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我的蛮修瞎练 作者:临崖听风 (我一个朋友写的) -- simplyred

共:💬7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3

作者:临崖听风

-- 发布时间:2005-4-8 21:41:00

--

在我的体验中,看不到身体,有三种不同的情形。

1,身体不清楚,但感觉得到。

2,感觉不到身体,但知道自己在那里打做。

3,感觉不到身体,也不知道在哪。不但没有身体,也没有任何其他物质。

metta对这个贴子的回复

-- 发布时间:2005-4-7 5:39:00

我读过一些清静道论,但并没有一章一章地读,常常是有问题时读一部分. 你问的问题,我并没有读者一部分. 对理论问题的了解,我更多的是依据<阿比达摩概要精解>. 很多时候是先读的英文版.要想了解理论问题,读后者可能更容易一些, 因为毕竟是用白话文翻译的.

涅盘是无为法,其他都是有为法. 南传似乎没有用了义与不了义来分别,比较注重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区别. 清静道论有时也用第一义谛. 中文版我读的不多,所以对有的名相的翻译和定义有时也不十分清楚.

涅盘不是因缘所生法,这一点南传讲得很清楚.修道才能证的涅盘,但涅盘并不是由道谛产生的,这其实比较容易理解. 就如说你只有走某条道路,才能到达某个寺院. 这个寺院并不是因为你走这条道或这条道本身而产生的. 所以大般涅盘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也就是告诉你, 观生灭法是到达涅盘的道路. 那观到什么时候就到达涅盘了? 就是观到生灭消失的那一刹那.具体过程清参看马哈希尊者的<内观次第>. 英文版的好像更完整, 标题是"The progress of Insight". 很少有结合自己经验讲修道次第读书,这是我知道的唯一的一本. 第一次读此书是在连续很多天禅修之后,一口气读完(英文版),非常喜悦, 从此知道通向涅盘的路,不再是迷糊的幻想,而是一条非常实际的路. 但是需要尽毕生的努力,坚韧不拔的走下去.

关于禅定的一点细节

如初禅的人受到很大的声音干扰时,还是会从定中惊醒出来. 只有到了二禅才彻底地不怕声音. 经中讲,寻、伺是语行。初禅有寻有伺,还是会受声音影响。

所以要到二禅,无寻无伺,才不怕声音。 马哈希尊者讲慈心禅时提到过这问题。

第一段很好理解. 这里的\'刺\'应理解为干扰、破坏的意思, 可能有的地方讲是近敌。第二段所讲的应当是克服了在低层次的扰动,依次进入更寂静的高一层次的定。但同时看这两段,是不是初禅就不怕声音,结论并不十分明确。 这两段在南传的经文当中似乎没有。但是到第二禅不怕声音这是比较肯定的。

很高兴看到听风兄又回到了论坛。 我对致光法师了解很少,只是在网络上看到一点。和汉地一般的法师比起来,他的讲法有两大优点。第一是重视喜乐,第二是重视入、住、出的训练。 从这些来看,他和正统的南传法师培养定例的方法比较接近。看来有不少人喜欢他的方法并且受益。 汉地的很多人只会讲念佛、参禅,即使修止观的也很少强调喜。 我过去跟汉传法师学习多年,参加了不少佛七和禅七,都没有听到这些东西。只是学了南传佛教之后,才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但是致光法师对定的层次的鉴别,确实和经典出入很大,因此我非常不赞同。 但总而言之,你还是培养出了比较好的定力,不管说你的定力在什么层次。如果现在还能保持这种定力,以此为基础来修行会是很有力的。 修到身体没有了,这也是相当可观的定力。我在北京上研究生的时候有这种经历。当时试一种方法,把手臂交叠放在桌上,然后把头趴下,身体和周围的一切就没有了。 当时很奇怪,在定里待了一会,就一抬头出来了;然后想,能不能再进去,把头趴下去,又进去了。 过了一阵子就出来了。心想说不要执著,明天再来,可是第二天就不行了。后来到了美国读书,在图书馆看书,看完之后,利用看书建立起来的定力,可以进入到这种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一刹那,以此来消除一些看书的疲倦。通常这么一刹那可使疲劳去掉一半。有不少人有身体空掉的经历,当时在我们学校的一位华人教授就有这样的经历,他说是很不容易进去的。 我还有一位朋友她有这样的经历之后,说这是证了空性,当然这是不对的。天台宗已故的妙境长老好像就是认为身体没有了就达到了未到地定。南传清静道论以似相来判断未到地定,但对没有似相的定,好像就没有讲很具体的标准。通常是以克服五盖为标准。

另有一次经历是在吃完午饭后发生的,当时办公室没有人,饭又吃得很高兴,吃完之后就全身放松, 看着窗玻璃上的过去下雨留下的花纹,就好像一条舰艇在淡绿色的大海中。当我在如此观看的时候,刹那间一下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无边的淡绿色的空间。 一下很惊奇,念头一动,好像‘唰’的一下就回到椅子上了。 那时对这种情况也不知道作和解释,后来学了南传,对定学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分析当时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心专注在淡绿色的所缘境上,完全进入了所缘境的缘故,也就是那一刹那心境合一。当有定力的时候,专注在某个境上,有时心就会进入所缘境。所以你说黑暗隧道,我就在想你的心是不是转向了黑暗的境。你可转向光明或有某种颜色的境试一试。

我最关心的是你的修观的方法,好像你的方法并不是在修内观。依你的定力应该比较快的成就一些内观智慧,但方法不对就没办法。 有兴趣的话可以再讨论。

还有你提到一点身体的问题,吃饭很少,体力差。这可能需要注意。 我知道有的人会在一段时间吃饭少,甚至辟谷,但通常体力不会差。南传很重是吃得对路子,经典中讲到有几十位修行人先因吃得不合胃口,没能证果;供养他们的居士先证果了,有了神通,知道怎么回事,作了合他们口味的饮食,于是他们也很快证果了。

我修行也是非常有限,希望大家对我的看法多提出批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