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ZT) 中国名将评述 7 远征四方 -- 草鱼刀

共:💬5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ZT) 中国名将评述 7 远征四方

在中国历史上名将辈出的几个时期,如春秋战国、如楚汉争霸、如三国演义、如五代十国,那都是内战,悲观的说法是:名将只是更高效率的杀死中国人而已,其实谁入主中原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大家都不过是为了独裁者的野心和欲望而成为炮灰罢了。在另外一些名将荟萃的历史时期,如五胡乱华,如宋明两朝,大多时候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赫赫战功也只是防御性质,汉族人口万倍于少数民资人口,反而经常处于下风,这并不怎么值得夸耀,何况在今天看起来,当时固然有民族之争成分在里面,但现在大家都已经融为一体,剥开旧伤口再看,还是逃不出内战的范畴。

  看罢太多中国人自己的勾心斗角自相残杀,也许稍微有些失望吧,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征战在外国的中国名将们。毕竟近代史以来,中国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不亡国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哪里还谈得上征战于国外战场呢?当今世界潮流是和平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了,不再为独裁者而战斗,在谈判桌上靠契约和双赢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大打出手的机会看来是不多了,今天再来回顾一下古代纵横四海无敌的中国名将们的辉煌成就,也许别有一番滋味吧。

  众所周知,战争胜负之决定因素,不仅仅单是战场上将军指挥、士兵拼命,大而言之,战争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盛、取决于政治外交的策略、取决于人才的选拔,小而言之,一场战役涉及到平时的练兵、涉及到情报的准确、涉及到后勤粮草的到位,别看战场上决战精彩刺激,那只是台上漂亮,台下可要十年功夫呢。战争胜负往往是被内部因素左右,战争准备工作任何一点没做好,就可能成为致命的要害呢。所以国力不强,没有底气,根本就不可能有孤军远征。

  战于国外有很多困难,地理不熟,气候又不适应,当地人的敌意和戒心,而这些都是敌人的优势。国家虽然强大,但天高皇帝远,自己的部队既无援军,又无补给,必须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否则一败则溃,没有翻身的机会。所以远征之名将都享有“不败”之名,失败一次的军队早就在历史中灰飞烟灭了。

  中国之强盛,无过于汉唐,扬威海外的名将也多出于汉唐。汉代的故事讲了不少,现在轮到唐朝了。

  唐朝初期之二李,是为唐帝国武将功勋之最。

  李靖是正史和野史中都相当有名的人物,不过野史中的故事更有趣,他曾经在隋朝大臣杨素的府里带走了红拂女,在今天看来属于虎口拔牙、诱拐未成年少女的行为,相当有意思。当然,这里并非讨论野史。李靖年轻时候比较郁郁不得志,直到他遇上李世民才时来运转,在统一战争中立下了赫赫功勋。然而,他最大的事业还是抗击突厥方面。

  同汉帝国的对手匈奴相比,唐帝国的对手突厥也很厉害。史书中这样记载突厥:“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贱老贵壮,寡廉耻,无礼义,犹古之匈奴。”如果需要简单理解的话,把唐朝时候的突厥当成汉朝时候的匈奴也可以吧。

  当时的整个中亚被突厥帝国占据,中东突厥帝国,从中国东北部边境到长城和到哈密绿洲;西突厥帝国、从哈密一直延伸到威海和波斯。就控制的范围来说,突厥帝国比唐帝国更为广大。

  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尤为擅长马术和弓箭,战术灵活多变,野战能力极强,在火炮没有广泛应用之前,是农耕民族的死敌,基本上只能依靠一定规模的城池和技术手段进行防御。

  在隋炀帝时候,东突厥始毕可汗反叛,在山西西北的雁门关几乎俘虏了隋场帝本人,在新唐王朝时候,东突厥可汗颉利率领着十万人马对帝国都城长安进行威胁,唐王朝屈辱而巧妙地争取到了暂时的和平。

  突厥内部产生了分裂,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命令李靖出击,李靖这人颇有决断,擅长以少胜多,更得兵贵神速之道。他率领了三千人的骑兵队伍进军,这是一支相当罕见的远征队伍,从以往反击匈奴经验来看,李靖这支部队,无论是数量、兵种、还是奔袭距离,都是在进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在牺牲了优势兵种、优势数量之后,李靖赢得了速度,兵法讲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厥的颉利可汗本来以为唐军要一个月才能到达,但现在十天就出现在了他面前,颉利可汗担心唐军以倾国之军出击,匆忙逃逸。

  那时候的颉利可汗并没有元气大伤,他有充分的地利,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集结十万骑兵,而李靖毫不畏惧,一次又一次的正面击溃突厥骑兵,最后一战竟然“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万”,真是个使用骑兵的天才。颉利可汗液在逃亡的时候被唐军抓住,从而结束了这次远征。在这之后的五十年里,东突厥一直臣服于唐帝国。

  唐太宗评价李靖说:“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

  李靖“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剩下还有高丽,就该轮到李绩显奇功了。李绩是当时仅次于李靖的名将,他跟随李靖讨伐突厥的时候才二十多岁,在李靖死后,李绩被李世民委以托孤的重任。

  高丽的朝鲜族也是顽强不屈的民族。隋炀帝曾经三次大规模征伐高丽都以失败告终,而唐太宗在世的时候也曾进行过三次战争,始终不能攻克,在李世民死后,机会终于来了,就像突厥的灭亡一样,高丽出现了内乱,而唐军抓住了这次机会,再次发动了以李绩为首远征高丽的战争。在李绩七十五岁时候那年,终于将高丽划入唐帝国的版图。

  这里说句题外话,进攻高丽大概也属于劳民伤财的侵略行为吧,至少和明朝时期日本侵略朝鲜半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感受会完全不一样呢?

  在武则天时代,抗击突厥的名将当属裴行俭,裴行俭很像东汉的班超,他以使者的身份来到波斯,突袭抓住当时叛乱的部落首领,平定了事态。后来他率军三十多万讨伐突厥叛军,虽然比不上李靖,但也算是“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很耀武扬威了一把。

  其实唐代抗击突厥的名将应该比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更厉害一些,但人们对汉代打了败仗的名将都青睐有加,不知道为什么对唐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名将置若罔闻,真是难以理解啊。

  远征名将在唐朝还有不少,比如度过帕米尔高原,让西域七十二国臣服的高丽人高仙芝,战于印度的王玄策等等。汉唐之后,就只能从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国去寻找远征名将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