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奔向复苏或者奔向危机的2007 -- 葡萄

共:💬1694 🌺196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篇外6】小议中国模式与印度模式

小议中国模式与印度模式

中国三年里吸收外资为1900亿美圆,印度三年里吸收外资为970亿美圆,而2006年中国经济达到2.23万亿美圆印度为7300亿美圆.三年里中国印度吸收的外资比例是1.958:1,而2006年中国GDP与印度比是3.054:1.简单的说就是,印度的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存比中国要高,而且高的多.印度经济增长比中国更以来外资?也许你很奇怪,但这个却是事实,我们很多专家讨论印度模式的时候忽视的事实.在我看问题不仅仅于此,印度的储蓄率是31%中国是接近50%,这里虽然说明了中国资本利用率弱于印度,但是同时也说明中国政府可以利用高储蓄率进行更多的投资.

中国经济的路子走的是日本或者说东亚模式,以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再拉动消费的模式,而印度是模仿英美模式既以金融市场繁荣带动经济增长然后刺激消费并拉动投资.但是印度之于英美有个很本质的差异:英国和美国的模式是基于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来完成的此一经济增长周期的.而印度经济最大的瓶颈恰恰就是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而且由于金融市场的高收益,最终使资本配置更倾向于高收益的资本市场,最终使高投入回报弱及回报周期远远少于金融股票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得不到有效投资,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最终影响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尤其是与 基础设施建设紧密联系的制造业投资.

尽管股票及金融市场设置的初衷是更好的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但是对比中国和印度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将近7:1的比率以及中国与印度模式的内在运营,尽管印度模式与中国模式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于劣势,但是在我看来正在处于转型期的循序渐进的中国模式尽管有巨大的问题和困难,但是由于长期积累的基础设施与制造业投入,即使遇到挫折尤其是金融改革挫折,但是就如日本在泡沫经济十多年中经管金融问题重且危机处理过程中弊病丛生,但是依靠制造业优势依托完备的基础设施避免了东南亚国家和拉美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倒退.对于印度的模式,我更喜欢把印度称为一种撑杆跳式的模式.印度不同于97危机前的东南亚,那是因为印度有足够庞大的国内市场支撑其经济发展,我说的目前印度经济和东南亚危机前类似,是由于印度银行的短期拆借利率已经同印度尼西亚这另一个印度在97危机前短期银行同行拆借利率达到40%相接近,而当时印泥及东南亚诸国全民炒股与全民炒汇与全民炒地产的情况很类似.并且印度也不同与危机爆发前后的拉美,虽然印度和发生金融危机的拉美国家一样对外石油有严重的依赖性而且由于石油价格的暴涨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但是拉美国家最大弊病就是对经济的主导权完全拱手交出(当然是以自由化与国际化的名义).以拉美国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外债最多的国家巴西为例,巴西最近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于巴西地方政府单方面宣布拒绝偿还到期债务诱发的,而这些债务并不主要由巴西地方政府所借而是由巴西私人企业与机构借贷,而由于巴西的资本市场高度国际化且在IMF严格监管下离岸化倾向浓重,并且巴西所有债务出现不能偿还的时候最终都需要由巴西政府来偿还,就是这样古怪的局面最终使巴西每年政府55%的开支都用于偿还到期债务.而为了遏止巴西私人投机,巴西政府对于国内资本市场做了很古怪的限制,其最终结果就是,巴西作为世界上最大吸收外资国家的同时也成为了世界第六的私人对外投资大国.而印度政府由于国家有长期的殖民地统治的经验与教训,对经济的自主主导权有比拉美国家深刻的多的认识,早在引起印度全面经济改革的91金融危机的时候印度就避免了陷入拉美国家那样的恶性债务循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政府始终牢牢控制住了经济的独立自主权.

所以在我看来,印度经济不论是出现硬着陆还是金融危机都不会出现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拉美金融危机后的问题.具体会以什么形式演变和循环现在还不好下结论,我暂且以印度化来命名.而中国,如果经济出现大问题,更多的会接近日本失去十年时期那样的境地,也就是说中国也不会陷入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拉美金融危机后的困境,其主要原因依旧是:中国政府对经济自主的控制能力.

至于印度模式与中国模式谁优谁劣,现在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究竟谁优谁劣,各家所说纷纭,我这里凑个热闹,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前面说了,中国模式接近东亚模式,印度模式更接近英美模式,其形成原因有历史文化地缘等种种原因,碍于篇幅我这里大而化之一句话:在历史上形成.

无论东亚模式还是英美模式,就理论上而言各有其利弊,通俗的说就是各自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处于世界经济食物链顶端的英美模式,其好处在于可以利用综合国力的优势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在全球优化资源组合.前面的叙述里在经济循环的过程讲过英美模式和东亚模式的不同,这里可以多说一句的是英美模式可以在经济循环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其大国地位利用其资本市场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强势地位尤其是其货币的强势地位对其经济进行补偿.所以,尽管英美模式有资本灵活,理论先进而且政策变通等等优势,但是毕竟那是依托于英美综合国力尤其是建立在政治经济与舆论宣传等等多种霸权优势下的产物,其适用性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做为历史上不多的成功的落后国家追赶成为先进工业化发达国家的例子,东亚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历史上地缘上还是经济与文化上有着先天的亲近感.但是,反观日本与韩国现在步履蹒跚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我们不能忽视东亚模式尤其是日本模式在实现追赶目标后那种失去战略目标后的战略迷茫所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迷茫.而恰恰是英美模式的灵活性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多样性是目前东亚模式可以学习与借鉴的不多的选择之一.但是,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长期形成的政治与经济利益集团对于整个国家社会的转型所带来的巨大障碍又严重的拖累了日本与韩国的再转型.日本前首相小泉为其改革提出的口号是:再次维新,就是有鉴于日本的现状与发展需求的有所言.

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英美模式还是东亚模式,都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个中国国情的问题.这个国情问题,既有要根据中国现实制定发展纲要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异与利弊尤其是东亚模式下由于金融业的非独立地位与从属地位带来的资本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是尤其值得现在转型期中的中国注意的问题所谓未雨绸缪既是此时,毕竟对比印度一度达到36%的平均银行利润率的印度银行尤其是印度国有银行来说,我们银行的平均利润率仅仅是1.2%(比日本银行稍微好那么点).英美模式在资本资源市场与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化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印度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其资本市场与人才市场的潜力带来的综合效益.简单的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东亚模式适合后进国家追赶,英美模式适用于经济进入高阶段时期的资源优化组合.怎么样利用自身的实际条件,学习英美模式与印度模式的成功的地方对于今天在基础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并在制造业获得初步竞争能力的再转型的今天的中国有着很好的示范性与参考价值.

而印度模式,前面已经说了,印度模式在其经济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其经济最急需要改进的环节:基础设施领域迟迟获得不到有效的改进.最近世界银行规劝印度政府把其外汇储备更多的投入到基础设施领域而不是在国外购买各种资产与债券,这里也说明了英美模式对于后发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资源配置最优化下,资源配给会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这样就不利于社会公平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现.而在印度模式基础设施领域出现的问题,只是印度模式缺陷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而已.玩撑竿跳的印度,无论在金融市场多么繁荣,无论有着多么先进的软件工业与医药工业,没有足够的制造业供应其就业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印度,靠炒股票和炒地产实现经济腾飞乃至国家崛起的终究是一场虚幻的梦.毕竟,印度的卢比不是硬通货.撑竿跳可以跳过的是龙门,跳过的也可以是根竹竿,如此而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