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汽车碰撞的方式:浅谈汽车碰撞试验 -- 山猫部落长老

共:💬16 🌺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这个‘结实’还得小心定义

一辆里外都非常坚固,所有结构强度都特强,但因此而缺乏缓冲区的车,在侧翻时安全性能较高,但在高速撞击时(无论是撞固定物,还是撞有相当质量的其他车)将有很大机会把乘员震死,比如颈椎折断,或者干脆被安全带勒死。

一辆容易变形,到处都吸能,但乘员区结构强度不够的车,在高速撞击时则容易把人挤死,在侧翻时也一样。

所以最理想的被动安全设计,当然是既要有能够吸能的缓冲区,也要有越坚固越好的乘员区。

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说越软,越容易变形,就越能吸能。相反,太容易变形的结构只能吸收很少的撞击能量。所以吸能结构既要足够坚固,以便吸收尽可能多的撞击能量,又要足够容易变形,以免撞击时的能量无法使缓冲区变形,反而使乘员区的结构变形把乘员挤死,又或者大家都不变形(如果乘员区的结构也足够坚固),撞击能量直接给传递到乘员身上把他们害死。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车头只有一团棉花,迎头撞车时你会如何?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车头是一整块实心的高硬度钢锭,迎头撞车时你又会如何?

不难理解,无论变形或不变形,走了极端都不是好事。

有人可能会觉得,实际上都是车撞车,没有车撞固定物(其实一样会发生),所以越硬就是越好,缓冲区由别人缓冲别人吃亏就好了。那好,让我们考虑两辆质量相当的车,A车前面是实心钢锭,B车是传统的吸能区设计,两车迎头相撞时,看看谁的乘员更安全?谁会占了便宜?

当两辆车接触时,首先钢锭肯定不变形,那么只有B车的吸能区在吸能,当B车吸能吸尽了,还停不下来,那么结果只能是两辆车乘员区的结构强度较劲,谁更强谁背挤伤挤死的机会就小些。而就乘员所受的冲击力来说,A车与B车是一样的,如果A车与B车的乘员区坚固程度一样,那么两辆车的乘员在事故中的生还率都差不多,A车并无优势。

结论1:把车头造得无比坚固,无法在相撞时给自己带来特殊优势。但把乘员区造的坚固,那肯定会有好处。

如果两辆车都有吸能区设计呢?那么两辆车都变形,被吸收的能量就增加了一倍,双方乘员最后受到的冲击力就小了,双方车辆乘员区的结构也只需吸收较少的能量,变形的幅度也少了。

结论2:把车头造得无比坚固,不做缓冲区,除了不能给自己带来优势外,实际上还是害人兼害己的做法。

所以说,自己的车是不是越结实越好?就看你怎么定义这个‘结实’了。整辆车越硬越好吗?肯定不是的。乘员区越坚固越好吗?这个倒没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