。这家伙不愿意和老百姓一起走,拿起地图一看,发现除了主干道之外还有一条岔路,心里顿时充满了喜悦,举起指挥刀一指——“开路开路的”。

    于是,第6联队就成了抗战史上在贵州境内行进距离最长、走路最辛苦、损失最惨重的日军部队。而且,他们到最后也没能到达独山。

    说来有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日本学界出现一种学说,认为日本的人种和中国的“夷族”有关,具体的说,就是日本人的祖先也许和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有血缘关系(这种观点现在还存在,有些媒体还拿它当“新闻”炒作)。因此,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一些日本的社会学者纷纷跑到中国的西南地区来考察,除了写论文、还绘制了地图。

    这些日本学者是来研究古人类学和“夷族文化”的,当然就喜欢往蛮荒的村寨里跑。他们对地名的标注也十分细致,贵州的偏远地方的一些山路,中国自己的地图上没有记号,日本的专业地图上却有标志。

    日军的军用地图显然也参考了这些学者的科研成果。于是乎,松山良政大佐的军刀一挥,就把第6联队带进了“苗人”的地盘(水族、布依族当时都属于“苗人”)。

    石板寨(贵州叫这个名字的地方很多)原先属荔波县的佳荣乡,现在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九阡乡。这是个有着一百多户人家的水族村寨,在“苗人”聚居地,这么大规模的寨子是很了不起的,一般没有人敢来欺负他们。

    可是,日本鬼子却稀哩糊涂地摸来了。

    石板寨的村民中,最先遇到鬼子的是潘让。

    那天上午,轮到潘让在鸡贾河边“看船”。

    鸡贾河其实是可以涉渡的。但因为是冬季,河水比较冷,所以村民们准备了一只小船,免得过路的人因为淌水过河、被冰凉的河水弄湿了衣裤。渡船很小,每次只能运送两三个人,渡口也没有固定的梢公,由各家各户轮流“看船”。如果遇到当值的人家不会划船,可以说几句好话,请个热心的小伙子帮帮忙。

    潘让就是这么个热心人,他已经是连续第三天看船了。虽然北风吹过河面冷飕飕的,但他的心里却十分得意,“我是全寨子最会划船的人”,他自己表扬自己。

    上午十点过钟,河对面出现了四个人。表现能力的机会来了!潘让赶紧把渡船划过去,可惜渡船太袖珍,四个人要分成两趟送。

    上船的人都不说话,还端着枪。端枪的人潘让见得多了,那年月,“办公事的”到苗寨的时候都拎着枪,步枪手枪就是他们的工作证,不稀奇。潘让奇怪的是这几个人的帽子,那帽子的两边就象绵羊耳朵一样耷拉下来,风一吹,“扑楞楞”的响,真是好玩得很。

    “办公事的”不说话,潘让也就没说话。当时,他不知道日本人已经打下了广西,也不知道日军已打进了贵州,他更不知道眼前的这四个人都是鬼子兵。

    四个鬼子过了河,向石板寨方向走了。坐渡船是免费的,但最后的一个鬼子兵却给潘让鞠了个躬,潘让也赶紧鞠躬还礼,还高兴地笑了起来。

    为了这个动作,潘让后悔了一辈子。

    关键词(Tags): #水族(当生)#抵抗者(当生)#水书(当生)#抗日(当生)#抗战#水族元宝推荐:海天,晨枫,MacArthur, 通宝推:onlookor,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认识一水族的哥们儿,是个在读博士

      怀疑是他们民族里学历最高的了,生活习惯跟我们差不多,汉化得厉害,他不说他是水族的咱还真看不出来

    • 家园 这么会这样?

      最初,在马甲的BLOG 目录中看到“抵抗者”的时候,并没有多少留意,只是在看完“哥萨克”后进去溜达了一下——这就坏事了,那一晚上全泡在这里了。——来回看了两遍,然后拷贝到Word文档里。

      当看到潘文高赴宴的那一段,没有象别人那样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相反,看得太清楚了,脑子里只觉得“轰”的一下,接着就是一片空白——点上一支烟,盯着那几个字足足发了有十分钟的呆——

      这么会这样?

      这么会这样?

      这么会这样?

      这么会这样?

      突然一道闪电(脑子里的)把我给打醒了——事情本来就该是这样!

      ( 《兄弟连》:那里都是德军,你们进去会被包围的。

      ——“我们是伞兵,本来就该被包围。” )

      别说是胜利了摘果子,就是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常委(常申凯委员长之简称)的“抗日勇士”也没有少干这样的事。

      醍醐灌顶啊

      “连叶挺、项英都干掉了,你潘文高算什么,宰了你就象碾死一只蚂蚁。”

      甚至在日军的战史记录上,还有国军主动配合日军围剿“游而不击”的18A,协同之良好,合作之愉快,连日本“友邦”亦“莫名惊诧”,

      还有……………….

      淡定淡定!看帖那,把血压升那么高干嘛,又不是股票。

      要河蟹

      终于找到罪魁祸首了——就是这马甲——把这文章弄得这么身临其境,让我等看的直把一干抵抗者当成了自家兄弟,既然胜利了,就该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把抽雪茄,一看见这样的结果,自然立马血压翻红眼珠翻白大脑~#@%$@#&........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马甲自从去了一趟北京看了萨苏,上了一次电视后再也没有露面

      想念得紧!

      赖家小伙子贩卖私盐还在北洋军的包围圈里,亟待马甲解救!

    • 家园 还是细节问题

      潘发咬紧牙关,在日军标语的中间刻下五个大字:“抵抗者——潘发!”

      立刻,被烈焰熏黑的石墙上,出现了一句句不屈的宣言:

      抵抗者潘秀辉在此!

      抵抗者潘晓在此!http://www.ccthere.com/thread/1252310/7

      抵抗者潘命在此!

      抵抗者潘让在此!

      发了一次没成功,再来一次。

      这段太艺术化了,文学作品艺术加工不是不可以,但是要适可而止。本来的英雄事迹,加工得变了味。不知道作者哪里来的灵感,水浒么?武松?用什么文字刻的呢,汉字?水书?

      贵州少数民族大规模使用汉字书写自己姓名,那是解放后的事情,托毛主席的福,娃娃仔仔都能念书去了。你要知道解放前,少数民族的名字大多都只有姓能用确定用哪个汉字书写,至于名,多数都是少数民族的口语,平常称呼是完全没问题,落到纸上书写就是个大问题了,首先就是这个字怎么样确定,是音译?意译?当地别说少数民族,就连汉人识文断字的都不多,国民党搞保甲制度登记人丁,所用的官吏操蛋,欺负少数民族也厉害,挑一些音同但含侮辱含义的汉字来做登记,所以这官定的汉名,一般是不会有人去用的。但有一点不可置疑,少数民族抵抗侵略者的反抗意志,向老乡致敬!

      有兴趣的,可以联系独山那边的朋友,找找当地县志办公室出版的县志,里面有珍贵的史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贵州各县县志办公室都组织人力编写整理出版过县志,内容基本都有地理环境、历史变迁、重大事件,像红军长征过贵州,日本人入侵等都有记载。那时候很多当年的亲历者、见证者都还健在,老人家口述,别人记载。我依稀记得看过独山县志(应该是独山,当时是在我伯父家过暑假,家中很多贵州当地的历史书籍,其中就有整个自治州的县志,小时候我不好动,全都看了个遍)依稀记得其中写道一个少数民族妇女上寨门(或城墙),拿石头砸日本人,摸到一个铁坨坨,拿起就往下扔,原来是个手榴弹,新鲜的,日本人扔上来,她给扔回去了。当时就觉得解气,侵略者该死!

      • 家园 水族使用汉字很久了

        否!水族大规模使用汉语几千年前就有,平常墓碑上都是用汉语写。到是水书只有少部分“鬼师”掌握。水族人平常书写什么的都是用汉语,出国秀才,其实水族就是商朝的后裔。另外,水族很尊敬汉人(因为有文化),矛盾主要和在少数民族之间。

        马甲说的基本符合事实,细节加工不知道。当时的老游击队还在,清明时演讲是说“日本鬼子冲上来了,没有子弹了怎么办?用石头砸!”

    • 家园 好文, 送花! 看样子, 米军误炸的历史很久呀。
    • 家园 马甲!马甲!
    • 家园 英雄
    • 家园 下河后第一朵花,献给马甲好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