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战国风流》 之 商鞅(1) -- Bater

共:💬36 🌺6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韩信的出身,并不是我信口开河。。。

            我曾读过一篇考证,印象深刻,可我刚才找了一下,不知哪儿去了:(

            大体是说:一韩信出身没落贵族,这从他戴剑、志向、行事方式等诸多方面看得出来,我认为可信。二是他来自韩国,主要证据是对其姓氏的考证,百家姓溯源里也有韩灭后韩国子民以韩为姓的说法。在当时,韩姓的来源还不多,说韩信来自韩国,我认为也可信。

            当然,你也可以斥之胡说八道,如果你有确证证明韩信不是来自韩国的话。我这个系列,只求大义吻合历史,自我发挥的地方很多,并不是严格的考证派。君若不以为然,大可一笑置之 :)

            • 家园 《史记》里有句话可以作为很隐晦的证据

              漂母给韩信吃饭时不是说“哀王孙而进食”么?既然能说成王孙,韩信出身贵族甚至王室也未必不可能。而且韩信精通兵法——他的军事经历只是在项羽军中当个侍卫,应该没有统军经验,可是一旦任大将之后,立刻有极好的发挥,排除天纵英明的小概率事件(真的天纵英明也要有个成长过程,成吉思汗年轻时还打败仗),那应该是受过相当良好的军事教育。虽然当时私学存在,但是兵学大家基本还是军中历练或是家学渊源,自学成才的太少见了。

              顺便说点个人的胡思乱想,我猜测韩信的师父有可能是秦始皇的国尉尉缭,一个在历史中神秘失踪的人物。

      • 家园 没错,淮阴闾左
    • 家园 写得很好,外加一点小建议。

      通俗耐读很好,不过建议以后去掉点不太雅的词(如tmd),这样才能广为传扬。

      • 家园 不雅么? :)

        这里是为了表现孝公为了强国而不管不顾的狠劲。敢于无视楚悼王的前车之鉴而任用商鞅,不惧无视任何骂名的孝公,我想不大会是个温文尔雅之辈。因急欲强国而发狠吐个把脏字,应该符合其人物形象。

        不过还是感谢您的提醒:)

    • 家园 魏国的问题是在人才选拔上

      尽管魏国的法家人才培养可以说走在各国先列,但是怎么样运用和选拔人才魏国做的没有其他国家好,法家人才也就文候的时候能够占据优势,到后面几代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威这些人才的提拔速度就放缓了。而后面的国家由于有魏国的例子在前面,改革的动力和力度都可以更强,招募人才的力度也更大。

    • 家园 战国所有英雄当中商鞅实乃第一

      统一天下是秦始皇的大功,但底子却是商鞅打下的。

    • 家园 《战国风流》 之 商鞅(2)

      《战国风流》 之 商鞅(2)

      时秦国地处僻雍,教化远逊中原地区,‘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即是明证。用当今的话说,就是文明程度极其低下,民众素质还远达不到能理解卫鞅法度的水平,以至于新法实施的第一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上首都告新法御状的老百姓数以千计]。卫鞅并没屈从公众的压力,而是坚信‘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针锋相对地出台了极其残酷的刑罚,以铁腕迫使老百姓就范。从户籍着手,将就近的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让大家互相监督,实行“连坐”——一什或一伍中有一人犯法,其他人连带治罪。对违反新法的人处于严厉的惩处,除已有的劳役、充军、斩首等刑罚外,又增加了凿顶、抽肋、镬烹等酷刑。

      不仅老百姓不能理解卫鞅的新法,王公大臣也多对新法持抵触情绪。首当其冲就是太子。新法出来没几天,吊尔郎当的太子就以身相试:我TM是太子我怕谁?他哪里知道他碰到的是一位举世罕有的硬骨头,而且有孝公在后撑腰。卫鞅曰:“‘法之不行’,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造成的。”一咬牙,‘将法太子’。后经孝公亲自说情,言道太子日后得即位为君,一个君王要是TMD少了鼻子,没了耳朵,抑或脸上给纹上了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这个...这个...说不过去啊。卫鞅这才让步,念太子年少,改为追究其监护人的责任: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给暴揍了一顿,公孙贾被脸上刻字。可叹这个公子虔,仗着是孝公的弟弟,不引以为戒,过了几年再次犯法,被卫鞅杀鸡儆猴,对其处以“劓刑”,割掉了鼻子。

      就这样,卫鞅以铁腕逼着秦国上下一步步纳入自己的法制轨道。从根本上说,卫鞅的变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代表着从腐朽的奴隶制度向先进的封建集权制度的过渡。尽管其用于保障变革实施的方法严酷到了没人性的地步,然而‘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一跃取代魏国而成为头号强国,虎视东方,开始着手收回当年被魏国吴起攻占的河西之地。

      上天也赐给了卫鞅和秦孝公大展宏图的良机,一方面秦国由于卫鞅的变法,实力呈跳跃式增长,另一方面在魏国,败家子惠王他...他就是不死。上次的败家壮举是错过了大政治家卫鞅,这次又错过了大军事家孙膑,结果被田忌、孙膑所率的齐兵一败于桂陵,再败于马陵,损兵折将,太子被俘,国力呈现跳水式崩盘(详见本系列另一篇《孙膑》)。

      消息传到秦,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时庞涓已死,魏国都找不出个象样的大将了,矮子里面拔大个,‘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

      昔卫鞅栖身魏国公叔痤门下的时候,曾和这位公子卬有过数面之缘。如今两军对垒,卫鞅就给公子卬射过去一封箭书,信说:“想当年咱俩称兄道弟,卡拉、桑拿、马萨基,啥没玩过?如今虽说各为其主,可小弟哪里忍心攻伐哥哥您哪?明儿咱找个地方,好好聊聊,整个互不侵犯条约啥的。完了咱一醉方休,从此两下罢兵。”

      公子卬于是带了几个随从就这么去赴宴了。老朋友见面,相谈甚欢,然后各自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画押,再然后是灌黄汤。还没喝出味来呢,‘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公子卬就这么糊里糊涂当了俘虏,卫鞅一边搜出刚签的协定烧毁,一边指挥秦军乘魏军不备实施突袭。魏军连指挥官都没有,打个P呀?公子卬也够可怜的啦,这儿就不骂他猪头了。

      魏惠王就这么‘兵数破于齐秦’,迅速把点家底折腾干净了,‘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与秦以和’。此公终于哀叹:“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还有什么用?晚了!

      卫鞅因破魏而夺回河西之地大部,被秦孝公‘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这便是后世称卫鞅为商鞅的由来。

      与吴起相楚一样,商君的变法得罪诸多‘宗室贵戚’,它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鼎力支持。但尚君的变法因为历时更长,因而也更彻底。作为变革执行者的商君,却逃不过与吴起相似的个人命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21年),商君的后盾孝公去世,‘太子立’,为秦惠王。这伙人终于等到了报复商君的机会。想起当初商君拿他们处刑明法,这伙人就牙咬得咯咯响。没了鼻子的公子虔在惠王的授意下,率众诬告商君谋反,‘发吏捕商君’。商君见势不妙,仓皇出逃。

      • 家园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好像叫“惠王”的都不是好鸟。

        • 家园 还真差不多,秦惠王算是好一点的 :)

          秦惠王处死商鞅,不过是因为前怨。后来他任用张仪等,秦国总的来说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魏惠王、赵惠王就如你所说,没法提了。

    • 家园 魏国流失的人才太多了

      有名的除了吴起、商鞅,还得加上后来的范睢,都是个顶个的人才,恐怕还是魏国的用人体制出了问题,魏文侯的举措到了魏武侯就开始走了回头路,再加上错误的称霸路线,可惜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