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述略----杜聿明 -- 司马水镜

共:💬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杜聿明在远征缅甸中的失误:

 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的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中,美,英三方各自从不同利益出发,内部不团结,多重指挥,指挥权分配不清,也和英军的自私自利擅自撤退,以及主要领导人的无能有关。三方的一把手,史迪威、罗卓英,亚历山大指挥作战并非能手。史迪威好一些,可是他长期担任驻华武官,离开一线部队太久,指挥生疏在所难免。(他本来已经退役回国,在回国的途中,战争即将暴发,马歇尔上台,获得重新启用。)杜聿明可以不为战场失利负主要责任,但要为中国军队的重大伤亡负主责。

 1.狭隘的民族主义,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了,连老蒋都说:“日军若吞并缅甸,必然大举入侵印度,进军中东。缅甸不保,印度也危在旦夕。因此国军入缅,其目的不仅保障滇缅交通线,更为保障盟军统一战线之大业。”,而他对远征的目的的认识依然仅仅停留在保全滇缅公路上,远征军是委员长的精锐部队,也是杜聿明的本钱,因此打战不肯出力,抵制美国人的进攻命令,害怕损失太大。

 3.恐日情绪。抗战以来“恐日症”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中国官兵的心里,连杜聿明这个抗日名将也不例外。他始终没有和日军决战的决心和勇气,处处被动防守,其实在曼德勒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还是有实力和日军一拚的。而在孟拱,后路虽被掐断,但日军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杜聿明麾下有中国远征军四个主力师及直属部队约六万人,以绝对优势兵力拼死一战或许能够突出重围求得生路。但是杜长官下不了这个决心。因为进攻需要冒险和勇气,而杜长官本宁愿选择安全的防守和撤退。他的决定“弃车上山,进入山地与敌进行游击战,伺机进入国境。”是致命的错误。相反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万余官兵却冲过日军数道防线,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重围

 3.气量小,意气用事。罗卓英与杜聿明分别来自对立的陈诚系和何应钦系,个人恩怨,派系斗争,以及对史迪威能力和意图的怀疑,影响了杜聿明对形势的判断。腊戌失守后,他并非不知道形势的险恶,却始终不肯听从史迪威的命令,撤往印度。特别是大军深陷野人山,雨季尚未来临,仍有条小路可通印度,他却对此动议大发雷霆,面子放不下呀。

 

 4.不敢抗命。杜聿明对校长的命令执行起来不折不扣。尽管老蒋指示远征军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八莫,掩护主力经密支那回国。但在八莫已经失守的情况下,杜聿明却不敢当机立断,改变行动计划。其实老蒋也不是一定要他们撤回国,又电询杜聿明,撤回国门有无把握?,杜聿明揣摩着校长的意图,不敢发表不同的意见,终于把部队带到了日军的包围圈,走上了惨绝人寰的惨败境地。而孙立人却大胆抗命,把队伍拉到印度去,他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主宰了自己的命运。他不仅挽救了全师人,也挽救了自己。

    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档案材料,中国远征军入缅兵员为十万人,伤亡总数达六万一千余人,其中有近五万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踪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伤亡不是在对日军的作战中产生的,而是死在了逃跑的路上,这是中国军队的耻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