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弈诀其二 -- 燕来

共:💬2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弈诀其二

弈诀其二(计枰点围棋规则128字歌诀版)

空枰开局,黑先白后。轮番下子,手分虚实。

子赖气存,气尽提取。禁止倒退,变化无穷。

盘面无争,协商休止;平衡手数,可下负着。

A 类负着,减黑一点;B 类负着,增黑一目。

子空皆地,客观真理;地之概念,不容混淆。

地多为胜,准则惟一;胜负计算,方法多样:

等空比子,局子多胜;等子比空,目多为赢;

子空合计,只数一方;填满计点,最为直观。

         修改于2006年5月21日

  注释:

  1、手分虚实

  计枰点围棋规则以虚着取代了放弃并提出了虚着新概念——虚着之子兼有手数与棋形的变化,采用计目法来计算胜负时,虚着之子要于做棋时与俘子一并回填。

  2、禁止倒退

  计枰点围棋规则以“禁止倒退”为围棋之公理,用它来对打劫规则作出合理的解释并一网打尽地解决了长生劫、循环多劫等无法终局的难题。日本围棋学家池田敏雄先生曾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禁止致使全局同形再现的着手”,若问,为何要禁止致使全局同形再现的着手呢?不知池田先生会如何作答。但笔者答曰,因全局同形再现意味着棋局出现了倒退。因此,可以有理由认为“禁止倒退”是公理,而“禁止致使全局同形再现的着手”是这公理的一个推论。

  3、协商休止

  现今的各种围棋规则都是在盘面无争时结束争棋的,但这结束是休止而非终止。盘面无争时协商休止,休止后,经清理死子与做棋,棋局才告终止;若有分歧,以实战解决之。这是合乎逻辑的说法,也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在目前,却只有计活子规则、应氏计点制规则与本计枰点规则讲清了关于休止与终局的概念。

  4、平衡手数

  采用数子法来计算胜负时,勿须平衡手数;但采用计目法来计算胜负时,就必须平衡手数。这是因为在手数平衡的条件下,回填做棋后才能致使棋盘上呈现出等子局面,而等子正是“目多为赢”的必要条件。“路多为赢”的唐宋数路法要平衡手数(即偶数休止),“复子多胜”(复子包括真子与基本眼位上的假子)的明清数子法勿须偶数休止,也正是这个道理。

  5、A类负着

  先下子又收了后的黑方从两方棋子的交界处取下一枚黑子,便是黑方下出的一手A类负着。取下一枚黑子后所产生的那个空点应视为公共空点,由双方均分。A类负着清楚地表明了黑方不会因多拣到一个单官而获得那一点之利。

人们如果不承认黑方因收后(通常,收后是单官)多下了一手棋而获得的利益,便应采用A类负着来平衡手数。

  6、B类负着

  先下子又收了后的黑方从己方地盘中取下一枚己方的棋子,便是黑方下出的一手B类负着。黑方从己方地盘中取下一枚黑子就将己方这枚棋子占领的一个枰点转换为己方的一目围空。B类负着清楚地表明了黑方收到的最后那枚单官有1目价值。

  人们如果承认黑方因收后(通常,收后是单官)多下了一手棋而获得的利益,便应采用B类负着来平衡手数。

  7、子空皆地

  子空皆地是围棋的公理,最先由中国围棋规则与应氏规则提出,但日韩两国却不懂得这个真理而顽固坚持其“惟目是地”之谬误。计枰点规则将“子空皆地”之真理引入其计目法,从而奠定了地多为胜围棋规则实现统一的基石。

  8、等空比子

  等空比子,局子多胜系笔者仿先唐“停道(路)之棋”(停道之棋由笔者从敦煌棋经中发掘出来)改编而来。先唐“停路比子”与唐宋“停子比路”好像是一对相映生辉的同胞姐妹;计枰点规则之“等空比子”与“等子比空”也正像是一对相映生辉的同胞姐妹。

  9、等子比空

  等子比空,目多为赢是科学的计目法原理,这是日韩两国围棋界尚未懂得的简单道理。计枰点规则要向日本向韩国向全世界传播围棋的真理。

  10.子空合计

  中国现行围棋规则就是将子与空合并计算的,可以设立归本数,计算时只数一方。计枰点规则可以将子空合计直接数子,也可从计目法的结果得出数子法的结果。

  11、填满计点

  填满计点法系由中国台湾应昌期先生所创,在本质上也是子空合计的算法。填满后,棋局的胜负结果可以一目了然。顺便要说一句,应氏棋局也是匠心独具的发明——使用应氏量斗棋盒可以快捷方便地得知盒内棋子的数量,这是有助于使算法更为简便的设计。

请阅与本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几篇重要文章:

计枰点围棋规则

围棋统一宣言

日本人学围棋,一千年没学懂

科学计目法——向日本向韩国向全世界传播围棋的真理

胜利宣言——国际通用的全兼容围棋规则已经诞生了!

这些文章,可在燕来围棋文集中找到(燕来围棋文集可在谷歌或百度搜索到)。

-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2
    • 🙂【原创】弈诀其二 O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