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后感】天才训练· 意识· 儿童教育(全文完) -- 多萝西

共:💬2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读后感】天才训练· 意识· 儿童教育(全文完)

    看了同人于野的帖子天才训练指南,颇有点共鸣,共鸣之余不禁想到一些问题。文中说到,我们缺乏天才是因为在培养和训练方面做得不好,而有效的训练包括三个方面: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和注重技术,现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1。正确的目标,以及教育考核制度

    正确本身就包括了明确,其实可以这样说,正确的目标是成就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关键。要说我们中国的教育目标也很正确啊,国家的目标是要出人才,学校的目标是要出人才,家长的目标也是要出人才,这不都是很正确的目标么?同人兄说了,这里的目标不是象拿诺贝尔奖这样的人生理想,而是具体到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目标,换句话说,目标除了要正确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具体化,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一个长期的目标,我们需要保证每一个短期目标的正确性,也就是说短期目标必须是对于长期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是完全地,纯粹地为了长期目标而服务的,任何含糊不清或者是没有效率的短期目标,都会成为实现长期目标的障碍。

    如此说来,我们缺乏天才这个问题的根源,应该是出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环节上面,也就是短期目标的设定上面,归根结底,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要说我们的教育体制不也是全民义务教育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个人认为是出在考核制度方面,书面考试成绩几乎是我们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目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是要拿高分,拿文凭,从物质需求来讲是要赢取将来在社会上的生存资本,从精神需求来讲是要光宗耀祖,赢取自己和家人的面子,真正热爱科学一心一意探索科学的不是没有,是不多,也就是同人兄说的,我们学习的兴趣和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考试分数。本来重视考试分数本身也没有什么错,问题是,我们的考核制度,一方面是大考决定命运,抹杀了学生平时的努力,另一方面是过于依赖课本,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在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方面无法得到应有的训练。

    说到考核制度,我们确实是需要吸取西方国家的一些好处,比如总成绩的评定,是根据平时成绩,PROJECT,中期以及期末考试成绩来综合计算的,又比如除了灌输书本和课堂知识以外,还要通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来提高他们将来的社会竞争力。我的儿子在加拿大念小学一年级,他的成绩卡上面,除了对于常规的语言,数学,科技,艺术,体育方面的评分之外,还有一项,叫做Learning Skills,包括九个方面:Independent Work, Initiative, Homework Completion, Use of Information,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Conflict resolution, Class Participation, Problem solving, Goal setting to improve work。其中几个方面的能力训练,对于孩子将来搞科研也好,参加体育竞技也好,都是很宝贵的基本素质培训。不说别的,就拿我们的体育竞技来说吧,为何我们在单人比赛项目中容易获胜,而要打赢多人参加的团队比赛就相对困难呢,因为从小到大,都没有人告诉过我们,团队合作精神是多么的重要,与别人分享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因此,我们从来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而这边的孩子,从上幼稚园开始,老师就不停地教育他们,要share,要重视team work,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分享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已经在骨子里根深蒂固。

    2. 及时的反馈

    中国缺乏好导师,而且往往还一个导师带30个学生,谁给你反馈啊?

    一个大学同学的太太在国内读博士,她曾经告诉我们说,她的导师带着30多个博士生,我一听喜忧参半,喜的是,祖国的博士生越来越多,忧的是,一个导师带30多个学生,怎么个带法啊,而且,她说这个导师带的学生答辩通过率很低,把希望寄托在她身上,让她感觉压力很大。我说那这个导师的水平是否值得怀疑一下呢,她说,导师忙着赚钱呢,从外面接工程回来,分配给学生们帮他做,低成本高利润啊,我说这不是给了你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么,她说似乎没有从中学到什么,感觉就是帮导师打工,有时候还得加班赶货,哪有心思做研究,就更谈不上什么反馈了。

    从教育工作者的待遇问题来看,我的一些中学同学,90年代中期在内地的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每月工资只有二三百元,在沿海地区的就高一些,也只有五六百元,可是现在,他们的收入番了十几倍,老一辈知识分子们的退休金也有大幅度的增长,这说明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只是,待遇的提高跟不上人们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就难免人心思变。

    反馈还意味着需要跟同行随时交流切磋,别人怎么做的,你这么做人家怎么评价等等,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需要经常跟高手开会,开会的时候还必须经常讨论。而国 内的情况一方面会议就不多,开会的时候还大家都客气不爱提问。

    这个是communication的问题。中国人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说聪明勤奋,吃苦耐劳等等,这些也是很多外国人佩服我们的地方,值得我们骄傲。可是在communication的能力方面,多数的中国人(包括我自己在内) 都是有待提高的。从教学方面来看,我们的课堂,是老师一个人的演讲台,学生乖乖地坐在下面听讲,很少有人提问,只有填鸭式的刺激,没有及时的反馈,也就是缺乏互动,这样出来的教学效果,至少是效率不高。从科研工作方面来看也是类似,我们不喜欢开会,因为典型的中国会议是只有一个人在说话,其他人听得想打瞌睡,这也是缺乏互动和沟通导致的。为何我们不擅于互动和沟通呢,因为从小到大,我们就被告知,上课的时候不许说话,开会的时候要闭嘴,我们的潜意识里,已经习惯了沉默。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一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提问的话,我想,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在科研或者其它行业的工作中就会表现出更好的沟通技巧。

    3. 注重实践

    同人兄这里说的,是要多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甚至是生产力。

    所有课本都只不过是工具书

    我也发现,儿子他们对于课本的依赖远远没有我们当年在中国读书的时候那么强。在我们眼里,课本代表了权威,是要恭恭敬敬地读熟读透的,这原本也没有什么错,可是,如果存着过于敬畏的心去理解和掌握课本里的权威定理定律,获得的知识往往只是前人的重复,很难有自己的东西。记得读初中的时候,老师也曾经带着我们玩一些“突破思维定势” 的游戏,目的是增强我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可是,每天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来进行的教学活动,已经让我们的头脑趋于僵化,那些偶尔玩的游戏,又怎能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呢?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教学,重点在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意思维,老师不会用什么权威来框住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的意识里,anything can be possible,学生们在这样的心态之下,更容易拥有活跃的思维,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更容易有所突破。

    最后,我还有一点感想,就是这边的儿童电影,作为儿童教育的媒体之一,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意义,连我这个大人都深感佩服。就拿去年我们一家三口都很喜爱的那部《CARS》(玩具总动员) 来说,讲的是一部骄傲的赛车,为了比赛拿第一,不惜投机取巧或者排挤他人,也根本不把其它车族放在眼里,在一次去参加比赛的途中,他偶然结识了一个偏僻小镇里的朋友们,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那些朋友的团结,真诚和爱心打动和改变了他,后来,在比赛过程中,当他看到一个对手发生意外事故严重受伤,竟然停下来提供帮助,他也因此获得大家的欢呼和爱戴,成为超级明星。

    更加引起我的兴趣的,是故事里面这么一个现象:那个偏僻的小镇曾经很繁荣,因为它曾经是那个地方的交通要道,几乎是所有车辆的必经之地,可是后来,在小镇的旁边建起了一条高速公路,从此小镇人迹罕至,镇上的车们每天都伸长了脖子等待客户的到来,难得见到客户的时候,他们总是非常投入地推销各种服务,希望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生意。主角赛车成为超级明星之后,没有忘记小镇上的朋友们,他利用自己的名气和声望,号召了包括法拉利在内的各种车辆不断地来到小镇消费,给小镇带来了经济繁荣。

    我就想,我们不是也有很多的富豪和名人么,他们中间也不乏捐钱资助各种教育事业的,可是相对来讲,祖国大陆在这方面的意识上就没有别人那么强。如果有更多的富豪和名人成立基金会,用于资助科研,教育或其它事业,这对于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一定会有帮助。

    我想说的是,在这么一部普通的少儿电影里面,就包含了如此重大的意义,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将来是不是更容易具备回馈社会的美好意识呢?

    (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考试制度、死记硬背不是不重要,而是说只能是一个方面。

      那是对孩子内在能力的训练,是选拔的很重要的标准,另外的“发散”素质同样要紧,人际关系,性情热情,眼界知识面,也需要有意识培养,包括在学校里和家庭、社会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