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双石原作】《开国第一战》序言 生命中的一本书 -- MacArthur

共:💬203 🌺115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二章】小人得志 李承晚枪炮北向 (2)

[SIZE=2]小人得志 李承晚枪炮北向

大军逞威 金日成锋镝南指[/SIZE]

(续上)

而在具体论说如何“发展和加强远东地区的安全”时,文件提到了要“改善”其在“日本、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的地位,还历数了一系列要得到美国保护的国家和地区。

没有提到南朝鲜和中国台湾。

美国军事评论家和政论家约瑟夫·格登将其归结为“一时琉忽”。

然而不知为什么,两星期后,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在华盛顿美国国家新闻中心发表演讲时,也历数了美国的防御半径所包括的范围 -- “从阿留申群岛至日本,然后延续到琉球群岛”,还“延至菲律宾群岛”。

也把南朝鲜和中国台湾“遗漏”了。

再早一些,10个月前,美国远东战区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五星上将也曾对来访的英国记者沃德·普赖斯信手勾勒出一条极为相似的弧形防线,并列举了菲律宾、琉球群岛、日本和阿留申群岛。和国务卿一样,他也“遗漏”了中国台湾和南朝鲜。而与艾奇逊唯一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一个是由北数到南,一个则由南数向北。

三者都“遗漏”了?这是“一时琉忽”?

“遗漏”台湾尚可理解,不想再往蒋公这个大漏斗里填美元了嘛!

可“遗漏”南朝鲜呢?是不想要这地方了,还是太过自信了?

这个“遗漏”很要命!

实际上,到了1950年6月,朝鲜人民军已有了8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团,两个不满员的简装师团和两个独立团,5个警备旅和一个坦克旅。装备有火炮600门,坦克150辆,作战飞机196架。共13.5万人。

南朝鲜军队则有8个步兵师10万人(只有6个满员),警察部队4万人,火炮91门,装甲车27辆,作战飞机32架。1950年春,李承晚接受了美国价值1.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不过,大都是轻型武器,无法与北朝鲜相比。

相较于一年前,双方实力对比已经完全逆转。

然而美国人仍然大不咧咧很是自信。

美国人的误读又直接传递给了斯大林。

艾奇逊的演讲给了斯大林一个错觉 -- 美国准备放弃朝鲜。

斯大林的胆子于是壮了许多。既然美国自己放弃了《雅尔塔协定》划定的势力范围,把中国台湾和朝鲜划在自己的防御圈之外,这就等于把它们交给了苏联。这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他由此推理:既然美国没有出兵干涉中国革命,那么当然有理由认为他们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朝鲜而直接卷入战争。朝鲜半岛战端一起,也不过就是一场内战,朝鲜人民军完全有能力一举荡平南朝鲜军队。

这又是一个灾难性的误读!

他肯定没有站在美国利益的立场上去认真设想一下,假如美国甩下南朝鲜不管,欧洲与苏联抗衡的军事集团还能组织起来吗?还有那个以后的跟“华约”针锋相对的“北约”吗?

美苏两强对朝鲜半岛乃至远东局势双双出现误读。

这种双双误读,对于打破朝鲜半岛局势的相对平衡而进入剧烈冲突状态,显然具有勿庸置疑的影响力。

这大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当口,只有一个人对朝鲜半岛局势看得最为清楚明白。

那就是毛泽东!

对于朝鲜半岛一旦出现战事的前景,毛泽东是有所预测的。

他认为,如果朝鲜半岛战端一开,美国完全有可能驱使日本军队参战或自己出兵直接干预。而一旦有两三万日本军队介入战争,整个战争的过程就可能延长。

对于斯大林的判断,毛泽东是有保留的 -- 他曾对朝鲜同志言,帝国主义的事,我们做不了主,我们不是他们的参谋长,不能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过我们必须有所准备。我们打算在鸭绿江边摆上3个军,帝国主义如果不干涉,没有妨碍;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也不管;如果过了三八线,我们一定打过去。

这就叫“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问题是,对朝鲜半岛战争危机和形势发展,毛泽东他作不了主。

用句套话,这叫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他能作的是自己的主 -- 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准备有人把战争强加到自己头上。

然而中国人并不想和美国打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美两国曾经是盟友,也是战友。

虽然没有象国民党军队那样从美国政府手中得到过很多援助,但中国共产党人对美国盟友的态度也是非常诚挚的。当年包瑞德上校率领的美军观察组到延安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还专门发表过欢迎的社论。当时毛泽东还亲笔在“美军观察组”的后面添加了“战友们”的称呼。尚未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衷心希望与美国政府和人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许多中国人所熟悉的美国人如史迪威、包瑞德、谢伟思等也抱有同样良好的愿望。

在敌后的中国解放区军民还多次营救过美国空军人员。

但杜鲁门的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断送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前程。

这当然不全是由杜鲁门个人的好恶或偏见所致,而是由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所决定的。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当时很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着眼于美国对华政策中积极的一面,努力发展对日作战中的合作关系的同时,也预见到了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将在战后的世界上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必然会和美国发生接触。

而且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小,成为敌人的可能性大。

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大校的话来说,这就叫做“个人不能左右历史,历史却要左右个人。”①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日本一投降,杜鲁门就公然声称美国要“领导世界”。

当领导嘛,当然就得选那些听话的人来领导,选择那些能满足自己利益的人来领导。而在山姆大叔看来,在中国,当然的选择是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不管前者当时是多么腐败多么不得人心。

杜鲁门政府正是这样做的。

美国政府一面支持国民党政府垄断对日受降权,一面还派出6万多海军陆战队在中国沿海登陆,帮助把远在中国西南的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华东、华北和东北打内战。虽然他们同时也在促成国共之间的和谈,但那划定的模式是削弱共产党而加强国民党。1949年夏天美国政府公布的白皮书也承认,美国政府当时甚至还考虑过直接以武力进攻共产党军队,只是因为这一行动规模宏大,美国公众将无法接受,加上其他诸如国际环境方面的原因,才改取在军事和经济上援助国民党的方针。

不过当时双方在冀东、胶东等地仍然发生过小规模的冲突。

比如1946年7月26日在平津公路上的“安平事件”,美陆战第一师就和八路军冀东军区部队交过手,美军当时没也没占上风,被击毙3人,伤12人。

电影《停战以后》就曾经再现过这个真实事件。

后来全面内战爆发,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一直对美军可能的介入保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解放大军挥师南下进入美国在华利益比较集中的地区时更是如此 -- 中共中央在考虑南下作战时,就已经把“美国出兵占领中国沿海若干城市和我们作战这样一种可能性”计算在作战计划之内了。解放大军横渡长江后,刘邓的第二野战军一直在长江下游停留到9月,其主要目的就是准备抵御美国军队可能的干涉。

美国人当时还算明智,没敢动手,还挺自觉地从青岛撤了军。

新中国建国前夕,中美关系曾经有过一个发展关系的契机。

南京解放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一直在没有返回美国,而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共方面保持接触,探讨发展关系的可能 -- 这当然也不是为司氏本人的个人意愿所驱使,而是奉杜鲁门政府之命的官方行为。

然而这个契机还是被杜鲁门政府给错过了。

杜鲁门政府为根深蒂固的强权政策和观念所驱使,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要干涉中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条件,而且要求新中国政府继续承担国民党政府的“国际义务” -- 说白了就是继续维护美国的在华特权和利益。

这当然没戏 -- 双方距离实在太远。

这也是明摆着的,新中国与旧中国泾渭分明之处,就在于此。

这一切一切,都注定了历史会顺理成章地演进这样一个过程:奉行强权政治热衷于干涉别国内政的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与代表着中国革命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新中国,必然会发生对抗与冲突,而且极有可能向远东的国际政治舞台逐渐扩展,直至面对面地过招较量,甚至演出一场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血肉大碰撞。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还是徐焰大校那句话:

“个人不能左右历史,历史却要左右个人。”

历史还要左右地点——较量的舞台。

顺理成章,这个舞台被历史左右到了朝鲜半岛。

不过毛泽东再神,这当口也不会想到这个碰撞会来得这么快。

而事实上,在历史时刻表上,战争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1950年5月,李承晚集团在“大韩民国国民议会”选举中遭受挫折,在总共230个议席中,仅取得49席。

1950年6月18日,美国国务卿顾问约翰·杜勒斯视察了三八线。

视察你就视察呗,可这位生性耐不住寂寞的人生性就怕人家拿他当哑巴。第二天他就在南朝鲜国会发表了一通“美国将在物质上和道义上援助韩国”的演讲,大喊大叫地说:“对于和共产主义斗争的韩国,美国将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的援助。”

回到东京还闲不住,又对麦克阿瑟表明他的见解:

“对于远东的形势,我是乐观的。”

后来,有几位白宫的高参认为,这位杜勒斯在战争前夕的南朝鲜之行和到三八线上用望远镜窥视北方,肯定会使北方感到极为不安。

杜勒斯因此颇有几分冤枉地被共产党世界骂作策划朝鲜战争的战贩,也因此被西方世界各国鄙为固执、僵硬和不明事理的“不祥之鸟”。

其实哪是什么“鸟”啊?是鼠!

钻进风箱的老鼠!

笔者少时正逢文革天下大乱,常趁父母不留意时溜上街头看各派组织打派仗。久而久之,也多少看出一点门道:先是唇枪舌剑的一番对骂,夹带着撸胳膊晃拳头地叫阵挑战,然后才是红着眼出手开打,结局当然少不得是头破血流一地鸡毛。不过,那拳路迅猛的一方,常常不如对方叫阵响亮;而吆喝得最硬气的,则往往是一真干起来便屁滚尿流抱头鼠窜的主儿。

1950年6月的朝鲜半岛的形势,很有些这个意思。

连美国的《纽约时报》也说:

“奇怪的是,好战的谈论几乎总是出自南朝鲜的领导人。”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朝鲜北方此时仍然高扬着“和平”的旗帜。

1950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向“大韩民国国民议会”发出呼吁,建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与大韩民国国民议会联合起来,建立单一的朝鲜立法机关,以便统一祖国。”

这个当口,这种态势,这个建议的结果不难想象。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清晨,三八线地区大雨如注。

炮声骤起。

日积月累的冲突终于酿成大战。

双方经过激烈而短暂地交火后,朝鲜人民军7个师团转入进攻,大举越过了三八线,向当面的南朝鲜军队扑去。

由八路军老战士金雄中将指挥第一军团(辖第一、第六、第三、第四师团)从汉城方向作向心攻击。

八路军老战士方虎山少将指挥朝鲜人民军第六师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六六师),开战仅4小时30分即占领开城,大部歼灭守敌韩军第十二团。

由抗联老战士崔光少将指挥的朝鲜人民军第一师团在40辆T-34坦克的支援下,击破韩军第一师的抵抗,迅速突破高浪浦里,顺势夺取临津江桥。

由李英镝少将指挥的朝鲜人民军第三师团和李权武少将指挥的第四师团并肩向议政府和汉城方向推进,韩军第七师迅速南逃。

抗联老战士金光侠少将指挥第二军团(辖第二、第七师团)从春川方向突破,断敌退路。

由抗联老战士崔贤少将指挥的朝鲜人民军第二师团和由八路军老战士崔仁少将指挥第七师团从春川方向突破,韩军第六师主力拼死抵抗不敌,遂弃阵南撤。

抗联老战士吴白龙少将指挥的朝鲜人民军第五师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六四师)击破韩军第八师的抵抗,一路斩关夺隘,势不可挡!

朝鲜内战,爆发了。

而此时西方舆论仍有乐观之声。

-- 《曼切斯特卫报》:“美国官员证实南朝鲜军队已经占领了位于北朝鲜境内5英里处靠近西海岸的海州。”

-- 《每日先驱报》:“美国军事观察员说,南朝鲜军队在西海岸附近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救援反攻,进入北朝鲜领土5英里,夺取了海州城。”

-- 《新闻记事报》:“南朝鲜政府声称在边界的某个地点进行了反攻并占领了位于北朝鲜境内5英里处的工业城市海州。”

--《每日快报》(汉城,6月26日上午):“由美国训练的南朝鲜军队于昨夜反攻,夺取了北朝鲜内5英里的一座城市。”

-- 《纽约先驱论坛报》(合众社汉城6月26日):“精选的南朝鲜部队越过作为边界的三八线,占领了正好位于该线以北的工业城市海州。韩国军队缴获了大批装备,包括10辆卡车和大约100挺机枪。”

-- 《纽约时报》(汉城,6月26日电):“据南朝鲜国家新闻局称,南朝鲜军队今晨向北推进,占领了位于边界以北一英里处的黄海道首府海州,缴获10门高射炮和10辆卡车。”

-- 《芝加哥论坛报》(美联社汉城6月26日电):“在三八线以北5英里处的一座城市被南朝鲜军队占领。”

也别说无冕王们书呆子气,就是军事行家,也一样看走眼。

战争爆发当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上将还在起草一份备忘录,对南朝鲜军队表示乐观:

“我认为南朝鲜在当前的进攻面前不会一触即溃,除非俄国人积极地投入战斗。”

这上将军,都到这当口了,还在说梦话。

**********特许版权,请勿转载**********

关键词(Tags): #朝鲜战争#双石#开国第一战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