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袁崇焕的秘密武器 ZT -- uibeacct

共:💬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袁崇焕的秘密武器 ZT

    晚明的“辽左兵端”,经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失利,到天启二年王化贞兵败,熊廷弼失土,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形势即变得岌岌可危,已呈败局之势。临危赴任的袁崇焕,以孤军独守宁远(兴城),锦州防线,于天启六年、七年两次重创清军的进犯,一改万历后期以来节节败退的战争颓势,也创造了明清近半世纪的辽东之争中明军罕有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战役的胜利当然有众多因素起作用,如指挥调度、民心士气、后勤保障等方面,不过。武器也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而袁崇焕手上正有这样的一张王牌――来自西洋的红夷大炮。

    明以来,火器在战场上已经相当普及,明军主力或精锐部队也大量使用火器,冷热兵器配备达到了3:1,据孙文良、李治亨《明清战争史略》一文,仅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天启元年(1621),三年中因辽战发往广宁以资补充的各种火器,累计大炮18154门,佛郎机4090架,枪类2080杆,火药类177,3658斤,大小铅弹142368斤,大小铁弹1253200个之多。火器几乎占到了全部兵器的一半。

    说到武器的先进程度,明军当然胜过清军,不过为何又在两军对垒之际无从发挥,交战中屡战屡败呢?对此,黄宇仁先生在《1619年的辽东战役》一文中论及,明军自戚继光以降,出战习惯布成方阵,火器列于阵前,炮置地面,每临交锋,必先放射火炮,以杀敌首锋,确起一定杀伤力而扼敌人进攻于一时。但明军布阵的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遂逐渐为敌所窥,清兵改以“铁骑冲突,如风如电”以己快速凌厉之长争取先机,抢于明军点燃发射之前,迅速突入射程,使明军虽发射火炮,却使炮弹落空,或伺机明军第―次发射后,骠骑全速冲锋突破明军阵势,不给明军机会发射第二炮,于是火器功能顿丧,明军为逃避骑兵冲击,每每望风弃火器而溃。清兵通常以精锐骑兵约“四万,人马皆拉金甲,马首两面皆夹长枪,对阵冲来”,明军“非抢倒,即箭射死”。此外,当时内府所制火器质量甚差,使用时屡屡发生爆裂事故,造成自我杀伤,更使燃点者战战筋筋,不敢多用,也是一大原因。

    辽东宁、锦战役中使用的西洋大炮,得力于徐光启“力请多铸西洋大宠,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明史 列传139》),经由熟谙西方技术的徐光启穿针引线,由李之藻等人具体运作而引进。金庸先生在《袁崇焕评传》中提及,“明朝这时本来已驱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传教士。传教士波尔、米克耳两人见到明清交兵,有机可乘,便发动澳门的葡人,向明朝提供军费和炮手。明朝于是召还已驱逐了的教士。本来秘密传教变成了公开,大批葡萄牙教士和炮手进入中国。后来中国在外国教士和技师指导之下自行铸炮。所铸成的大炮也封了官,称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将军’,还派官祭炮,请将军发威破敌。”

    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者曾自一艘在澳门附近搁浅的英国船上获大炮十二尊,决定全部卖给中国。天启元年十二月,首批四门大炮运抵京师时,因侍卫之盛,民众夹道而观,欲一睹丰采。后来有一门炮在试验中炸坏了,剩余的十一门全部发往山海关,供孙承宗调遣,孙又调到了关外。据周峥先生考证,“这种红衣大炮属当时最新改造的英国加农炮,为前装滑膛炮,管长3米,口径1325毫米,炮管长度为口径24倍。炮身铸有六道箍,火门位于炮管后部,尾盖形如覆盂,尾部顶端有球珠,炮管中部两侧各铸炮耳一,以便安放用架之上,炮身铸有盾形框徽,框中微号下为三艘四桅风帆艇,上有两顶上冠及两只雄狮。据此知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之物,该炮弹低伸,命中率高,射程远,杀伤力极大,可调整发射角,且性能安全,为当时欧洲击杀密集进攻最锐利的大炮,其先进程度比之佛郎机炮实难以估计其倍数。”(见《明清边政与治乱》)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帅大军十三万围攻宁远,而袁崇焕守军仅一万二千人,辽东经略高第则全军据守山海关,龟缩不敢来救。但宁远城将士同心,“崇焕更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乃尽焚城外民居,携守具入城,清野以待。”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兵临城下,双方血战三日,“明日,大军进攻,载?J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宠,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 列传147》)这一仗下来,清军在宁远军民的英勇抗击和新型火炮的威力下不仅损失惨重,努尔哈赤本人亦被炮火击中,身受重伤,到八月即不治身亡。宁远大捷“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天启七年,皇太极为报父败之耻,亲率大军再次围攻锦州、宁远。“五月,大清兵围锦州,(赵)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仇梅等婴城固守。发大宠,颇多击伤。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史 列传159》)。锦州不下,皇太极又退攻宁远。五月二十八日午时抵宁远东北山下扎营,“明总兵满桂之兵及密云兵宁远城东二里,列阵于南,沿城环列枪炮。”皇太极欲攻城,三大贝勒知火炮历害,“皆以距城近,不宜攻。”皇太极怒曰:“昔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乃亲自指挥进攻,“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宠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据有关记载,连皇太极的大营都被炮火击毁。清军又“值天溽暑,士卒死伤甚众。”(《清史稿 本纪二》),到六月五日,皇太极被迫撤退。时隔宁远大捷一年另四个月,袁崇焕再度取得宁、锦防卫战的大捷。

    当时,因战事不利,传统火器又存在质量问题,镇守辽东的明军将领大都认为火器不得力,不如刀枪便利,纵有大量火器而不能善用。袁崇焕不墨守旧规,设炮台,筑边城,果断使用先进的西洋红衣大炮为重点武器,从而力抵外侮,重创来犯之敌,令辽东边防军事格局为之一振。大炮的使用虽然历史已久,但多以威慑为目的,虽也有一定杀伤力,不起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胜负靠的是短兵相接的肉搏。以炮火强大的火力和杀伤力作为战争中攻防的基本和决定胜负最主要的力量,袁崇焕似为首倡。当然,这里面也有局势所迫而不得已的原因,如他本人上书所言:“辽左之坏,虽人心不固,亦缘失有形之险,无以固人心。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宠一策。” (《明史 列传147》)

    满清受此打击,亦有所觉,慢慢开始效仿,从此以后,于中国战争历史上,大炮遂成为战场占主导地位的攻防武器。这一点不用多说,只看《康熙大帝》这部电视剧就可以得知。作为中国军事史上为此创举的第一人,袁崇焕实在功不可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