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化是有时代背景的 -- 晨枫

共:💬32 🌺4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邓的影响力更多来自翻唱(盗版?)和早逝吧
      • 家园 看来酒兄和我对不少革命歌曲的评价非常一致。

        花一个。

        对邓丽君没感觉,说不上好坏。大概源于在胡地长大,对少数民族的歌曲比较喜欢,对王洛宾也很喜欢。流行歌曲,没啥特殊感觉,能听,没共鸣,就这样。

        • 家园 这很可以理解

          人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接受什么、喜欢什么,必然受到自己所处社会背景和亚文化的影响。所以我说,80年代的中国,流行歌曲属于大都市文化。所以如果要谈这个问题,应以大都市受众为主。这丝毫没有歧视城镇文化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

          拿老燕举的王洛宾老人来说,如果研究他却抛开他生活了60年的新疆,就比较可笑了。

          • 家园 最近买了几盒56十年代的老歌原唱CD放在车里,

            感觉那时的人们是真的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在里面。

            还有,莫名奇妙发现家里有一本1974年出版的《战地新歌》居然发现很多歌过了30多年我还会唱,看来小时候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真是太大了。脱离环境单谈文化,是有些“无根”的感觉。

      • 家园 这个就是胡搅蛮缠了,不是风度问题而是态度和常识问题了!

        但我无法接受的是,否定邓丽君对于那个时代大陆听众最广泛的影响力。我以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所知道的任何法律或者任何形式的争论所遵循的原则都是,谁主张谁举证。你从头到尾所提强调的邓丽君对于那个时代大陆听众最广泛的影响力你所给的证据我看了一下也就有三个,一个是youtube上的歌手的片断,结果被证明是错的。

        第二个就是另外河里喜欢邓丽君的河友也比较多,这些都可以证明她的影响力。这个也有问题,我看到很多人对她都不以为然。按你的逻辑假如大陆只有5%的人喜欢邓丽君,只要其他歌手没有达到5%的,我的那个说法就依然成立。所以即使您证明您身边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邓丽君,只要没证明喜欢其他流行歌手的人数比喜欢邓丽君多,那么就无法击倒我的观点。你怎么证明你的观点?你怎么证明邓丽君在这里的喜爱程度?

        而且这次的情况比较特殊,萨苏以他的声誉给邓丽君增色不少,很多人是为了萨苏而挺邓丽君,你可以去看回帖。[这个是我说得我给你论据]

        第三个你说你周围的人都喜欢,因此就说明邓丽君

        歌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样根据你的逻辑假如大陆只有5%的人喜欢邓丽君,只要其他歌手没有达到5%的,我的那个说法就依然成立。所以即使您证明您身边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邓丽君,只要没证明喜欢其他流行歌手的人数比喜欢邓丽君的多,那么就无法击倒我的观点。你怎么证明喜欢她的歌的人,在大陆超过了其他的歌手?你能不能给我一个证据?

        你可以不喜欢她的歌,可以给她的演唱技法和风格以负评,但否定她曾经拥有的最广泛影响力,这个你就需要拿出像样的证据来

        这个就是我说你胡搅蛮缠的地方:谁主张举证 你只要其别人提出证据支持他们的观点,可是你根本就没有给出过任何像样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上面提到,你这样只要求别人提供证据,而自己却根本不给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只是下结论来否定别人的观点。这个就是你胡搅蛮缠的地方了。常规的做法应该是这样,

        你认为她影响力大:好,我为什么认为她的影响力大,证据:1,2,3。。。。结论1,2,3

        别人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觉得你的证据1,或者2,或者3不成立,我的原因是1,2,3。结论你的观点不成立。

        现在是你给个结论而我的观点是,邓丽君在大陆的影响力是首屈一指的、其他女歌手无法相比的。没有任何的有利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除非你想把youtube算作是你的论据]然后要求别人提出证据你的结论不合理,

        所以即使您证明您身边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邓丽君,只要没证明喜欢其他流行歌手的人数比喜欢邓丽君的多,那么就无法击倒我的观点。

        这个就是不知所云了。你说邓因为去日本儿丢下了台湾市场,我写里一大片告诉你她当年是在台湾出不了头,才远走他乡的。你也不知道看没看。那些都是我的证据支持我的观点邓当年在台湾不怎么样,而且台湾的市场很重要。你怎么证明大多数人喜欢邓丽君的?

        [/COLOR]

        我说你的态度问题就是我意识到你是邓的fan,所以你的态度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你的论证的部分是胡搅蛮缠了。只是一味的要求别人拿出像样的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是错的,而不用同样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你要求别人提供观点支持他们自己的观点,看来你是了解谁要求谁举证这个原则的,只是到了自己就忘了。抱歉话可能有些重了,但是一下子想不到别的词了。

        常识问题是说你根本无视 谁要求谁举证的基本原则,不提供任何有力的证据支持你的观点,但是却要求别人做这样的事情,

        好我按你的逻辑一你的方式像你证明我是对的:

        你的原话为蓝色:

        而我的观点是,邓丽君在大陆的影响力是首屈一指的、其他女歌手无法相比的。

        我的观点是:邓丽君的大陆的影响力是很一般的,很多的女歌手都可以和她相提并论甚至超过她的。

        假如大陆只有5%的人喜欢邓丽君,只要其他歌手没有达到5%的,我的那个说法就依然成立。

        假如大陆只有5%的人喜欢邓丽君,只要其他的歌手超过了5%的,我的那个说法就依然成立。

        所以即使您证明您身边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邓丽君,只要没证明喜欢其他流行歌手的人数比喜欢邓丽君的多,那么就无法击倒我的观点。

        所以即使您证明您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喜欢邓丽君,只要没证明喜欢其他流行歌手的人数比喜欢邓丽君的少,那么就无法击倒我的观点。

        你可以不喜欢她的歌,可以给她的演唱技法和风格以负评,但否定她曾经拥有的最广泛影响力,这个你就需要拿出像样的证据来。

        你可以喜欢她的歌,可以给她的演唱技法和风格以正评,但肯定她曾经拥有的最广泛影响力,这个你就需要拿出像样的证据来。

        你试一下看看,怎么击倒我的观点!

        只是提醒你一件事情,你击倒我的时候也就是你击倒你自己的时候!如果你击不到我的话,你击倒的还是你自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简单举证:

          纯感性认识:

          1. 我高中的几个班前卫时髦的同学,私下传递的带子,主要都是邓丽君的

          2. 我认识的出国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带回邓丽君的磁带

          半感性半理性:

          1. 80年代中后期,北京市政府专门搞了一个半官方半学院性质的讲座,由音乐背景的人士出面,准备了很多歌曲录音片段,在北京主要高校做巡回演讲,针对的歌星只有一人 --- 邓丽君

          为什么从来没有针对其他歌手的这类活动??

          2. 与邓丽君大致一个时代的专业人士对邓丽君的关注和评价

          (1) 谷建芬:认为邓丽君是港台最出色的歌手

          (2) 李谷一:从公开的资料来看,李谷一只对邓丽君做过评价,而且是非常钦佩欣赏的口气。李谷一亲口说:喜欢邓丽君的歌曲,也曾试着唱过,但发现自己唱不好。后来这话传到邓丽君那里,邓丽君赶快回应:非常欣赏李谷一的歌艺... 这段事河里有帖子

          (3) 王菲

          -----------------

          想提醒一句:邓丽君的影响力,带有一定地域和亚文化因素。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大城市,当时因出国机会较多,受邓丽君影响比较大;另外大城市向来比较前卫时髦,对流行歌曲(乃至一切流行因素) 更敏感。所以,如果研究流行歌曲的影响力这种问题,我以为应以大城市受众为主。

          ----------------

          一个邓丽君,何必如此上火呢?连“胡搅蛮缠”都说出来了。消消火,不至于的~

          • 家园 哪里有什么火?写到哪里算哪里了。

            这个问题我看了萨苏的解释,他有了别的另一层意思,不单是个纪念性的文章了。那他的写法怕是好的。

          • 家园 风度好,再花。
    • 家园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当然,以现在的社会节奏,数百年恐怕不可能,能数年就算很不错的了。

    • 家园 确实如此

      不过,好歌总是耐听的,尽管时代已经变了,譬如自己并不是听苏联歌曲长大的,但父兄的爱好耳濡目染,一样被深深打动,一样成为自己最爱……

      贴张图,“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是画家何孔德的油画作品,应该是描绘珍宝岛战斗英雄于庆阳的吧,头部中弹,依然坚持冲锋,好象还没牺牲,如果是真的,真是好人命大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于庆阳应该是牺牲了吧?从小记得这是描写他生命中最后的六步。。
      • 家园 老夏说的对

        不过我们的喜欢和父辈的喜欢还是不一样的。你终于又出山啦,好久都没看见你了,一切可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