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闲聊曹操杀降 -- MRandson
首先就是“八万”这个数字,有疑问。一时找不到前人研究的资料,只凭印象说两句。
三国志魏书一 中说曹瞒与袁绍官渡对掐时曹军兵不满万,而袁绍是十多万。而魏书六的董二袁刘传中提到袁军数量时却说“精卒十万,骑万匹”,也就是十一万。世说新语更说“绍步卒五万,骑八千。”
现在主流的看法是,袁军大约十万出头;曹军总兵力应有数万(4-5万),用于与袁绍作战方向的是主力,大约3万吧,但顶在最前线的可能不到一万。三国志记载的这个兵不满万大概是这么回事。总之曹袁官渡之战的兵力对比并非1:10那样悬殊,大概是1:3吧。无论如何,袁绍兵力十万出头是个多数人都接受的推测。
基于这一共识,战后袁军八万降曹,这个数字就有较大疑问。曹操前期在白马、延津南曾击溃甚至半歼灭河北军的颜良文丑两部,八月时又与袁绍军发生多次较大规模激战,至此应已杀伤袁绍军近万。后徐晃史焕又大破袁绍军数千运谷车(怎么也得万人押运吧),及淳于琼万余军马。因此,乌巢之前,逐次杀伤消耗掉的袁军数量已应近两万。而当袁绍得知曹瞒猛攻淳于琼时,他急遣张合高览帅众往攻曹洪据守的曹军大本营,以期摧垮曹军士气。因此我推测张高所部至少也有一万部众。而这一万军马最后跟随张高投降了曹瞒。按正常逻辑推测,曹瞒坑降应该不会坑这一万跟随主将归降的袁军。11-2-1=8。这时刚好剩下八万,而当曹军最后发动猛攻时,不可能这八万人只有极少数被杀死或逃散。所以坑降八万不太可信。
史籍中真正提到曹瞒坑降八万的,只有 张潘汉纪云:杀绍卒凡八万人 这一处。如果单以此为据而不顾其他说法,似嫌片面。对此战数字方面提供记载的还有“献帝起居注”,那个说法是“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七万余级”。既然是斩首,显然是在追击过程中的杀戮,这种杀戮毕竟还属于战争中的正常杀伤性质,与归降后遭坑杀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曹瞒坑降八万不可信。现在的一般看法是坑了一万至四万。
------------------
再来说说曹瞒坑降是否不得已的问题。
坑降确有不得已之故。但也分人。关羽生俘于禁庞德三万之众,自己也面临巨大军粮压力(否则他就不会擅开孙权粮仓了。此举为孙权出兵袭荆提供了某种道义上的借口),但他可是一个也没杀。
事实上我以为坑降和放回这两个选项,各有利弊,关键看决策者是哪种人。如刘备诸葛关羽,多半是宁可承担不杀的恶果,也不会下令坑降。而曹操呢?嘿嘿~
在坑杀袁绍军之前,有曹瞒愤而屠徐州之肆虐,后有夏侯渊屠戮陇右 和 曹仁平灭侯音反叛之后的屠城等。曹系首脑人物,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五次大规模屠戮行径。
可见,曹瞒本人及其股肱亲信人物,都是轻于杀戮的残暴之徒。当然分跟谁比。您要非拿五胡时代和残唐五代那时的杀人恶魔来比,那曹瞒之伦可以算是天使了。但如果只以残汉之际有作为的政治人物为参照系的话,曹瞒绝对可算杀人恶魔。刘备、袁绍、刘表、孙策、孙权 哪个都比他仁厚。
可见,曹瞒在那个特定条件下的坑降行为,固然有其不得已的因素,但亦不可否认其本人轻于杀戮的残暴本性。以这样的残暴本性,居然还能做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来,我真不知该骂一声“曹瞒伪善”还是该笑一句“曹瞒妙人”了!
---------------------------------------
说到曹瞒坑降的不得已,就再多说两句。纵观中国历史上能力超群的政治领袖,其最终能否混元宇内,统一之后的江山是否稳固,我以为主要决定于其统一战争过程中所支付的政治成本之高低。而这个政治成本的高低,又取决于以下几点:
1 该时代的社会思维;
2 该政治领袖出手的时机及其对手的实力。
刘邦时代的社会,思维定势依然是恢复六国,这种思维定势造成刘邦混元宇内需要付出巨大政治代价。事实上刘邦的对手项羽的最终覆灭,其初始原因正是这种思维定势。
刘秀、李世民等之所以能较为轻松地得国且立国之初不似刘邦那般疲于奔命狼狈不堪,主要就是因为那个“六国”思维已不复存在了,同时他们在称王争霸之前,天下已经乱了很久了,主要对手早已登台亮相且彼此的军事资本和政治资本都已消耗得差不多了。
曹瞒吃亏在,出场太早了,而且竞争对手实力太过雄厚,比如袁绍。要干倒这种级数的对手,只能靠军事冒险(如官渡之战) 加 不择手段(如坑降)。如此一来,自己的政治资本就遭到了巨大的消耗,人望一落千丈,在客观上成全了弱小对手刘备的逐步坐大,直刘孙与自己三分天下 分庭抗礼,曹瞒就彻底丧失掉混元宇内的希望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