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苏军44年起对技术兵种的使用1 -- szbd

共:💬29 🌺10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2

可以参考这个地图:

http://www.75111.com/Photo/w/200511/543.html

苏德双方对峙的战线从芬兰湾南岸根部的纳尔瓦和楚德湖附近(在图的右长角,注意有滚动条)开始弯弯曲曲向西南延伸到里加附近(图的正中),在这一带折向正南,西边就是东普鲁士。战线在里加附近距海最近。里加也是里加湾的最南端,在里加湾的西边是库尔兰半岛(与爱沙尼亚的萨列马岛正对的半岛),东边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

所以,此时德军在这里的兵力分布在从图中加里宁格勒(在图的左下角,当时叫格尼斯堡)绵延到纳尔瓦的一个沿海的弯曲的窄条,形势可以说相当险恶。形成这样的形势是之前苏军一系列进攻的结果,苏军曾在里加以西处切断德军,但又被德军反击成功打通了联系。

在这里苏军由西南向东北依次是波罗的海第1,2,3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德军为在爱沙尼亚的纳尔瓦集群和在库尔兰半岛的第16,18集团军以及分散的第三坦克集团军。德军在这里包括不少精英部队,如第4,5,6,12,14装甲师,大德意志师,曾横扫法国的第7装甲师,还有502,510两个虎式坦克营,大德意志师编制内还有一个老虎营(可见这个师的地位),共近百辆虎。双方兵力对比约为人员90万:73万,火炮和迫击炮17500:7000,坦克和自行火炮3000:1200,飞机3500:400,都是苏军占优。

苏军的企图是在里加进行向心突击攻至海边,将里加以东的部队切断在波罗的海边,加以歼灭。这个选择很合理,因为这里的战线距离海边很近,又处于德军两个集团的连接处。既然合理,德军也预料到了苏军的企图,有充分的准备。此外对苏军不利的是里加附近的战线为一个很弯的弧形,德军内线作战,加上本来苏军对德军的优势并不是很大,因此难于集中压倒性优势的兵力。

因此,苏军的进攻相当不顺利,不仅没有达成突破,反而被德军装甲部队反击突入苏军战线数公里,苏军投入了第5坦克集团军和两个坦克军才击退德军反击。更糟的是才9月份这里竟然下起了暴风雨加雪,使得苏军的空中优势无法发挥。此时苏军发现在库尔兰半岛与东普鲁士连接处德军兵力空虚,决定改变主攻方向。之所以起初没有把这里作为突破口主要是因为此处德军建有纵深100余公里直达海边的数条防御带,并且容易得到东普鲁士德军的支援。

因此苏军要想成功必须要快,要迅速地将兵力撤下,集结,运动到新的方向,展开,发动进攻,并且在德军援军赶到前突破到海边,再转向攻击库尔兰半岛。之所以要转向,因为新的进攻方向已经在波罗的海沿岸苏军左翼的尽头,主要兵力被抽调到此处的话,其他方向苏军将面临很大压力,并且很显然苏军无法阻止爱沙尼亚的德军撤至里加。这样如果突破到海边的苏军突破口过窄的话,容易被德军切断。转向攻击库尔兰半岛一方面可以保障苏军与后方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在攻击波罗的海沿岸德军的后方。德军在这里有比较充裕的物资储备,必须确保。向南转向的话要面对东普鲁士的德军和格尼斯堡(图中加里宁格勒)地域更为严密的防御体系。

9月24日苏军下定了改变战役计划的决心,这个决定主要是当地战区指挥官华西列夫斯基个人的决定。9月28日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南面的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发动了进攻以牵制东普鲁士的德军。这个方面军的司令员是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他是一位年轻的将领,当时只有39岁。他从42年就曾在华西列夫斯基手下作战,在华的推荐下从师长一路升到方面军司令。这里的司令要是别人,有没有这么快还不好说。9月30日大本营才正式批准了新的战役计划,此前只是华西列夫斯基和斯大林之间进行讨论。此时根据大本营新的命令,华西列夫斯基由负责波罗的海第1,2,3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转而负责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以及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的职务是大本营代表,从44年6月的白俄罗斯战役起大本营代表才有先斩后奏地改变战役计划和将部队在方面军之间改变隶属关系等的权力,以前都要上报大本营批准之后才可以。不过即便在此前朱可夫也一般不管这种限制,他个性极强而且兼任副最高统帅。华西列夫斯基为人比较温和,虽然兼任总参谋长,也不会先斩后奏,顶多和斯大林在电话里大吵一架。

苏军将炮兵和装甲兵主力以及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几乎全部(该方面军下辖5个集团军中的4个,剩下的那个原本就是刚从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划过来的)机动至希奥利埃附近(在上图中里加以南那条纬线偏西一点)。注意这里附近有几片沼泽地,还有一个热迈茨卡亚高地,因此虽然地形复杂,但也是德军防守最薄弱的地区,并且基本正对这次进攻的主要目标克莱佩达(当时叫梅梅尔,在希奥利埃西偏南一点的海边,是一个重要的港口)。

10月5日进攻开始,主力指向梅梅尔,右翼指向利耶帕亚(图中克莱佩达沿海岸向北),左翼是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的部队。苏军10月10日即突破至海边并围困了梅梅尔。之后主力转向右翼向利耶帕亚进攻。

在9月24日至10月5日苏军进行机动的这段时间,德军忙于将爱沙尼亚的部队撤至里加,还在进行更大规模反击的准备。德军指挥官舍尔纳上将此时的感觉还不错。等苏军进攻开始,他才知道大势已去,德军马上将机动部队西调以确保库兰半岛西岸的港口,否则这些德军将完全被切断与本土的联系。因此,德军不得不放弃里加,撤至预先准备好的第二道防线。苏军进攻停止后最终的战线大约为利耶帕亚以南一点向东延伸至叶尔加瓦以西一点折向北至海边。

从整个这场战役可以看出,苏军并不是总能在选择战略进攻方向上出敌所料。德国预料到了苏军将很快在波罗的海沿岸发动进攻,,因此把舍尔纳从罗马尼亚调来,还大力补充了这里的部队。而罗马尼亚的部队被大量调走。不过苏联先在在罗马尼亚紧接着在波罗的海发动了进攻。在波罗的海险胜,在罗马尼亚则是完胜。在起初指向里加的战役进攻方向上,苏军的企图也被完全料中,德军有充分准备的反击准确地打击在苏军薄弱的两翼上。此时华西列夫斯基迅速改变计划并果断执行,这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为了在新的方向上组织进攻,部队要机动100多公里,并且为了隐蔽意图,大的调动都在夜间进行。之后还要突破100多公里再转向进攻。这些部队原来的战线由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接手。该方面军战线延长,还要尽量假装成一支劲旅发动进攻,以隐蔽新的战役企图和牵制德军。而他们后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预备队。

那些主力部队在夜间脱离战斗,集结,伪装,有的第二天晚上上车跑一段,有的等到第3天,第4天,凌晨停下,伪装。。。。。。大部分步兵还要自己走,此外还有大量的弹药油料等物资要运输。白天上级司令部的军官们坐在飞机里在空中巡视,检查伪装效果。到了新的进攻发起地段还要隐蔽地展开,分发物资。这些部队包括4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1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大量独立坦克和自行火炮旅团加强在这里,总共占了战区全部苏军机械化部队的约70%。而当面德军只有8个师,其实力总和大概只相当于4个合成集团军中第2强的那个。

显然,这样规模巨大,迅速隐蔽的机动没有高级指挥机构一贯的对交通管制和运输力量全面细致的掌握是绝对办不到的。最终这场战役双方的损失都并不算太大,德军被合围在库尔兰半岛和梅梅尔,直到战争结束投降。库尔兰半岛上德军兵力密集而且有长期以来储存的物资,且战线狭窄,因此没有集中兵力灵活机动的余地。苏军以第二波罗的海方面军为主进行围困。双方兵力都不断被调走,苏军没有能够完全封锁德军的海上交通,同时也认为强攻得不偿失。这个结局也说明了这里的苏军本来就没有足够的实力歼灭德军。苏军的成果是

1。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的领土。

2。大大缩短了战线,可以有更多的兵力用于向东普鲁士的进攻。而德军的战线虽然也缩短了,但是这些兵力被隔离在距离本土遥远的地方。虽然他们也牵制了一些苏军的兵力,但是都是些薄弱的部队。他们虽然进攻实力不足,但是保证对德军的封锁还是没问题。德军还要冒着很大的危险从海路把这里的部队撤走并给剩余的部队运来补充。

苏军这种作战方法很适合苏军当时的情况。相对于巨大的军队规模和广阔的战线,技术装备和物资以及优秀的人员都是非常有限的。而占军队规模最大比例的普通步兵的平均战斗力又很低下,因此作战要很大程度地依赖技术装备的使用。将有限的技术装备和优秀人员集中到重要的地段,交给优秀的指挥员,与善战的部队配合显然是最大限度发挥战斗力的好办法。

此外,这样做也降低了军师级指挥的难度。配属给他们的技术兵种的后勤和行政管理不用他们管,并且往往能得到专业指挥人员的协助。担负重要任务的部队能够得到超量技术装备加强和很高的后勤优先级,也能免去捉襟见肘的麻烦。而大量技术兵种单位的后勤,机动和管理由力量雄厚的集团军和方面军以及大本营代表下辖的指挥部门负责,这些部门集中了优秀的人才并置于优秀将领的领导下,也利于作战的顺利进行。

坦克集团军,突破炮兵军这样的法宝级兵团都一直属于最高统帅部,经常在不同战略方向之间调动。不过,在44年至45年,第1,2,3,4坦克集团军都在中部指向德国本土的最主要的战线上,而南方黑海边那几个方面军一共只有1个第6坦克集团军,同样的,北边波罗的海一带这些方面军一共只有一个第5坦克集团军。

在一场战役之前,方面军会得到大本营配属的形形色色的部队,有些是以前就在这里的,有些是从邻近方面军地段上来的,有些是从后方或者很远的战线上调来的。要得到这些部队,通常要跟斯大林讨价还价一番,那些法宝还不一定能要得到。比如前面所述战役之前,华西列夫斯基曾要求得到第5坦克集团军,但没有要来。后来德军打通了里加附近的战线,他才得到这个坦克集团军。从白俄罗斯战役开始,这些从大本营来的部队连同战区各方面军掌握的技术兵种部队都会在战区内进行统一的分配,坦克集团军及大多数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一般保留为预备队,其他大多交给承担主要任务的集团军指挥,或者虽然由上级控制,但也主要用于支援重点集团军。假如将一个旅都折算为两个团的话,最终这样一个将承担主要进攻任务的集团军很可能拥有30-50个炮兵,机械化或工兵的团级部队,总数往往超过步兵团级部队的数目。集团军除保持一部分集中使用外,会把这些技术兵种部队加强给军师级部队。而方面军中大部分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又不是配属给集团军,而是集中掌握的,其主体是坦克集团军,坦克军和机械化军。没有坦克集团军时,通常只好将机械化军或坦克军和骑兵军一起组成骑兵-机械化集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