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周易江湖 (目录和卦象示意图) 作者:好熊熊逸 -- mynoodles

共:💬73 🌺4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17 绞尽脑汁的段意和中心思想(续2)

    这个标准实在太高了,孔子那时候就知道有资格称得上“中庸”的人少之又少,退而求其次,愤青也不错,洁身自好的人也不错——孔子管愤青叫“狂者”,管洁身 自好的人叫“狷者”,合起来就是“狂狷”,从偏旁上看就不像是好词,不过孔子说了:这两种人虽然都还差着点儿,可愤青有股子冲劲,洁身自好的家伙有所不 为。

   “狂狷”,这个标准其实也不算低,尤其是“狷”,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有所不为”呢?想想以赛亚·伯林说的什么“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孔子最推崇的是“中庸”,觉得还过得去的是“狂狷”,那他最看不上眼的是什么呢?

   ——是“乡愿”。

   “乡愿”这种人,孔子说他们是“德之贼”。孟子后来解释祖师爷这句话,对“乡愿”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 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意思是说:乡愿这种人,你看他不顺眼想批评他吧,可也挑不出他什么错来,想骂他两句又没地方下嘴,这种人与世俗同流合污,平时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看上去 还很廉洁,大家都觉得他不错,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大好人,但他的所作所为和尧舜之道其实是格格不入的。孔子说过:“最可恨的就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讨 厌稗子,因为它长得像禾苗;讨厌歪才,是怕他败坏大义;讨厌伶牙俐齿,因为这会败坏诚信;讨厌郑国的靡靡之音,是怕它冒充正统音乐;讨厌紫色,是怕它冒充 红色;讨厌乡愿,是怕他们冒充有德君子。”

   这段文字很精彩,“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这就是“同流合污”的出处,读起来还要注意“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当中的这个“似”字。

   这会儿有人可能会问问题了:“咦,这不明明是中庸么?”

    不错,我们平日里说的“中庸”其实在孔子眼里根本就是“乡愿”,这种人是他老人家最最深恶痛绝的。孔子如果知道两千多年后的中华儿女普遍把他最推崇的中庸 之道当成了他最痛恨的“乡愿”,这得是什么心情啊!——想想看,如果你是张靓颖的铁杆粉丝,可同学们都说你是李宇春的嫡系,你会不会痛不欲生啊?

   “中庸”这个概念,在《文言》这里就能找到苗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看,先说的“中”,又说的“庸”。“中”就好理解多了,如果说做人,那就是行得正、坐得端。再把“庸”的意思给加上,那就是:行得正、坐得端,一贯如此。

  讲完“中庸”,又有一个重要概念即将出现:

  

   讲完“中庸”,又有一个重要概念即将出现: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文言》继续设问:“乾卦九三爻的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回答说:“这是在说君子提高道德,做好事业的道理。君子靠讲求忠信来提高道德,靠提升文化修养和保持内心的诚挚来做好事业。一个人如果知道该出手再出 手的道理,那就可以和他谈谈潜规则了;一个人如果知道该收手时就收手的道理,这就晚节可保。所以说,地位高的不要骄傲,地位低的不要忧虑,这就是君子终日 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道理。”

   ——我得声明,这个解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文言》的这一段里,“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十个专家能有十二种意见。而且这句话还不能不重视,因为它提出了易理的一个重要概念:“几”。

    “几”这个东西这里只是小小地露了一脸,将来《系辞》会有专门的讨论——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 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从《系辞》来看,“几”这东西神奇得很,人要是能够“知几”了,差不多就能未卜先知了。——唐朝有个大史学家,叫刘知几,名字应该就是从这儿来的。

    到底什么是“几”呢?就是“微”,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几微”,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在用着。比如说,一年之前我看到黄河的大堤上有一群蚂蚁爬来爬去的,一年 之后这一处决堤了,淹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么当初那群蚂蚁的活动就是后来大堤决口的“几”;历史上,看到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汉人政权节节失利,汉 人百姓不断南逃,我就知道若干年后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有明显减少——我为什么能做出这个结论呢,一方面因为我精通《周易》,排排卦就能算出来,一方面因为 我看到了“几”:农耕的人走了,游牧的人来了,植被会得到恢复了,水土流失的情况会减轻了。

   记得一篇文章,说某人“文革”期间坐了牢,有一天他突然在牢里发言攻击林副主席,这还得了!可一些天之后,林彪坠机的消息被公之于众,大家这才佩服这位仁 兄的远见卓识。奇怪吧,他天天在牢里蹲着,哪儿来的如此敏锐的政治嗅觉呢?原来他只是在最近的报纸上发现一个现象:以前经常出现在头版的林副主席不大露面 了,根据常识稍稍判断一下,答案只可能有一个——林彪出事了。

   这些都是见“几”。现在是不是想到了,我们用惯了的那个成语“见机行事”说成“见几行事”也很有道理吧?上边引的那段《系辞》里就有“君子见几而作”,这可能是“见几”的最早出处。

   其实“几”的“机”的意思有重合的地方。对了,这回得拿繁体字来说话,不然容易搞糊涂。

    简体字里的“几”在繁体里写作“幾”,“机”写作“機”,其实,在繁体字里,既有“几”,也有“幾”;既有“机”,还有“機”。我们现在说的这个“知 几”、“见几”的“几”,在繁体字里是“幾”,被我们简化为“几”;而繁体字里出现“几”的时候,一般都是指“茶几”——我小时候总不明白什么叫“窗明几 净”,以为是说“窗子明亮而且有几分干净”,很困惑,后来想通了:是“窗子明亮,茶几干净”。

   繁体字里的“機”也有“征兆”、“原由”的意思,它最先可能是指弩上发箭的那个小机件,大概相当于手枪的撞针,后来引申为各类机械,还指事情的关键和人的机智,还有时机、机会。这个“機”后来被我们简化为“机”。

    但令人讨厌的是,繁体字里也有个“机”,是指一种树。我也不知道这种“机树”是什么模样,不过汉朝大文学家、也是算卦高人的杨雄在《蜀都赋》里写过“春机 杨柳,袅弱蝉杪”,看来是一种婀娜多姿的漂亮树。繁体字的“机”也通繁体字的“几”,当“茶几”讲。我们在繁体字的书里不但会看到“幾”和“機”,还会看 到“几”和“机”,真够乱的。好了,以后再说到“知几”的“幾(几)”,我就一律用简体字来写了。

   关于这个奇妙的“几”,我再引一段新儒家的大师牟宗三的话,很多人一定都会爱听:“任何一件事在人世间,在宇宙间生起,开始一发动,将来的结果就统统包括 在内,这一开始发动就是‘几’。占卜最重要是看几,能看到几,将来的结果都可以算到了,占卜就是用最具体的心态看事物。中国人的头脑很灵活,但这灵活要根 据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讲。西方人讲本质属性那一套很死板。现在,中国人忘记自己的长处,学西方人那一套,但又学不好,所以现代中国人最麻烦。”

   “占卜最重要是看几,能看到几,将来的结果都可以算到了”——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不是宿命论啊?”

   ——难道不是吗?宿命论难道不正是算卦的基础吗?

   有人可能还会追问:“我们不是都学过必然性和偶然性吗?就算必然性和宿命论有点儿关系,那偶然性又怎么解释呢?”

   ——不,这世界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偶然性。

   继续追问吗?你也许会说:“我买彩票偶然中奖了,出门偶然被石头绊到了,这不都是偶然性吗?怎么会不存在呢?”

   ——如果承认有必然性,当然就不存在偶然性,所谓偶然性事件其实也都是必然发生的,只是我们认识不到其中的因果关系罢了。好了,我用两个三段论来推演一下:

   第一个三段论:

   1. 大前提:整个宇宙是有一个“第一因”的。(佛教不承认这点,但我们这里先不涉及先验性的内容。宇宙大爆炸学说也不是科学上的定论,只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罢了。承认宿命论的前提是承认宇宙大爆炸学说。)

   2. 小前提:因果规律是严密的。(只不过因果关系过于错综复杂,有些我们能粗浅地认识,便归入“必然性”,有些我们认识不到,便归入“偶然性”。但“偶然性”之所以“偶然”,其实并不是真的偶然,只不过我们认识不到促成这个结果的各种原因罢了。)

   3. 结论:命运全是注定的。(在“第一因”的作用之后,万事万物都会按照因果的既定轨道发展,哪怕我们现在在想什么,今天晚上吃什么,甚至信不信命,我现在在写什么,都是被注定好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