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满清功罪 -- aokrayd

共:💬168 🌺951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期待挖掘出刘邦打出“反秦复周”这么给力旗号的资料?
        • 家园 中国的故纸太多,以致于不相信自己的大脑。
        • 家园 这大牛逻辑起点是有问题的

          秦朝的脉络《史记 秦本纪》里记录是比较详细的,就源头而言,秦人是刻意强调其祖先是颛顼之孙女女修(织女),而对父系祖先牛郎王亥(按传说或准历史记录商人祖先相士驯服的牛,王亥驯服的马,王亥被叫牛郎也没错)则刻意回避。

          在甘肃礼县,西河这些老秦人根基地区,直到今天,其独有的从七月初一到初七延续七天的女人狂欢节(乞巧节)也是只有巧娘娘女修,没牛郎什么事。当地对星空的解释也是,只强调织女星,没人鸟牛郎星。

          而且,这个逻辑起点的最根子上要说明商人是独立演进出现的文明才行。但基本中国史书,都认为商是对夏的继承。商朝封地的起始是帝舜所赐,商朝父系祖先也许确实是属于不太开化的边远民族,但其权利来源,统治法理基础是源自中华,可没任何问题。照《史记 殷本纪》的记载,这大牛如果想说明秦始皇是女真人,必须说明舜也是女真人才行,不然,“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有这段话在,商朝哪怕是大洋洲起源的,也是服从舜统治,被舜帝册封,赐姓的华夏子民。

          史记·殷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 家园 这一段也不能说明殷商的来历

            殷商应该也是来自北方草原上的民族,被大禹召集治水,学习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 最终入主中原。

            如果上述推论成立, 你的介绍不仅不能说明人家大牛说法不对,反而是有力的旁证。

            至于女真能不能算中原主流文化,我看只能算旁系文化, 就好像你不能说大渡河是长江一样。

          • 家园 还有个关键,蛮夷可“华化”,反过来的过程呢?

            人类生产方式乃至文化跟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的,农耕民族游牧化甚至渔猎化又有什么奇怪呢

          • 家园 现在考古发现不是认为商很长一段时间是跟夏并行的么

            所谓夏朝商朝,恐怕更多的指的是谁为主导的问题,而不是先后次序的问题

      • 家园 太可乐了……

        膜拜一下这位神杂汉。

      • 家园 北魏来自先卑,蒙自室韦。

        先卑与室韦同源,一个在先南移,一个后西迁。

        这个应无疑义。室韦余部曾攀亲北魏(自先卑),北魏谢绝。

        "嘎仙洞"的位置及鄂温克-鄂伦春等祖居于此已够判断。

        外链出处

        蒙的组成不仅止室韦部,但蒙起自室韦应无疑。

      • 家园 女真进入中原只有两次

        一次是金,另一次是清。不过金和清是两支不同的女真部落,金的一支在金灭亡之后就彻底融入汉族了。建立北魏的是鲜卑,鲜卑同女真不是一个民族,其主体已经融入汉族,有一部分后裔据说是今天的锡伯族。满族的祖先是靺鞨。

        汉族之强大在于汉族不靠血统而是靠文化认同,所以汉族传承的是代表文化的“衣冠”而不是血脉。不管是金发蓝眼还是黄皮肤黑眼睛,只要继承华夏衣冠,就都是汉族,而且这不是别人认可他们是不是,而是他们自认是汉族,是华夏后裔。所以,今日汉族人的面孔是千差万别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同点,但是在文化上的共同性却远强于DNA方面的。

        • 家园 说反了,是相同或类似的中华血脉里承载了不同地域的文化

          按最新DNA的研究,亚洲各地的新东亚人种(相对于老东亚人)是同出一源的,是4万年前走出非洲的那批智人,在2万年前在印巴和缅颠次大陆北部完成了基因变异,然后由西北迁徙到了中国大陆,因为发展了农耕文明而导致人口和组织结构的爆炸性发展,由中原地区向周边辐射,很快淘汰和基因覆盖了当地原有的老东亚人-即6万年前走出非洲的那批人的后代。同时,在文化上不断进化,完成了华夏文明的初步创立和集体认同。所以在五千年前,以中原为中心,到周边农耕文明能覆盖的边界以内的地区就呈现出了血统和文化的高度统一状态,成为华夏文明的稳定疆域。

          而在周边的地带,在西边、北边和东边的农耕文明因为气候而不能覆盖的地域,新东亚人种也在不断地主动(征伐)或被动(被掳)地浸透进来,但因为不能立刻同化各地的其他人种,而是填油加醋地慢慢注入,再加上儿童的教育多数是由土著母亲完成的,所以在语言和文化上只能逐渐同化于当地,仅仅保留一点模糊的历史记忆,比如匈奴人、鲜卑人,特别是高层中,都有上古华夏文明的历史记忆,但一旦语言被同化,就往往在文化上渐行渐远,况且同时华夏内地也在进行着自我进化,上古、中古和近古的华夏文明虽然是一脉相承,但却有很大不同。

          也因为是填油加醋地慢慢注入华夏的血统基因,所以在基因方面,周边的地带的多数少数民族都混有很大程度(超过一半)的华夏血统,所以相貌上多数都与华夏人类似,只是混入了一些其他当地民族的相貌特征,比如老东亚人的大饼脸,比如白人的黄发等。当总体而言,除了西域地区的混血族群中因为混入白人血统多些外而相貌差异大些外,多数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的特征差异是很小很小的,要比欧洲各国白人之间的特征差异还小很多,所以他们一旦再次接受中华文明,就是地道的中华儿女,所以在这一点上,元缜、侯宝林、胡锦涛和他们的后人,都是中国人,是中华儿女,甚至也是汉人,关键看自我认同。

          所以讨论中华文明到底是血统认同还是文化认同都是伪命题,大家在中亚可以发现很多与中国人相貌相同的人,但因为人家不懂中华文化,更不懂汉字汉语,你就不能叫人家中国人或中华人。同样,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哪怕认同中华文化,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如'大山',大家也很难完全认同他是中国人,顶多管这叫'胡首汉舌",当然,这样的认识有很大的保守性,但之所以有保守的看法是因为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并不多见,而多见的是很多中华儿女一旦走出国门就不再教育自己子女说汉语,写汉字,认识中华文化,然后几代下来就被当地人同化了,这从古至今都是个问题,发展到最后就是加入当地人的团伙回来杀中国人,抢中国人,统治中国人,这就更可悲了。

          说到底,什么叫汉人,或者什么叫中国人,他/她应该是一个血统和文化的统一体,具体就是有中华血统(比例不限),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人。

          另外就是再次劝解文科生(不是说楼主)多多涉猎理工和科学领域,很多在文科领域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成果,掌握了逻辑思维的方法之后,有的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了。

        • 家园 金发蓝眼也可以是汉族?

          喝高了吧。

          结论不错,就是似乎是一边喝着一边写的。

          • 家园 我的亲戚

            我姥爷的姐姐或妹妹的丈夫(我叫姥姑夫吧?)及他们家的孩子们,陕北榆林人,世世代代当地土著,带有明显的高加索相貌,皮肤白,头发波浪,发色发黄,鼻高,眼珠颜色较浅。经常被人误会为外国人。我们一直猜想他们家祖上有鲜卑血统。现在当然是不折不扣的汉人。

          • 家园 金发碧眼的汉族虽少见,但却不是没有。

            西北地区尤其是陕西北部、甘肃西部、宁夏等地常常可以见到相貌奇特的汉族人。典型金发碧眼型的汉族虽少见,却也不是没有。常见的有棕色、浅棕色、小麦色头发,绿色、宗绿色、灰绿色、灰蓝色眼睛,皮肤白皙,高鼻深目,颧骨突出,身材高大的汉人。越是偏远落后的地方,这种汉人越是常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