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三:4. 盖棺定论 -- AleaJactaEst

共:💬64 🌺14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觉得不逼可能真的不会反

朱棣当然有造反做皇帝的想法。可是燕藩和朝廷的实力对比过于悬殊,除非朝廷发生内乱,否则造反很难。我揣测朱棣在此前所作的谋反准备,都是在等待时机。可是建文上台后,政治清明,人心所向,并无内乱。对于朱棣来说时机完全的不成熟,谋反只是一个构思。如果建文不逼的太紧,朱棣很可能就这么一直等下去,直到老死为止。

但是朝廷并不信任朱棣。诸王之中像朱棣这样暗中作好谋反准备,待机而动的,可不止燕藩这一家,只是燕藩实力最强而已。朝廷没有放过那些藩王,自然也不会放过朱棣。而朱棣还幻想着因为自己并未举兵、朝廷可能放自己一马。

朝廷早已取消了朱棣对边军的指挥权限,而宋忠以备边为名,将燕蕃三护卫中的全部精锐都带走了,朱棣手里只剩下几百人。若是朱棣有心造反,就应该在这之前造反。可是他没有反。从种种表现来看,他的所作所为,包括装疯,只是要想避祸而已。他此时很可能只是想安安稳稳作他的王爷。可是朝廷逼的太紧,已经下令要抓朱棣了,使朱棣无路可走,只好反了。若非张信通风报信,朱棣早已束手就擒。所以后来朱棣总是称张信为“恩张”。由此可见,朱棣造反的时机选得非常糟糕,在这之前的任何时候起兵,都比这时造反要好。这完全是给逼出来的。

朱棣起兵只靠着几百人马,在杀掉了两个当头子的之后,凭借着自己长期以来在北平边军中积累起的威望,一举控制了整个北平。整个过程可谓是险而又险。在随后的靖难战争中,朱棣虽然连站连胜,但也有郑村之险、济南之危、东昌惨败,如果没有建文帝那道诏令“勿伤我叔父”,朱棣早就死了五六遍了。建文帝以前想抓他叔叔,现在却又这么说,并不是书念得多了念成了傻子,很显然他以为凭朝廷的实力必胜,所以又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如果建文知道将来的结果,他肯定不会有此命令。结果朱棣借助建文的诏令多次死里逃生,反而借此来宣扬自己是“王者不死”。

然而,靖难战争进行了四年,朱棣所得之地旋得旋失,始终困于北平四府弹丸之地。若非建文身边的太监出卖军事机密,使朱棣狗急跳墙侥幸成功,那么只要再多几年,朱棣再怎么能打胜仗,再怎么借助建文诏令死里逃生,也肯定要完蛋。

由此可知,朱棣造反真的是逼不得已的下下策,本来是全无胜算,最后的成功完全是一系列的小概率巧合堆出来的。若不是给逼得走投无路,朱棣是不会采取下下策的。《明史》的作者们对朱棣的侥幸成功十分的困惑,他们说建文深得人心,而文皇起自一隅,冒大不韪以争天下,本来毫无胜算,居然成功了,“岂非天哉!”他们只好把这一连串的小概率事件归于渺茫不可知的天命。

论者往往怪罪于朱元璋,说他屠戮功臣,使得建文帝无宿将可用,所以必然失败。但仔细考察靖难战争前后事迹,便可知道朱棣成功,偶然的因素太大。凭朝廷的实力,尽管打败仗,压也压死了朱棣。虽无宿将,朝廷的赢面也比朱棣大的太多,建文稍稍争点气,朱棣的运气稍稍差一点,史上便无明成祖了。话又说回来,以朱棣这么好的运气,即使朱元璋不杀功臣,徐达常遇春在世,也未必制得住他。总之,全靠了好运气。这也是为什么像朱棣这样的在大一统王朝中造反成功的亲王只此一家的原因,因为不是人人都有这么好运气的。当然朱棣本人也很牛,该把握的机会全都把握住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