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方山区经历 -- 十八亩段

共:💬105 🌺47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驮个大家伙“禾桶”能走,挑秧、挑肥料、挑麦子稻谷也能走。

还记得收获的时候,就把一块田里的出产装进背篓(竹子编的,还有盖子)。然后把玉米秸或者甘薯藤给捆好绑在上面。然后走回家放下,再到下一块地。

至于收不收玉米秸和番薯藤的问题。这是电视上演的,不是我编出来的。

你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把玉米秸、番薯藤捆好绑在上面?你有玉米棒子、玉米秸两者体积的比例概念吗?有番薯、番薯藤比例的概念吗?福建一带,收不收玉米秸?这种笑话也出来了?起码番薯藤早于“挖”番薯就收割了(喂猪)。

绝对正确!不过我们那把这些“老”红薯藤用来积肥。见楼下《嘎嘎》

你的问题:喂猪、遗弃在地里(沤肥) VS 甘薯藤给捆好绑在上面(你考察过的呀)。

到挖番薯(福建一带这么称红薯)时,薯藤根本就不去管它了(老藤了,大多数地方是这样的)。玉米秸也是留地里的(南方大多数地方)。

小麦品种是鲁青多少号,因为一般的麦子收割的时候已经全黄了,这种麦子的叶梢还有少许青的地方。这种良种的大田试验的时候,亩产大约在600斤左右,并不是特别出众的。我们那里种地特别讲究,春肥秋肥,锄草要锄至少三遍,四遍水要浇足了。收割的时候,要趁著叶稍还带青的时候赶紧收割。普通人家的亩产都可以接近900斤。据说还有千斤田。

没有谁具体去称一称,都是大概的估计而已。但是,脱下来的带壳的麦子,亩产绝对过千斤。虽然晾干之后,再去了麦麸,也就是900斤上下。我们那里的亩产量从来不算毛重的。也许以前生产队的时候搞过。家家户户都是晾干了之后,再去麸,再过秤的。

脱粒后的麦子,一般会称一下,这个重量叫毛重,合算成毛产(量),每亩多少多少。麦子(稻谷)要晒干,晒干后,也要称一下,这才是真正的粮食产量,干产才能算成口粮”分给社员或卖给国家,这时毛产量的20~25%“蒸发”掉了,呵呵,这可是实实在在地从人间蒸发了啊。然后,这干的麦子、干的稻谷要被磨面、碾米,又是25~30%成了麸皮、稻糠。

小麦的出面率:标准粉是80%,精白粉是75%。七几年内蒙海勃湾还供应过90粉。见楼下《njyd》

你说的“去麸”900斤上下,那是面粉900斤啦。我们取范围之内的数据来看看吧:900斤/0。75=1200斤(干重麦子),1200斤/0。75=1600斤(湿重麦子)。

也是你说的,这种良种的大田试验的时候,亩产大约在600斤左右,600斤 VS 1600斤,差距也忒大了一点,呵呵。

俺种过麦子,大麦、小麦、乔麦都种过,产量都很低就是了。要土层厚一尺半以上,俺没有测量过那些地,只知道水源妨碍种水稻就改种麦子了云云,谢谢你告诉我这知识。不过这没有妨碍我信北方有高产的麦子。你的问题是,脱粒、晒干后要失去一部分重量,磨粉后又要失去一部分重量,和你的亩产概念,模糊不清。南方春天雨水很丰富,种麦子可以,产量低估计跟品种关系更大。

BTW,从来没有说过选择背是力气小、懒什么的。说用“背”的方式,因农田、农地的路不好走,显然缺乏根据,因为牛能走,驮个大家伙“禾桶”能走,挑秧、挑肥料、挑麦子稻谷也能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