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五章 街亭的角色错位 -- 沉睡的天空

共:💬59 🌺1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五章 街亭的角色错位

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五章 街亭的角色错位

(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诸葛亮几次北伐中,以第一次形势最好,当时出兵之时,曹魏防备不严,天水等三郡更是归附于蜀汉,曹魏朝野为之震动,曹叡亲临长安督战。曹叡去长安还搞出了一件事来,这古代当时消息不甚灵通,也不知从哪传来的消息说这曹叡死了,手下众臣立曹植为帝了,这个消息居然传到了洛阳,便是卞太后也信以为真。后来曹叡回到洛阳才平息谣言,曹叡没有惩办传播谣言者,但是心里对叔父曹植的戒心却是重了,日后曹植请用而不得实际上也和此事有点关系。长安离洛阳并不算得远,但是居然传出这种消息洛阳群臣还当真了,可见当时局势之混乱与群臣对于曹叡这个新皇帝并不是很信服。而这种状况之后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便再也没有发生过。如此大好之局势,便因为街亭一战之败而告破坏。之后虽然曹魏自然没象演义中那样把诸葛亮逼到了摆空城计的地步,(空城计倒也不能说是演义的杜撰,在西晋时期郭冲说诸葛亮五事中第三事就说到了此事,不过裴松之在注引此说时也同时明确的证明了此乃杜撰之说,演义只是把这个杜撰拿来自己用罢了。)但是街亭一失,诸葛亮进无所拒,不得不放弃到手的三郡退回汉中,这一战街亭乃是关键。

关于此战,三国志中有颇多记载,摘录几则主要参与此事之人的传记记载如下:

张郃,作为街亭一战中曹魏的主将,他的传记中:“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诸葛亮,作为北伐主帅,此战中:“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因此战失利。诸葛亮请罪,降到右将军。(不过还是以右将军的头衔行丞相之事,日后姜维也以后将军之衔领大将军之事,这演义中两师徒倒是都做过一样的事。)

马谡,作为街亭一战中蜀汉军的统军大将,在他的传记中:“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

王平,日后蜀汉大将,他也参与了街亭一战,可说是此战中蜀汉唯一的亮点,他的传记中:“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从上述之记载中可知街亭当时之战况,演义中对街亭之战的描写也大都出于以上记载。由此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呢?

其一:诸葛亮破格起用马谡,当时蜀汉之中不乏大将,为什么选用马谡呢?我们先说说马谡。

马谡其人虽任过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等职,但是在其传记中并没有记载他之前有统兵打仗的经历,但是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颇为器重,对这点,刘备在死前还专门叮嘱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对于先帝的话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里,任命为参军,时常和马谡讨论军机,又说诸葛亮南征时的攻心为上便是马谡提议的。诸葛亮对其极为欣赏,所以在此战之中将驻守街亭一要职交给马谡而不是别人,因为他对马谡放心,所以令他统领众将如王平等人率领大军在街亭驻守。

其二:马谡在街亭大败,尤其是在街亭的表现,深失诸葛亮所望。

马谡在街亭一战之中,表现很糟糕,从敌方曹魏张郃和本方蜀汉王平两人的传记中都指出了这一点,“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都说明了马谡在此战中都做了一些违背正常作战规律的事。而假如按照正常做法,比如拒道而守,应该是可以挡得曹魏,至少也不至于惨败的,这点从日后建兴九年时同样是张郃,面对王平时,王平坚守,张郃对之便无可奈何此事上便可知一二,尤其是此战惨败之后,身为统兵大将的马谡无法控制住兵士,使其离散,这对比起王平在此战中的表现或者是另一路同样是遭遇失败的赵云邓芝,就差得太多了。(三国志赵云传中称“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在云别传中记载:“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所以此战中马谡的表现可谓之糟糕,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又《向郎传》中甚至记载其逃亡之事,“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如此行迹,可谓差矣。

街亭之败,诸葛亮提拔马谡,用人失当,确实是一大问题,所以日后自请贬官,至于马谡,在此战中举策失当,在其后又不能控制所率其部,甚至畏罪逃亡,此等罪责,无一不是可斩之罪,赵云以弱战强,约束部众,没有大败,还受到贬官,街亭之战如此重要,而街亭又败的如此迅速和惨败,马谡其罪不诛才是怪事,何况也并非马谡一人,张休、李盛这些将军也同时被诛杀。以马谡传中的记载看,马谡虽然号称被诛杀,但是实际上最后还是死在狱中,这已经是诸葛亮看在往日情份,刻意开恩了。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马谡之罪,却有无数人为之说情,其中如蒋琬本就是诸葛亮亲近,为同为诸葛亮亲近之人的马谡求情也不奇怪,至于向朗那也是出于友情之故。但是为何还有如习凿齿等史学家对此非议呢。

在我来看,他们都搞混了一点,便是决策者与参谋的角色关系。

决策者与参谋,这两者我觉得无须太多解释,用演义中的说法,那些主公将军就是决策者,那些军师谋士幕僚就是参谋。就好象曹操刘备孙权这样的人物便是决策者,而在刘备死前的诸葛亮,郭嘉贾诩这样的人物便是参谋,当然,也往往有角色变换的时候,比如诸葛亮在刘备生前扮演的是参谋的角色,但是到了刘备死后就是决策者的角色。也有同时期有时为决策者有时为参谋的,比如程昱乃是曹操出名的谋士,但是同时他也往往任为太守,大将,那便是决策者了。再比如那些将领更为明显,当独立带兵时为决策者,而归属于大将时便是参谋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说决策者与参谋的角色是很容易搞混的,而且不停变换,比如有做参谋做的好的去做决策者,如天子近臣幕僚做的好的往往外放为地方官或者将领,这就是决策者的角色,而也有大将战功赫赫或者地方官政绩显赫征其回朝为天子幕僚的,而且即便在天子幕僚的时刻,他们面对天子是参谋,但是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又是决策者了。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一个事件之中,参谋可以有许多,决策者只有一个。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们更希望能做决策者,因为这意味着权力,参谋出谋划策再多,不能通过决策变为现实,那也是无用。我记得在看二战某人的回忆录中曾经说到过:美国历史上对那些大战的总司令名字如数家珍,但是对于那些参谋长便没人记得。当然现代的参谋长和我们所说的参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些参谋们更希望成为决策者,因为那意味着权力的滋味,因为有些京官宁愿不在天子脚下做事,也要去做那边疆大吏,原因便是如此。

但是,这决策者并不好做,由参谋转型做决策者也难,本来是为别人出谋划策,那一日便可出得那许多好计来,但是到了自己决策,便觉得这计也好,那计也不错,优柔寡断起来,这倒也是罢了,只怕就是选错了计策,那便麻烦了,尤其是战场决策,是影响万千人甚至自家性命的事。所以这参谋做将军,并不是常有成功者。便如那有名的赵括小将军,论其兵法头头是道,想必要做参谋,那肯定是一等一的。但是这做起大将,就是送了四十万赵兵的性命。至于马谡,也是不错的参谋,结果做了统兵大将,就是导致街亭大败。这两者都是参谋做大将失败的典型,其实这参谋和大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就好象诸葛亮之才如何?与刘备见面谈的甚好,有鱼水之关系,一等一的参谋。但是在历史上刘备一开始也主要让他做些政务为主,直到入蜀一战才让他带领荆州前来增援,不过那时也没打得什么大战,至多算是能磨练一番罢了。诸葛亮之才尚要磨练,如马谡赵括这样的参谋一上来让他就担负重任,实在是所托非人,但是这一点马谡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便连已经受到刘备提醒的诸葛亮也没有认识到这点。

刘备这一生看人甚准,在死前还看了一个马谡,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其实诸葛亮虽然看人用人上比之刘备是稍微弱了些,但也不至于到了看不准的地步,之所以如此,还是和刘备与诸葛亮两人之长期扮演的角色有关。

刘备年轻时自然也做过别人的部下参谋,但是很多的生涯还是做决策者的身份,但是诸葛亮不同,他投入刘备麾下,处理政务,颇得亲重,但是在重大军务上还只是处于参谋的地位。所以他们两者在选择人才的眼光有所不同,刘备往往能选择出魏延霍峻黄忠这样的将领,诸葛亮则对于那些参谋型人才有所好感,因为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当刘备叮嘱之后,诸葛亮依然对马谡颇为亲重,这倒也没什么,因为马谡也是个好参谋,但是当他成为一个决策者时就显出了危机。

决策者与参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前面我们说过了权力上的,但是还有一点更重要,便是责任上的。所谓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诚如斯言。参谋权力小,只有进言献策的权力,但是在最后失败的承担责任之上,负的责任也要小,尽管也有些参谋会遭到迁怒,但是更多的参谋往往只是不被重视,不再信用而已。决策者不同,他的决策失败就意味着全军失败覆灭甚至付出自己的性命,决策者享有着权力荣耀的同时,也要承担失败之后的责任。没人会因为一个决策者听从参谋的错误进言而批判参谋,而只会嘲笑决策者的愚蠢,因为最终选择了那条愚蠢道理的是决策者。

史书上往往会记载失败的决策者,但是很少记载失败的参谋,那些失败的参谋通常都被历史忽略过去,长期以往,大家就着迷于那些算无遗策的谋士,而忘记了真正承担风险的是那些采用计策的决策者们。

至于如演义作者那样的文人更是再进一步,把诸葛亮郭嘉那样的谋士极度神话了,就好象刘备离开诸葛亮便什么都做不了,其他演义中谋士的地位也比主公重要的多。我们之前说过,这是文人们希望能做一个君臣相得的理想,希望自己的才能能够被采用,所以文人对那些军师谋士才寄托了众多的感情。甚至到了极至就成了凡是做错的就是决策者的错,做对了就是谋士的功劳的模样,谋士成为了主体。

不过事实上参谋们永远成为不了主体,只有决策者才是主体。一面享受着决策者的权力,一面享受着参谋的责任,那只有演义小说中才能出现。马谡是那个参谋时,他就需要承担身为参谋的责任即可,但是当街亭时,他不单就享受着统领大军的权力,也需要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也正因为如此,当他开始时还把自己摆在一个参谋的角色上,试图用试验来证明他的奇策,而当他失败时,他发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承担微小责任的参谋而是那个需要为战败负全责的决策者。他惊慌失措,无力统领大军,更加蔓延了街亭的失败。

街亭上需要一个能承担责任的决策者,而诸葛亮却选择了一个无法承担责任的参谋,这就是街亭的失败之处了。

元宝推荐:电子赵括,海天,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