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说香港 -- 倥偬飞人

共:💬140 🌺155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大音无声 国学热中看饶宗颐学术馆

  2004年(甲申)北京举行“文化高峰论坛”,由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五位发起,通过了《甲申文化宣言》,面对一个世纪性命题,亦即“中国传统怎样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应对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和国内的文化困境”,提出重新评估和重建文化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此,国学热升温,而有媒体在评选2005年的文化思潮时,国学热竟成为了主流之一。试看从代表社会的“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层面的“现代私塾”的走红,到反映社会的“上层文化”(elitistculture)层面的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建立,都连续发生在去年,可见其热度之高。人们也许还没有注意到,国学现代化已经存在着若干成熟的真品样本,以一家学术馆,一栋藏书楼和一座文化书院的形式,分布在国之南北,由饶宗颐、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和汤一介三位国际性人物主持。它们和所有的“真品”一样,拒绝“炒作”,故鲜为人知,而其巨大的文化能量,不容忽视。

  饶宗颐学术馆并世有二,一是1995开馆的潮州饶宗颐学术馆,一是2003年成立的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者为陈列之馆,后者为研究之馆。本文谈的是后者。

  众所周知,饶先生不仅是国学和汉学大师,其画艺和书法,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当世一品的境界。虽然近二十年间,各种研究饶宗颐先生在文、史、哲、艺多方面的综合性深刻造诣的书籍和文章,为数不少,其实饶先生对国学现代化和全球化作出跨世纪的贡献,其深度的最可靠测定,是来自海内外的其他巨擘的判断。1992年编《庆祝饶宗颐教授七十五岁论文集》,由汉学宗匠余英时先生、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先生等发起。季羡林先生则在几年前的一次发言中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这不是季先生第一次这样说,早在80年代中,他就在《明报月刊》撰文认为,饶宗颐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陈寅恪先生、陈援庵先生一样,是二十世纪少数得到了“预流果”的巨擘之一。“预流果”不是凡品,乃罗汉初果,只有也修有罗汉行者方能知晓。

  文如其人,书如其人,馆亦如其人。窗外花木扶疏而室内陈设古雅的港大饶宗颐学术馆,与饶先生本人一样地谦逊,一样地低调,在默默推出一件件国际间前沿水平的学术和文化活动。饶宗颐学术馆的常年工作,是协调饶先生主编的大型国际性学刊《华学》的编辑事务。《华学》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特殊的声誉,此不仅由于其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且源于其与众不同的编辑方针。今天汉学界的学术论文之发表,崇尚老牌的欧美学刊,言必称《通报》和《泰东》,或《哈佛亚洲学报》,这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实在是到了太过于重视以外文论汉学的地步。饶先生为《华学》所订之编辑方针是,欢迎各国汉学家来稿,但必须用中文撰稿,以示将来汉学界最重要的学术论文,一定也要到以中文为媒介的学刊中去寻找。

  当年饶先生与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从古琴的琴艺、书画的辨伪到悉昙文的奥妙,时有切磋。明年是高罗佩逝世的四十周年,《高罗佩文存》由饶宗颐直接指导,并任荣誉主编。

  今年底,饶宗颐学术馆和香港各高校将发起的“学艺兼修、汉学大师——饶宗颐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有百名饶先生的门生故旧,从全世界各地赴会,分史学、文学、敦煌学、甲骨学、艺术史等九门。与会者将各以自身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撰成论文,宣读后结集出版。

  港大饶宗颐学术馆除了为各种相关研究和项目提供学术性支持,也计划通过讲座、出版和会议等学术活动,为各方学人来游问学,提供研究环境和学术平台。这样的功能和建制,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特别的,就我所知,或只有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在形式上,庶几近之,而两者范围所不同者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李所的学术根基是西方的汉学,饶馆的学术根基是国学和汉学。第二,李所的研究围绕中国科技史而展开,而饶馆的学术则几乎涉及国学和汉学的所有领域。今天,全世界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都要到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去。明天,各方研究古代中国的学者,或不能不访问坐落在香港薄扶林的饶宗颐学术馆。 (陈珏)

  (来源:《解放日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