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中国的狗肉食用史 1 -- AK545

共:💬8 🌺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吃狗肉也可以是童年美好的回忆。

狗肉

新浪读书

老牙

  第一次吃狗肉是上初中时,冬天,薄雪凄冷的天气,去音乐老师家玩。音乐老师三十岁左右,漂亮和善,正在里屋给班上一个女生辅导唱歌,她哩啦哩啦地拉手风琴,女生咪嘛咪嘛地吊嗓子,外屋咕嘟咕嘟地炖狗肉。天晚告别,老师留饭,吃的就是狗肉,一人一碗,肉汤拿来泡饭。已经忘了什么味道,只记得肉色暗红,肉丝细腻,汤里放了很多大香。出门,

路上碰见一个大人,问吃过饭否,告诉他吃的是狗肉,大人扔下一句:小孩子家吃的什么狗肉!扬长而去。

  小孩子吃狗肉怎么了?不解,到晚上才知道厉害。半夜,睡梦里,浑身燥热,像是睡在火炉子上面,醒又醒不来,就四下翻滚,把被子全蹬了。第二天重感冒,不能上学。自此,不敢轻易问津。《本草纲目》"狗肉"条: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宜肾,补胃气,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补五劳七伤,益阳事......

  民间有俗谚: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狗肉之香可见一斑。为什么狗肉上不得正席?看过一篇考证古人吃狗肉的文章,说狗肉在隋唐以前是大行天下的,但由于佛教传入,禁吃狗肉,此后便每况愈下。大概有些关联,鲁智深醉打山门,怀里就揣着狗肉,让众僧人躲避惟恐不及,佛教看来活狗多矣。但我想这大概只是狗肉吃得不频繁的理由,与上席与否无关。狗在远古虽是六畜之一,但不属于三牲。周公定天下礼仪,规定祭祀用三牲,指牛羊猪,谓之"太牢",没有三牲,用两牲的,叫"少牢"。大概牛笨羊乖猪蠢,所以为人欺侮,而狗伶俐,不能圈养,遂逃之夭夭。现在要吃狗肉,依旧不那么方便,要去乡下买,一般很难买到,除非主人不要门卫了,撤了它的职。有人偷偷摸摸捉路上的狗来吃,这需关了门,还要不怕主人一路"吆吆"地唤狗,一边恶毒地诅咒。

  狗肉吃得最多是在铜川,一马路上有家狗肉泡馍,肉片少许,汤味绝佳。说是多,大概一个冬天吃了三五回。狗肉最好是炖着来吃,而且要黄狗--一黄二黑三花四白,黄狗最好。为什么?不知道。取二十来斤欢实的黄狗杀了,去皮,剁块,在锅里炖。炖前先在开水里汆几分钟,去土腥血沫,捞出洗净,再在锅里放油,把姜片、辣椒爆过,倒入狗肉,加黄酒、酱油,略炒,倒入开水,入大香、八角、桂皮等调料,要更想滋补,则酌情加入党参、附片、天麻等。猛火煮沸,然后文火慢烧,半天一天地烧下去,直炖到肉丝用筷头一扒就从骨头上滑落即好。炖狗肉和猪肉不同,放盐要慎重,狗肉原本有些咸腥,以炖猪肉的经验挖一勺子扔进去,没准就咸了。

  某日晚上加完班,走在街上,看见一家川菜馆,与同事进去,里面有锅仔狗肉。狗肉是在高压锅里加盐和大香压熟的,放在盆子里,梅红色的。酒精炉点着,把白铁皮的锅仔架上去,以小火干烧,预热,另一边在炒锅里烧狗肉。炒锅里放油,取与底油一样多的豆瓣酱在热油里炒,要手疾勺快,哗啦哗啦一捅翻搅,中间加味精、鸡精--加很多,两样几乎有少半勺,很是为四川人这样吃味精不满。待豆瓣酱颜色略变,加姜片、蒜片、花椒、剁了的川椒头,炒至辣椒微黄,搁少许盐,然后加开水到半满,烧开,入红白萝卜块,再烧开,倒入狗肉,三个翻滚,连炒锅端起,倒进锅仔里。锅仔已经烧得滚烫,一阵呲喇乱响。开大火,端来上桌,油汪猩红的一锅,飘着嫣红的圆形辣椒头,煞是诱人。不大会儿,锅仔开了,忙与同事举杯,一呷放下,抢第一筷子。狗肉很烂,鲜辣无比,加上白酒灼人的辣味,不大会儿就耳酣眼热,汗出淋漓,把外套脱了,不复知道外面正朔风凛冽。

  狗肉不上席,却有名品,在贵州,曰花江狗肉。花江是个小镇,其狗肉却享誉全国,做法卓尔不群。先把狗杀了,去内脏,然后剔骨--剔骨很讲究,狗身上只能有一个刀口,尖刀深入,刮骨留肉,取出的骨头要白生生的,不粘肉丝。大小骨头去完,形体变小,但还是狗模狗样,不走原形,囫囵入大锅白煮,待缩成小狗,腥骚尽去,取出,在凉开水中洗净,再煮。此时要在锅里放几十种调料,以文火慢慢地炖上一整天,肉尽酥烂,惟表皮尚能束缚,不致涣散。出锅,切块就吃,香腴无比,以原汤略煨,或是干炒、下火锅,也都是绝佳的味道。可惜此味只是耳闻。

  婚丧嫁娶,高朋满座,一群馋鬼在酒楼里大啖狗肉,颇有糟践世风的意味,想来也甚无趣。故乡人说,狗肉要偷着吃,颇有道理。几个不三不四、趣味相投的人,凑在一起,关起门炖狗肉,于人于己都很合适。北方冬天有围炉烤火的习惯,城里不见了,乡下还有残留。风雪之夜,三两个狗友,拥个火炉子,火上吊个沙罐,炖着狗肉,小杯斟满酒,炉面上还有一壶香喷喷的茉莉花茶,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聊天,不狺狺然乱咬别人,只做彻夜清话,那情景想来是最妙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