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洋行 -- 风雨声

共:💬86 🌺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同学里面有新加坡,泰国的同学

      都是华人后裔,从他那里确实能得知东南亚的纷繁芜杂,和种族之间的敌视。

      不过泰国的华人好像和当地人的融合都很好,几个泰国同学,都有华人血统,佛教徒,但对泰国很认同,对中华民族没有什么感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很少,对日本在二战中的角色,认识也比较模糊。

      当然他们在当地也是上层社会的成员。

      而新加坡的同学则不然,对中华文化很有认同感。

      • 家园 阿康说的对,融合得最好的是泰国和菲律宾,

        菲国是因为美国殖民者MELTING POT的治理思想的结果。马来西亚、印尼等是英国荷兰殖民者Divide and Conquer的治理思想的结果。

      • 家园 俺的泰国同学最大特点是特别的温柔

        听她们说话有一种喝浓糖水候(一声)着的感觉,我也没法形容,就是缓慢且柔和,有点想念经。她们好象也和中国有关系,不过其实我怀疑是个泰国人就跟中国有某种联系,离的不远嘛。据说德国的外国新娘泰国的排第三位,仅次于波兰和俄国。看来人家的温柔还是满吃香的

    • 家园 好看好看,真羡慕你去过那末多地方。
    • 家园 第2个顶!盼你快快写完,

      我们电子期刊内容可又丰富了。谢谢先!

      对了,能不能配些图片,音乐什么的? 清音可帮忙的。

      你没载完,都不知回哪儿好了,呵呵,见谅。

    • 家园 【原创】南洋行(1):初战马尼拉

      去马尼拉是95年的事情,同亚洲开发银行谈一个环境保护技术援助咨询项目合同。因为是个小项目,一个技术专家和我被给予独立执行任务的机会。在多事之秋的那两年末座于一些高显示度的磋商,我欣欣然自以为是半个谈判专家,曾向朋友宣称,在几场重大谈判中,双方首席代表要等我先说完才开始说话。朋友说牛皮可吹,但何苦不惜吹爆,仍然好奇问我说了什么?

      “Tea or Coffee?”我骄傲地回答。

      按照时下风行的简历写法,我大概可以写一条:“94-95年间在一系列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谈判中做了重要发言”。有着如此丰富的倒咖啡和茶水的谈判经验,亚行项目岂不是小菜一碟。

      我们的对手是个四十多岁的K君,在亚洲开发银行任环境保护处长,手下管着几十号人,跟大多数中国处长管三四个跟班的单薄相比,有点八面威风的感觉。在亚行、联合国这样的官僚组织里,职员能做到这个位置就算混得不错了。糟糕的是同行的同事和我一看就是乳臭未干的年轻人。没想到这青春常驻还有负面效果。我发现K君见我们第一面脸色儿不对,问了我们一句:你们能做得了决定吗?坏了,还没有开谈呢,对手却受了刺激。

      K君对中国的行情了如指掌,再以官大两级的身份,居高临下寸步不让。有一次当我们表示同中国政府的政策有抵触时,老兄竟然说他曾经和朱容基握过手,他了解中国的政策会向这个方向发展。

      商谈间为缓和气氛,K君引用了一句谚语。我一听转机来了,立即恭维他,说你如此博学连中国谚语都了解。K君怔怔地看着我,说这是日本谚语吧?我趁机循循善诱地向他推广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总结,这日本的其实大都来源于中国。

      说完话的时候我突然回过味来,他是日本人!

      已经晚了。大约一周的磋商,除了美金以外,我们的要求基本没有得到,缴械投降。

      如此大败而归,心中十分郁闷,每天傍晚时分在马尼拉街头央央地乱转了几天。马尼拉城市热闹拥挤,但区与区的差别很大,有的区比较乱乱轰轰的人山人海,贫民窟里用铁皮搭建的房子,其实应该叫箱子,层层迭迭。菲政府对这类大规模的贫民窟曾经颇下功夫治理,为居住者在马尼拉外修建了简单干净的楼房,但是由於生存机会的缺乏,大多数人宁肯放弃那些住房,回到马尼拉来住贫民窟。街上的小摩托车特别多。最有意思的是马达驱动的三轮车,后面加一个布做的棚子,当公交车使用,一车装七八个人,满满腾腾,晃晃悠悠。

      有的区如MAKATI看着象北京的现在的国贸一带,高楼大厦林立,干干净净,而且绿草如荫。看到的大商场吓我一跳。这基本是美国郊区的大MALL和市区的大商场加在一起的组合。MAKATI的购物中心五六层高,中间空旷巨大,每一层各个店铺大小不一,有百货商店,专卖店、饭馆、电影院、剧院、儿童游乐场……1995年的马尼拉大商店基本使用条形码自动价格阅读机器。1995年的北京,大伙买东西的去处也就是燕莎、赛特、长安、蓝岛等几个商场。那时候北京还没有超市这东西,条形码自动阅读机用的也很少。不知道北京的地产大亨们为什么不试验一下这种马尼拉的购物方式,这对汽车没有普及的城市应当很有号召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要了一辆出租车,到马尼拉湾看看。路上堵地很厉害,和司机拉拉话题。他居然大学毕业,毕业了也不好找工作。走过一个巨大的体育场,马尼拉湾安安静静,风光美丽。看到一个菲律宾妇女走过,穿着传统服装,拿着一个篮子,神奇的是她把这一篮子放在头上顶着,一路走来。

      美军太平洋战场阵亡将士公墓离开MAKATI不远,二三十分钟的路程。一片绿草如茵中漫山遍野的白色十字架。美军太平洋战场上二十多万阵亡将士掩埋于此。十架上刻了每个人的名字,整个陵园内石碑上关于那场战争的话不多,却震人心魄。美国人善待自己为国捐躯的国民,让他们至少牺牲得有名有姓,让家人知道尸骨的下落,也算体现了对奉献生命者的尊重。美国人的爱国精神并非灌输出来,而是点点滴滴细微之处,悠然而生的自豪感培养出来的。这一点值得中国为政者思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马尼拉的唐人街并不大,我们一路走来感觉很清静,不象其他地方唐人街的热闹和混乱。在菲华人的比例很低,工商领域却占据半壁江山。一个菲律宾的华人朋友告诉我,几乎所有菲国的华人大亨小时候都是补鞋匠起家。我听了这故事后如有所思,琢磨是至今尚未成为亿万富豪,原来是因为小时候没有修过鞋子?唐人街头上是一个比较大的天主教堂,看上去和亚洲典型的教堂,不同于欧洲大教堂的庄严和典雅,这里装饰相对简单朴实。菲国华人融入当地社会比较多,但是仍然是土匪和政客们的目标。我们在的那几天,粮食价格疯涨,报纸的头条便是指责华人囤积粮食是肇事之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菲律宾大概算是亚洲西化最深的国家。马尼拉地名很多是西班牙语,然而美国人19世纪统末一仗打败西班牙,接管了菲律宾统治了半个世纪,现在菲国人几乎人人都讲英语,在殖民地历史上也算奇迹。在联合国系统中,菲律宾和印度人数最多,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中他们英语基础最好。菲人对美国的态度比较复杂,精英阶层大多是美国教育,有强烈的亲美色彩。下层人因对富人的敌意而对美存有很深怀疑。

      因为语言优势,从香港新加坡到华盛顿,菲律宾女佣足迹遍及全球。在香港, 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成千上万的的菲佣聚集在皇后大道中,从汇丰银行的底层大厅,到渣打花园和记黄浦大楼和廉政公署停车场的过道上,密密麻麻的全是菲佣, 扑一张报纸,席地而坐。她们抛家弃子,只是为了给家人每月邮寄几十美元的工钱, 以弱小的身躯为这个国家源源不断地输着血液。周末是唯一的时间她们可以一起团聚,在孤独中相互给予些许精神支持。

      南洋行(2):泪落雅加达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