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纸上的土地 -- 云中鹤

共:💬26 🌺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纸上的土地

如果我生在美国,根据美国宪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条款,我现在应该是大农场主;

如果我生活在清朝或民国,根据法律和文书,我拥有一大片土地,应该算个小地主,当然不是鱼肉乡里的地主。

如果......

没有那么多如果,现在的我没有土地,所有的和土地有关的就是我的房子,面积也不过90平方。

我很富有,我手头有几十亩近百亩的地契,从清咸丰到光绪一直到民国,最后的日期应该是50年代。这是爷爷留给我和长兄的遗产,另一个遗产就是7分的宅基地及父亲在农村盖的一院宅子。

地契分为白契和红契,其中红契为盖有官印、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又称官契,是目前地契收藏的主力品种。作为古代土地制度的重要凭证,地契经过建国后“土改”和“烧四旧”,已经所剩无几,只有少数收藏于民间。当年爷爷如何保存了这些作为四旧的地契,我不得而知。去年回老家的时候,我缠着奶奶给我看爷爷留给长孙(我的兄长)的遗嘱的时候,才发现那些古老的地契,有些纸张已经成了纤维,不能展开,因为很多年的珍藏,已经形成了一个纸团,我想如果想看那最早的地契的话,最好的办法是找最好的装裱师傅了。

   

对于地契的价值,目前专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鉴宝专家表示,地契本身没有经济价值,只是研究经济史、地方史,特别是地名的重要材料,而且市面上比较常见,收藏价值并不高。而多年收藏和研究地契的中国国际收藏家协会秘书长薛岩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地契由于数量稀少和不可复制的特性而愈显珍贵。同时,古时的地契尺寸大、面幅大、纸质特殊、带有官印,在形式上非常漂亮,地契反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每张地契都有一个故事,是珍贵的史料。

据估算,清早期盖有官印的地契至少估价上万元,未加盖官印的市场价也在千元左右。而一张解放后的“执照”,收购价也在一两千元左右。海南也曾经发现过一份三张合页的跨年号地契,市场价也在万元以上。

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太爷及老太爷的故事,关于他们如何的能干,如何的辛苦。经过多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加上勤俭持家的家风,家族也有了一份基业,一大片土地。土地对农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民以食为天,没有土地的农民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太爷他们成了小的土地所有者,按后来的成分来说就是地主。以前对地主的印象是戴着瓜皮小帽,游手好闲,欺压百姓,现在才觉得那只是宣传,农村很多地主也很普通农民一样下地干活,照样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与人为善,虽然可能会在农忙时候雇佣短工,但给的报酬肯定很高。记得在农村的时候,那时候我家是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麦子比陇上早熟,陇西的麦客在这个时候就沿着西兰公路也就是丝绸之路下来,帮着收割麦子,挣点辛苦钱,等收割完了回去自己的麦子也刚刚成熟。那时候我家请了几个麦客,母亲每天给他们做手擀面,炒鸡蛋(我平时是吃不到的),恨不得把家里的好东西都招待用,并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啊。

这些地契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大部分是本村或者临村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转让土地。这些地契严格按照通用格式书就,有保人,有证人,有签字画押,居然还有公章,政府部门的公章。有一张地契上是民国时候的地契,上面有类似土地局还是税务公所的章,我当时最关心的是印花税票,因为我平时集邮,当时正热衷收藏印花税票,正研究印花税的沿革呢。忽然发现,这个地契后面还有解放后的印花税票及公章,我很迷惑,难道刚解放时还允许土地交易吗?

最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拍照,也没有带回去。奶奶说,等她走了就把这些东西交给我,做为传家宝呢还是作为一个纪念。纸上的土地,可以让我回忆起上一辈的光荣与荣耀,更多的是对父辈和祖先的敬畏。爷爷及父亲过世了,他们留给我的更多是精神财富,他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经历和克服苦难的机会,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为黄土地上走出来的父辈们而自豪,感谢他们。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