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五章 街亭的角色错位 -- 沉睡的天空

共:💬59 🌺1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七章 后出师表

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七章 后出师表

(演义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本回演义中说的是诸葛亮二出祁山的故事,但是实际上在历史中这次二出祁山很成问题,一来这次出征实际上是攻打陈仓,算不得出祁山。二来是这次出征没什么结果,围城打了几日,没粮了就回来了,不过回军途中斩杀了追击而来的王双,这只是一场小规模战役而已。不过演义中为了凑合六出祁山之数,硬将之改了一番,我们也就姑且看之吧,毕竟演义小说和正史不一样是正常。

但是关于这二出之事,倒也颇有可说之处,其一则在他出征前写下了这个《后出师表》,文中就有日后出名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可是三国史学上的一大真伪问题,因为这《后出师表》没有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出现,在《诸葛亮集》也没有记载,而是在《汉晋春秋》中出现,裴松之在注释中引用此段时称这是出自张俨默记。日后司马光资治通鉴将其收录于中,显然是认可此为诸葛亮所作,但是在清朝时代考据之风盛行,便有人提出此非诸葛亮所作,而之后新文化运动时期更是有人进一步对此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乃是诸葛亮侄子,也就是诸葛亮兄长诸葛谨之子诸葛恪借叔父之威名所伪作的说法,这具体原因在陶元珍先生等人的著作都有说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寻来一读,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不过在本人看来,虽然说辩伪者列出问题种种,但是除了赵云之死日期上有偏差这点外,其他大都是在文风与诸葛亮对后主的态度上找问题。但是这种已经建立在怀疑此表为伪的基础上寻找出来的文风态度等问题实在值得怀疑,以这样的方式辩伪只怕诸葛亮只有一文是真,其他文都是假冒的了。

随便说一句,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中国古籍兴起一种极强的辩伪之风,但是这一股风气并不是太好,往往建立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新学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偏见之上,甚至是全盘否认,这种建立在为证伪而辩的思潮在学术上价值尚不如清朝的考据学派,比之康有为的那种《孔子改制考》差不多,只是两者目的正好相反罢了,这种思潮在考古发现面前都一钱不值。

而且,这种文稿出处之辩比起历史的真相更加复杂,尤其这论证出来制伪者还处于同一时代,便是有如孙子兵法那样的考古发现也很难证明,而且随着孙子兵法的出土,这当初的争论是没了,又出现了新的争论。所以我看这真伪之辩还会继续下去一段时间。

不过,单纯从后出师表的内容看来,在下还是认为,这即便是伪作,也是成功把诸葛亮的思想体现出来,与《前出师表》一脉相承的“伪作”。

其一者:忆先帝:刘备将诸葛亮一手提拔,并与其鱼水之情,临终托孤,惟以大权。诸葛亮无论是从感念旧日之恩,还是今日出师之名,都必须提到刘备之事之情,所以前后出师表总是提到先帝及其遗意,这是出师之大义。

其二者:警后主:这也是在对后出师表辩伪中认为其辩的一点,认为里面的话不太恭谨,但是其实若看前出师表,其态度几乎无异,诸葛亮与一般的丞相毕竟不一样,他乃奉先帝之遗命,总揽大权,以他前后出师表的口气,算不得不恭谨,其实说臣子对皇帝的态度,远非我们在小说而且一般的理论中那么可怕,即便到了明代,敢说话的臣子也比比皆是。在奏章中说皇帝昏庸的也不乏其人,有些皇帝是会发脾气,有些则不一定,这完全看个人性格而定,这臣子把皇帝逼得怒火冲天又没办法的都有。三国时期曹魏中也有几位让皇帝害怕的大臣,如当年杀了马超全家的杨阜对魏明帝就颇不客气,杨阜之位如何可比诸葛亮,后主之权如何可比明帝,所以说诸葛亮这般话也算不得什么。尤其是在诸葛亮北伐之时,叮嘱这些也是未免后方出问题之故。

其三者:征曹魏:这在后出师表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也更强调了难度,这应该是受到了第一次北伐的打击所故,但是有一点很明确的,便是一定要继续北伐,北定中原,光复汉室,或许也是因为之前北伐失败反对再次北伐的人众多的关系,后出师表对此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虽然这可能是伪作,但是充分的体现了诸葛亮的思想,北定中原,光复汉室,这是诸葛亮之所以日后成为千古名相的重要原因。

不管后出师表是否是真,但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确实是诸葛亮一生之写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