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也来说个中师毕业生60年代70年代的农村生活 -- 十八亩段

共:💬153 🌺85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说的十八元是学徒工资。

  名义上还不叫工资,叫生活费。

  当时工人分八级,一级工三十到三十五元,二级工四十多点,全国各地区按工资区类别和工作类别有所不同。我七一年回城当上工人,因为不是技术工种头半年试用期拿一级工约三十四五元,试用期满后就拿43元多点,再加上每天四毛五的野外补助每月能拿到近六十元。到后来还是干上技术工种。

  我一起插队的同学就没这么运气,算技术工种要三年学徒,第一年生活费十八,第三年二十四,三年后才拿到二级工和我一样,因多数不在野外比我拿的少的多。

  我工作的内蒙属4.5类地区,全国最高的是6类,大概是新疆、西藏那些地方,南京是3类,属较低的,大学里的二级工40元零几毛,我回南京后因工作类别不同(属原单位的建筑安装标准)比他们要多一元多。

  八级工能拿到一百多一点,但高级别的工人都是五十年代参加工作的,六零年左右参加工作的工人到文革时一般是三、四级,六四、五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大多是进级工,少数“表现不好的”是一级工,一直到七七年底才开始上调。

  正式工中一级工是最低的,如果是临时工要低些,约二十几元,当时南京找个保姆八到十元/月,包吃包住。

  干部的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低端与工人差不多,最高的当时听说是440元,据说全国只有刘少奇一人,毛自定低一级。我在南京工作的大学(本科)工资最高的是一位文革前的教授,据说是三百三十,校长、党委书记(局级)也就两百多元。

  我父亲那时是讲师,114元,母亲是干部中最低的(无大学文凭),38元一直拿到79年。

  大学毕业生第一年工资是43、4元,一年转正后再加一些。

  以上是在南京三类地区。

  住房租金也就一到两元多一个月,我家住的使用面积五十多平方只有两元多,校长们的“高档住房”也只有三元多点。家俱主要是自己买,当然都是简陋的,一用多年,支出并不多,如果用公家的比如我家有一张二抽屜桌月租金两毛。对住房来说主要的不是价格而是数量紧缺。

  水电:那时电用的极少,也就是点灯,少数人家有台收音机,我家电用的是算比较多的一个月也就十几度,一毛几一度。水是一毛一分一立方,我家每月用水低于十个立方。在我知道这些的时候家里六口人。

  租金和水电费是的从工资里扣。

  子女入托中午一顿伙食费一毛几,加上托儿费也就五到六元一个月,是自己交不在工资里扣。

  中小学校的学杂费三到六元一个学期(俺交到初中,高中不清楚),如果家庭困难可以申请免费,每个班上总有三到五个负费的。

  十八亩段说的基本符合当时情况,当时的主要支出是伙食费,如果爱人和子女在农村,蔬菜是自己种的,房子也是自己的,肉很少吃,其本上只要交口粮钱。这样生活水平比城里的双职工差点,比单职工都住在城里的要好的多,比都在土里刨食的也要好的多。

  当时农村的一般情况是吃问题不大,但现金收入很少,日常生活所需的现金支出靠养点鸡下蛋换钱,据说养猪养鸡从成本核算上基本不挣钱,但可以把一些本来不值钱的东西变成钱,如烂菜帮子、红薯藤、野菜等,所以当时农村把养猪叫小银行,养鸡叫储蓄罐。

  当时农村盖房化钱不多,因为墙是土的,房顶是土或草的,只需要花些木料钱,如果的自己种的树连木料也不花什么钱,最主要的是劳力支出。象我插队的地方一间土房子约十几平方只算一百二十元(木料、工钱)。苏北大部分农民的房子没窗户,墙上开个一尺见方的洞通风透光,冬天用塑料布挡风,好些的窗户是用纸糊,房顶是草的。十八亩段说的豪宅在当时应该是土墙瓦顶,墙角用砖包边,再加上玻璃窗,这在当时农村是鹤立鸡群了。一般只有集体公房才有这样的规格。

  更正:工资区类别范围记错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