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什么是瑞典式的社会主义 -- 葡萄

共:💬7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完

《考察纪要》的摘要到此为止,主要采取了抄录的方法。我想这对于了解瑞典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巳经可以说得其轮廓了。

《考察纪要》读后感

谈到读后感,首先先应当回顾恩格斯最后几年对于社会主义运动所表达的期望。恩格斯当然不可能预见到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后的种种新情况,更不可能预见到一场世界大战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点由西欧转移到俄国及经济落后的东方。但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原来期望的西欧社会主义萆命浪潮消沉下去之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萆命的道路如何走这个问题重又提上了日程。运动不可能停止,但通路显然和十月萆命迥异。这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重新记起恩格斯在1894年提出的重要策略——认为工人阶级应当"利用普选权作为工人阶级新的武器"并且重申"争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是战平的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之一"一一仍是适合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中战斗的工人阶级的需要的。当然,在十月萆命取得胜利、世界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严重对立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运用这种策略也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曲折的情况,这一点我在上面巳经提及,但是像《考察纪要》推介给我们的瑞典民主社会主义运动及其获得的成果,至少说明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这种策略并非一无所获。因此,现在我们除厂关心我们白己所获得的社会主义自身的经验(包括检查、总结和改革自乡),同时也要采取科学态度虚心考察西方的运动及其所获得的成果(包括失败的和成功的)。两者因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固然有不可比的地方,但也有某些可比的或可以互相参照的地方。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考察纪要》本身也记录了当时考察者的想法和感想,兹抄引如下:

“通过这次访问,对瑞典社民党(和奥地利社会党)的情况有了较多较深的了解,我们都感到收获颇大。但是,对于瑞典式的社会主义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究竟有什么异同?对于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修正主义与列宁主义、瑞典式社会党与苏联式共产党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分析与认识,也感到有些迷惑难解。为此,在当年访问结束回国的途中,路经巴黎时,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次座谈,并邀请了几位我国驻法大使馆的同志参加。在会上会下的交谈发言中,对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两种。不谋而合'的说法和感想,至今我还认为,很值得我们深思与参考。”

“一种感想认为,第二国际理论与第三国际理论、瑞典式社会党与苏联式共产党,其所遵循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方法,都是对的或者是有道理的,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所代表的因情不同。前者即第二国际和社会党代表的,基本一是当时一些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比主选举的制度,一个党派有可能通过选举,掌握议会多数,和平过渡上台执政,从而推行自己的纲领和政策。上世纪20年代以后,欧洲多数国家的社会党(或社民党、工党),都曾经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上台执政、甚至比较长时期地执政,并推行种种社会改革的政策,对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制度的改良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后者即第三国际和共产党所代表的,基本上是一些当时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同家,不仅还没有建立起民主选举制度,而且掌握着政权的反动派武装到牙齿,有权力肆无忌惮地镇压各种革命力且。不通过武装斗争,就不可能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就不可能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推行社会主义的纲领和政策。但是,对于后者来说,有一点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就是:用武装斗争的办法取得政权,对社会主义只是起不一个‘催生婆'的作用,按照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实际上并不‘够格',即1)社会主义需要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不‘够格'(2)社会主义要求有完善的民主法制不‘够格'。因此,在通过武装斗争把社会主义政权‘催生'下来以后,必须下决心抓紧补上这两课(这就是中国把自己定佗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就是为了补上这‘两课',以便为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准备条件。 ——吴按)如果能够这样地认识这个问题,在革命成功建立起新的政杈以后,除非在外敌人侵的情况下,都要不失时机地集中糈力抓紧抓好这两个方面的。‘补课',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种种优越性,就有可能迅速地推迸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假若不是这样地认识问题,而是主观地认为,只要通过武装斗争,建立起了新的政权,自己就是一个。‘够格'的社会主义国家了,谁要是对此不同意或者表示某种疑义,就毫不留情地坚决加以排斥、打击甚至镇压。那就不仅很难建设成一个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而且可能变成封建半封建式的极权主义,像苏联过去的斯大林时期那样。最终不仅建不成真正的社会主义,而且会遭到广大群众与干部的反对甚至扬弃。

“还有一种感想认为,笫三国际与第二国际、苏联式共产党与瑞典式社会党之间的关系,有如天主教与基督教一样,两者的'老祖宗'都同出一家。只不过是:前着主张坚持按‘老祖宗’的原话(这种说法似可再议,前者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革命,恰恰是不按‘老粗宗’的原话行事;所谓‘原教旨主义'倾向是表现在另一方面。——吴按)一字一句地照本本办事,不得逾越,有点类似于一般讲的原教旨主义;后者则主张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不断进行革新与创新,以更有利于扩大并推行'老祖宗'理论的影响与主张,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现在看来,走向社会主义的两种模式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正当性。至于如何看待这两种模式及其关系,是一个应当慎重考虑和仔细研究的问题,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听到读者朋友的商见。

1 《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笫2版第l卷第470页。

2 《马克惠恩格斯选袋》第2版第3卷第60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笫l版第39卷笫203页。

4 《马克思恩格澌选集》第2版第4卷第510一522页。

(作者: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责任编辑:苑 捷)此文刊登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此杂志中共中央编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公开的杂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