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工分制”的惨痛回忆 -- 嘎嘎

共:💬118 🌺123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讲的该是60代(文革前吧),有证。

“大锅饭”解体之后划分了“生产大队”,下辖六至九个“生产小队”,每小队约一百户人家,各家自行生火做饭,但统一生产劳动。每天天刚蒙蒙亮,烂炮弹皮敲出的响声清脆地回响在山间,召集着各家的“劳动力”们按头一天散工之前安排好的行动路线匆匆而出。那时我们这些未及上学的小孩子基本上还在睡梦之中。中午劳动力们可有较短时间散工回家吃“午饭”,其实基本上都没有“午饭”吃,而是回家趁机割点草,或者给自家菜园子浇几瓢水又得匆匆上工去了。而每到夜色朦胧之时,那块烂炮弹皮才会被再次敲响。没有老人照顾的小孩,象我和弟弟早就惶惶地在暮色中等待晚归的母亲,一脸的清泪和着稀鼻涕。

可惜的是,这样的高“强度”劳作方式却依然是“食不裹腹”。尤其是对我家来说,父亲是“吃国家粮”的,我妈一个人挣的“工分”还要养活我和弟弟。

不是要挑刺。家里有一吃皇粮的就比邻家好,很普遍的,你否认的好快,你是那个时代过来人?你那“十几块钱/月”的说法,不是弄错了,就是“国家教师”弄错了。四川虽然生活费低,(那时例子:两个水铺鸡蛋加点酒酿,才一角钱,重庆、成都都如此),十几块还是不能当工资开出来的。学徒工拿的是“津贴”,民办教师拿的也是“津贴”,虽是换个叫法而已,十几块工资站得住脚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