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20章 9月14 -- 马前卒
这次大战彻底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开战之前,英国是无可置疑的世界霸主,其他国家都只占有区域性优势。法国有强大的陆军,在保持欧洲强国地位的同时也抢占了许多海外殖民地,拥有大量海外投资。俄国因为其人口和国土都很庞大,也被认为是强国。这三个国家占有了大部分殖民地和资源产地,并在剩余的半殖民地如拉丁美洲、中国占有主要的利益。美国虽然有潜力,但在大战给它提供了方便的扩张机会之前,只是一个美洲大国,和日本、德国一样只占有少许殖民地,海外投资不多且缺乏保障。德国工业强大,但周围强国密布,海军进出世界要通过英国近海,资源仰赖海外,发展前景很不乐观。
大战以后,首先英国的霸主地位被削弱。英国有限的人力,尤其是统治集团的精华人力在大战中遭到严重消耗,成千上万原本可以充做殖民地官员、海军军官、商业经理的人员在堑壕战中被屠杀。另外,英国被迫在全球让出大量权益给自己的“盟友”,一方面换取他们支持自己打赢大战,另一方面英国也确实不再有守住这些权益的能力。当大战结束后,表面上英国的势力范围扩大了,但实际上,拉丁美洲的市场沦于美国,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中国市场要和美国、日本等后来者分享,并通过九国公约加以确认。还有中东、印度、非洲、加拿大等殖民地或势力范围,本土精英的力量日趋壮大,也必须承认他们有独立或投向另一个大国(一般意味着美国)的权利。就连英帝国的根本——海军也被条约限制在和美国相同的水平上,事实上,英国也不再拥有和美国进行海军竞赛的本钱。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本土工业薄弱,垄断化程度低,人力资源供给被潜在的社会阶层所限制等问题都显露了出来,失去了世界海权和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英帝国被迫改组为英联邦。
在本土作战的法国承受了德国的主要压力,这对于工业规模只有德国1/3强的法国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因此,法国在战争中损失了3.5%的人口,受伤数字还要多上几倍,青壮年男子损失殆尽。从1914年到1918年,战线始终停留在法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虽然最后法国取得胜利,但战线扫过的地区,一切皆成废墟,连基本的农业建设也得从头做起。1919年法国的工业产量只及战前的57%。战前法国已经要靠投资利润来抵消贸易逆差,在战时,一向被倚为支柱的600亿法郎海外资产有一半被变卖为战争物资,因此战后法国既少了大宗投资利润流入又没有竞争力强大的工业,国际收支非常困难。同时胜利的名头让法国统治集团背上了太多的责任和野心,对欧洲霸权的渴望使得它在战后争夺虚幻的欧洲盟主,在海外维系地盘,这既引起了与旧盟友的冲突,也超出了它的能力。最后,法国面对复兴的德国只能继续在军事和经济上保持守势。
德国战败,根据协定。德国割让了一些领土,交出大批武器和运输工具,负担巨额赔款。而且战后的军队规模和水平也受到严格限制。这些惩罚看似巨大,却没有伤及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根本——完备的重工业体系和高度组织化的人力资源。假以时日,德国仍然有世界性强国的潜力。而从更高的战略层次来看,尽管没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取胜,德国却是大国中唯一取得所有预定战略目标的大国——英国的世界霸权被打垮,法国一蹶不振,俄罗斯帝国崩溃,中欧分裂成一系列小国,依然在德国的势力范围以内。此外,战胜国意大利和日本未能在战后分赃中得到满足,又不再被英国的海权所压制,逐渐与德国有了共同的利益和敌人,为德国增加了强大的盟友。甚至新出现的苏联都在英美法的敌视下与德国进行了妥协。自普鲁士时代以来,德国第一次发现周围没有与之重量级相当的对手。因此,只要有注入一定的流动资金,德国可以很迅速的再次成长为经济-军事霸权(相对周围衰落的欧洲列强而言)。当然,作为事后的观察者,我们知道德国低估了苏联,但在1941年以前,这并不是致命问题,因为整个世界都低估了苏联。
自工业革命以来,欧洲,确切的说是维也纳以西的欧洲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除了美国和1905年以后的日本,整个世界都围绕着欧洲运转。其他地区的精英,即便是那些对这个秩序不满的阶层,也都把欧洲的经济、政治体制和文化当做发展的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是欧洲,这严重的削弱了欧洲列强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它们被迫把派往殖民地的人力物力调回本土,把向殖民地倾销的物资转为军火生产,甚至还要征调殖民地军队来助战。这一方面放松了对边缘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彻底破坏了欧洲人不可击败的神话。对于理智一些的旁观者来说,他们还会想到欧洲奉行的政治经济体制远不完美,因为它导致了如此野蛮残酷、几乎等于自杀的战争。欧洲衰落了。不过,这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工业国并未在大战中受打击,因此欧洲衰落的真正受益者并不是边缘农业地区的本土资本主义集团,也不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残余力量,而是美国日本这两个欧洲以外的工业资本主义集团。除了土耳其的民族主义者,边缘地区的本土力量要等到下一场更残酷,更野蛮、波及范围更广的大战才真正有机会选择自己的道路。
美国在战前就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某些统计资料甚至认为美国当时的产能已经相当于英德法日四强之和。正如前文所述,如此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源于美国内部得天独厚的资源、社会条件,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并没有太多的争霸举动。但这些内部条件能提供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的生产也逼近市场边界,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正在酝酿。1914年钢铁工业的开工率只有50%,美国急需更多的海外市场来释放压力。事实上,美国海军已经开始执行太平洋战略,取得了一些战略要地。可欧洲战事一开,不仅欧洲列强的工业转入军品生产,给美国产品让出了海外市场,就连协约国自身也成为了美国商品的大客户,美国工业资本集团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扩张的天赐良机。大战期间,美国很少有利润率低于25%的工业企业。美国的商船吨位从100万吨增至1108万吨,出口总值增加2倍,战时出超116亿美圆(读者应该记得这是1918年的美圆)。当战争结束时,美国从债务国变成工业资本集团收回了战前20亿的外国投资,在海外增加70亿美圆投资,另借给协约国100亿美圆,世界40%的黄金储备已转入美国。就连好莱坞的影片出口也增长了5倍。
这一切的代价仅仅是12万士兵的性命。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就此奠定。
日本是最后一个进入工业时代的列强。无论是战前战后,它的工业-军事能力在欧美列强看来都不值一提。大战中的日本也仅仅扮演了一个配角,攻占数千人把守的青岛已经是它最抢眼的表现。不过,日本得益于远离主战场却接近欧洲殖民地。它的统治集团在统一的规划下,向欧洲输出物资,替协约国组织海运,当然也趁机抢占殖民权益。战前日本是债务国,战后的日本已经有了一小笔净债权。大战期间,日本工业产能翻了一番,重工业扩张比例还要更高。在中国这块最大的公用经济殖民地,日本进口货物占总进口量比例从战前的20%增长到40%强,已超过英美商品进口之和。日本在中国的投资也从14亿日圆增长到35亿日圆。中国逐步从英国主导的公用经济殖民地变成日本独占的经济殖民地,因列强互相牵制而保持的名义独立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
不过,与美国不同,即便到了1918年,日本依然是列强中最弱的一个。世界大战揭示了工业资本主义世界弱肉强食的本质,日本统治集团对既有地位既不满意,也感到恐惧,将大部分资源用于再投资和扩军。结果,在工业大发展的背景下,1919年日本的实际工资比1914年反而下降了32%。国内骚动不已,罢工和动乱愈演愈烈,唯一的解决方案是移民和继续扩张,即便这意味着战争也别无选择。日本接下来几十年的命运已经被注定了。
归根结底,世界大战的原因在于商品的“过剩”。工业革命创造了太多的财富,而已经习惯于贫穷的世界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去消费它们。为了推销过剩的商品,强国互相敌视,最终走向全面战争。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相信大部分读者也会这么想,因为当时的世界明明有人需要这些财富。不过,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不包括“荒谬”这个评价标准的。在存在边界限制的情况下,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都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那个宏观物质力量决定一切的年代,没有什么道德、文化观念能阻止各个工业资本主义集团互相屠杀。1000万士兵的尸体,十几个王族的灭亡甚至无法阻止被物质力量所挟持的统治集团走向下一次大屠杀。不过,工业革命还有另外一个副产品——全球文化-道德体系。
尽管这个全球文化-道德体系到今天也很难说成熟,尽管这个全球文化-道德体系在当时只覆盖了少数人口,但毕竟它可以作为一个根据,让人类反思一下自古以来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对世界大战做出“荒谬”的普遍评价,就是因为全球文化-道德体系已经根深蒂固。在1917年,少数智者的反思与无数底层平民的不满相结合,终于导致了第一次共产主义革命。对于我们的子孙来说,这可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先花再看! 好兵帅克 字32 2006-09-14 00:25:00
🙂20章续1 4 马前卒 字10080 2006-09-13 23:56:21
🙂20章 续2 5 马前卒 字9314 2006-09-13 23:57:10
🙂3
🙂马兄的文章一定要顶 红金龙 字0 2006-09-14 09:24:37
🙂马兄的看法确实独到,佩服 电子赵括 字294 2006-09-14 02: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