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天地英雄——JH-7战斗轰炸机发展历程 (讨厌的字数限制 很讨厌) -- q42474112

共:💬28 🌺3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替你转 二

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远轰”下马的同时,国内提出研制“中程超音速轰炸机”的设想。苏军远程航空兵的“逆火”式超音速轰炸机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空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拦截“逆火”为主要作战任务。这也间接刺激了中国军方对超音速轰炸机的需求和渴望。根据美国《空中力量》杂志的说法,中国空军在1973年向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下达了研制大型超音速轰炸机的命令。要求该公司设计出一种能够携带8000千克载荷,具备6500千米转场航程的中程轰炸机。该机计划采用4台910涡轮风扇发动机或913涡轮喷气发动机,前者由沈阳发动机设计所(606所)研制,后者则由沈阳发动机制造厂(410厂)负责测绘仿制。

美国人的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是在1975年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彼得.伊万诺维奇.伊瓦舒京大将在向部长会议及军事工业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汇报中,曾引述该部十局的情报说,中国在大力发展远程弹道导弹的同时正在设计一种能够对苏联整个远东乃至中亚地区进行打击的超音速轰炸机。在这一方面中国获得了南斯拉夫和西方国家的帮助。对此大为恼火的勃列日涅夫马上派遣乌斯季诺夫元帅前往贝尔格莱得,向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政府兴师问罪。因为这是事关一个友好兄弟国家对苏联的“态度”问题!

经东欧友好国家的帮助,中国航空工业获得了IAR-93“鹰”式攻击机的相关技术资料,这对中国自行研制新型战斗轰炸机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援。在此之前中国已经研制成功强-5攻击机并正在研制歼-8等多个型号的新型战斗机,但这些型号都或多或少残留着“米格”飞机的痕迹。由于IAR-93本身就是在英国和法国的帮助下研制成功的,所以该机在结构和气动设计上采用了一些来自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概念。这对于中国航空工业跳出“米格”的框子有着莫大的助益。在这一背景下,轰炸七型飞机(轰-7)的研制被提上了日程。在众多型号纷纷下马的情况下,轰-7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项目却被额外保留,这说明当时中国已经非常注意其空中力量体系里中远程打击力量严重不足的缺陷。

自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军方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转向诸如苏-24和“美洲虎”一类的作战飞机上。 美国将从1962年开始研制的大型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F -111投入越南战场后,证明了专用战斗轰炸机在突防能力和综合作战效果上,远远超过其之前使用的F-105和F-4,苏联也在1970年开始试飞带有变后掠翼的改进型T-6战斗轰炸机,这种和F-111用途上类似的T-6最终发展成为了著名的苏-24战斗轰炸机。在美苏大力研制战斗轰炸机的刺激下,欧洲国家也开始相应机型的发展工作,“美洲虎”和“狂风”战斗轰炸机就是那一时期的产物。

但是由于战斗轰炸机对于中国航空工业和军方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在轰-7的总体方案论证时就出现了问题。空军和海军对轰-7的任务定位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此时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军事威胁已经从大洋彼岸的美国转变为北方的近邻苏联。面对陈兵百万于中苏边境的苏军远东集群,全军的建设以“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为重点。当时的中国军队与苏军相比,无论在装备上还是技术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依靠空中力量来限制苏军庞大的装甲集群是空军的一个主要任务。出于某些原因,曾经提出过的以空射制导武器打击装甲集群的建议被搁置,空军将轰-7作为取代轰-5的换代型号为出发点,提出将轰-7设计为以常规炸弹为主要武器的战术轰炸机的要求。

中国海军则以加强海上打击力量为目的,提出将轰-7设计为使用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对海上目标进行打击任务的精确制导武器发射平台。特别自1970年代初开始苏联大力加强太平洋舰队实力,包括“明斯克”号航空母舰(苏联称之为重型反潜巡洋舰)这样的大型舰支不断出现在中国海岸线附近,这使海军要求发展超音速导弹攻击机的要求变的更为急迫。

这两种不同的战术定位和任务要求使轰-7飞机在结构设计方案上陷入两难的境地。研制厂、所先后用完成的4个不同的气动布局方案进行了3000余次风洞吹风试验,仍然无法找到能够同时满足2个军种各自所提出需要的技术方案。

此时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对从越南获得的F-111残骸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了可变后掠翼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大量装备南昌厂生产的强-5飞机的空军感觉这一型号飞机较轰-7更符合其对装甲目标作战的需要,这样使空军对轰-7的兴趣开始减弱。结果反而使603所确定了以海军要求为主的设计方案。从现在航空技术和战术发展观点来看,海军提出的以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发展思想无疑更加先进,按照这个思想提出的飞机总体设计上也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反观空军也在很早就提倡发展精确打击力量,但在尝试发展“风雷一号”惯性制导空射飞航式导弹失败后又走回以常规航弹、火箭弹和航炮作战的老路上,这也是因为航空工业研制技术、工艺水平限制造成的无奈之举。

从轰-7到歼轰-7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于联华抗苏的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展开了政治和军事合作。在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的回忆论中曾提到,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在给白宫的一份报告中认为:西方国家想利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牵制苏军主力的想法过于乐观,结构臃肿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根本无力阻挡苏军陆空一体装甲集群的打击。这份报告建议美国政府行动起来,“有选择地”向中国军队提供包括现代化军用飞机、防空和反坦克导弹、远程火炮和火炮定位雷达及早期预警系统等先进装备。考虑到白宫可能会受到国内政治因素制约而无法向中国提供这些装备,可以鼓励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样的欧洲盟国先走一步。

在美国的鼓动下西欧国家开始名正言顺与中国建立军事合作关系,先进的军用航空发动机和直升飞机、防空和反坦克火炮、军用越野卡车等西方军用装备获得了对华出口的许可。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使中国航空工业获得了直接了解世界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机会,这对提升中国军用飞机的研发和制造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时英国BAe公司向印度出口了“国际美洲虎”攻击机和生产许可证,决心扩大其亚洲市场的BAe在获得美国和英国政府的首肯后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在此之前英国罗•罗公司成功地向中国出售了斯贝MK202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欢欣鼓舞的英国军火商对开拓中国市场非常感兴趣。同一时期英国韦斯特兰公司也在向中国积极推销军用型“山猫”直升机。

虽然“美洲虎”和与其竞争的法国“超军旗”战机最终都没有落户中国,“山猫”也败给了法制“海豚”直升机。但是通过与BAe公司的接触和对“美洲虎”攻击机的测试,使中国的航空业业者受益非浅。在“美洲虎”之前中国还没有接触过这一类型的现代化飞机,与设备简陋的IAR-93“鹰”相比“美洲虎”更为先进也更加完善。通过“美洲虎”使中方了解到现代化攻击机应该具备的性能指标和机载设备配置,以及现代化作战飞机的先进构造和工艺技术应用的部分情况,对先进航空设计理念也有了相当的认识。

通过对“美洲虎”和“幻影”IIIE的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评估和测试,使中国航空工业对欧洲现代战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从越南收集到的美机残骸和通过正常交流获得的部分资料进行分析,对美国的军机设计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国外机型上吸收到的技术和设计思想,对轰-7的研制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吸收了西方战斗轰炸机的设计思想的同时,考虑到中国同时期研制的战斗机的性能有限,航程上无法满足给轰-7进行全程护航的要求。加上后来歼-9和歼-13因国民经济调整而下马,要求新机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卫空战能力。因此轰-7在设计中不但具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还具有一定的空战能力。所以在研制中将飞机编号改变为歼击轰炸七型飞机(JH-7),使该型号的定位由超音速轰炸机调整为战斗轰炸机。

JH-7作为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设计的现代化机型,在设计上采取了消化吸收与自力更生并举的方法。在坚持独立发展同时,也根据国外航空技术发展的进步,将国外很多先进机型的设计特点吸收并应用在JH-7的设计中。JH-7的结构设计综合了国内的航空发展成果和国外多种飞机的合理设计,整体设计比较协调,能够利用不算先进的航空制造和材料技术,在1980年代末设计出在空气动力和机体结构上达到国际197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的战斗轰炸机,体现出了设计和生产人员极高的理论与实际技术应用水平。

“狂风”来袭

其实在那次席卷中国国防工业的国民经济调整中,JH-7也曾一度被列入“量力而行”项目,另外来自国外的先进机型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据英国《简氏防务》的介绍,进入1980年代后,西方出于拉拢中国对抗苏联的需要,考虑向中国出售更为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英国和法国相继提出“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和“幻影”2000C战斗机,就连美国也曾打算向中国出口新型的F-16A/B战斗机。

其中“狂风”是一种双座、双发动机的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轰炸机,是由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共同研制的。这三个国家在1969年联合组成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来进行“狂风”的研制。在1970年开始设计后的进展很快,到1972年8月就基本上完成基础设计工作,第1架原型机于1974年8月14日在联邦德国曼兴首次试飞成功,从正式开始研制到原型机首飞只用了4年的时间。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在设计“狂风”时就确定了“狂风”需要具备执行6个主要任务的能力: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纵深遮断、海上目标攻击、拦截、战术侦察、空中优势。

“狂风”按照设计的要求是一种典型的多用途战斗机(MRCA),但是由于主要任务是对地(海)目标的攻击。由于其并没有达到多用途战斗机的作战标准,目前大都称其为战斗轰炸机。英国为了增强空军的制空和拦截作战能力,在“狂风” IDS基本攻击型的基础上独立投资研制了加强对空作战能力的防空型“狂风” ADV战斗机,使“狂风”具有了与法国幻影2000类似的“一机多型”的设计特点,扩展了“狂风”的应用范围。

“狂风”为了满足多方面的战术要求,在设计上利用了多项当时最先进的航空技术,配备了先进的RB-199高推重比三转子涡轮风扇发动机和多余度电传操纵系统,装有当时最完善的高精度自主导航-攻击系统。其采用的可自动连续进行角度变化的变后掠翼,使“狂风”IDS具有极好的低空高速突防作战能力,“狂风” IDS成为欧洲国家目前装备中最主要的战斗轰炸机。

“狂风”的气动外形设计先进,在翼面设计上采用了可变后掠角的上单翼,大面积的单垂尾和低置平尾。带有可调节斜板的两侧进气道,在飞机飞行时可根据飞行条件变化自动调节,能够适应“狂风”在不同速度和高度条件下飞行时的进气需要。机体结构上以铝合金为主,部分为合金钢,在高受力的中央翼盒和机翼转轴部位则应用了高强度的钛合金,复合材料应用范围不大,主要用在机翼固定段的密封带和减速板上。“狂风”在结构材料设计和应用上,尤其从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上看,与同时期法国的幻影2000有一定的差距,与JH-7的基本型相当。

根据英国《简氏防务》的说法,当时的中国空军对于引进生产“狂风”IDS和“幻影”2000C显示出极高的兴趣,但后来因为英国政府提出要以“一揽子合作”的采购模式和其他方面的原因而作罢。

就这样经过多次的停顿和反复,JH-7的研制工作在一波三折中展开。迫切的军事需要最终战胜了其他因素的影响。1980年代初期,虽然周边环境相对缓和,但无论是对南中国海的主权争执,还是中日之间有关钓鱼岛归属问题的矛盾都开始显露出来。1982年在否决了引进“狂风”和其他西方战斗机的同时,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将JH-7列入国家重点发展项目中。正是在邓公的大力推动下,包括JH-7和国产新型战斗机等项目才得以保留并最终发展成为我军装备体系中的新一代主战装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