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方山区经历 -- 十八亩段

共:💬105 🌺47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得不纠正水风你说的了。

我希望你不要认为这是“揭短”。我没走过山路?呵呵,山里长大的!

你对麦子产量的概念,是我闻所未闻的。

麦子(稻谷一样),收割后分在田间脱粒和到打谷场脱粒,你们山东为了要麦杆作燃料,所以肯定是打谷场脱粒了。脱粒后的麦子,一般会称一下,这个重量叫毛重,合算成毛产(量),每亩多少多少。麦子(稻谷)要晒干,晒干后,也要称一下,这才是真正的粮食产量,干产才能算成“口粮”分给社员或卖给国家,这时毛产量的20~25%“蒸发”掉了,呵呵,这可是实实在在地从人间蒸发了啊。然后,这干的麦子、干的稻谷要被磨面、碾米,又是25~30%成了麸皮、稻糠。900斤毛产,得到不会超过470斤左右面粉(米)+200斤左右麸子(稻糠)。这都是起码的农业常识!你看你说的是什么?不知就是不知,怎么能张口就来?千万别跟坏样学。

福建我至少呆过个把月的,武夷山(浦城、崇安),即使是旱地,也要牛能上去才能耕种,才能种玉米、红薯。你说了一句“玉米、地瓜折算起来”多少多少斤,怎么个折算法呢?能种玉米、红薯,却不能种水稻,是与水源有关,跟土层厚薄没关系(红薯可是埋在地下的),小麦应该也种得,为什么不种小麦?红薯的产量,按你说的,那么还不如种大豆,起码比一亩才几百斤红薯划得来啊。

收获玉米、红薯,肯定不必“只能背”的,一块块地(梯田)虽小,完全可以有山路从高处往下走,掰下玉米放进身上系着的麻袋里,山区用的麻袋是细长的,可以系在身上,一边一个,不是城里人常见到的那种长方形态。麻袋装了20、30、40斤后,一般就会接近下面的“路”了,把玉米放到路上的箩筐或也是麻袋里,人再上去,掰玉米……。山区里能开发出来的稻田、玉米地、红薯地,就有路能挑也能背的。

记得收获的时候,就把一块田里的出产装进背篓(竹子编的,还有盖子)。然后把玉米秸或者甘薯藤给捆好绑在上面。然后走回家放下,再到下一块地。收东西的时候,老少大小的一起出发。每人负责几块地。

你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把玉米秸、番薯藤捆好绑在上面?你有玉米棒子、玉米秸两者体积的比例概念吗?有番薯、番薯藤比例的概念吗?福建一带,收不收玉米秸?这种笑话也出来了?起码番薯藤早于“挖”番薯就收割了(喂猪)。

其实山区选择“背”“挑”,农田、农地的“山路”不好走,肯定不是主要原因,种的是田、地,不是种山。牛能上去,禾桶能挑上、挑下,不能挑秧、挑肥料、挑稻谷是“怨”不到山路上去的。四川以及其他一些的平原地区,很多地方也用“背”,就说明“山路”使得人们在农业生产上选择了“背”是说不通的。

山里面什么是路,你看见灌木被分开了一点,好像有人走过,或者是一天以前,或者是几天以前的,都是路。等到把灌木给走没了,可以看得到地面的,那就是山里的大路了。深山老林里面,还有狼路、野猪路,都是灌木稍微分开一点而已。外人在这种地方走,必须时刻小心,一不留神就走丢了。要赶紧退回来。山里人走得多了,转转还会再转回去。我有一次跟著人去山里采蘑菇,走到一个山谷,满山谷都是野百合花,灿烂如海,真是美极了。结果三转两转的,就跟丢了人。只好停下来大声喊,后来他们听到了才赶紧来找我。带路的山里人还笑着说,你没看见这么明显的路么?只一条路,绝对不会走丢了。我的天哪,我可是什么都看不出来的。

狼、野猪的“路”有什么特点?(怎么走向的吧)。 看来你到过的山上只有灌木丛啦,没有到过基本没有灌木丛的山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