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开篇就谈到纲纪的重要性,他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阔,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这样看来,所谓的礼,也就是纲纪,大致类同于现代所说的制度,一个制度确立下来,使系统内的各方面都有相应的权限和责任,通过相应的措施来调动系统内的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保证各项命令和措施的顺利传达实施。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社会的分裂和动荡以及长期的战争,将原先运行完好的一套制度完全破坏殆尽,长期的分裂和相互之间的攻伐,不但在各国民众之间造成了心理的隔阂,也无形中增加了对统一局面的认同感的缺失。秦帝国虽然在疆域上统一了六国,但没有能使得原先六国的民众对新的帝国形成信任感和认同感,相反暴虐的统治和奴役却到头来埋葬了自己。刘邦新建的汉帝国同样面临着认同危机,乱世中武力才是最高的威慑力,在武功方面刘邦能够慑服其他诸侯,但却无法慑服能力谋略均高于自己的韩信,这就决定了韩信等人不可能对刘邦惟命是从,这一点在战争过程中已经多次被验证过。从政治的角度而言,韩信的存在对刘邦的帝国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在制度缺失的场合,支撑偌大一个帝国只能靠领袖的权威来凝聚力量和人心,而一旦有人挑战或者有能力挑战这种权威,势必会影响到普通受众对于领袖的信念,对时局产生恶劣的影响。刘邦的历史地位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大环境下形成的,但这种地位并不稳固,是通过不断的妥协和让步,最终在众多盟友的协助下扫清所有敌对势力,登上皇帝的宝座。刘邦在即位前后通过各种渠道散布自己的种种“神迹”,无非是为自己由一介平民摇身变成至尊无上的帝王制造“理论依据”,无限拔高自己并与过往的平庸的一段历史割裂,当今的所谓明星在成名之后编造虚假的履历,多多少少也是基于同样的心理,总觉得自己的过去与目前的地位不相称,生怕仰慕者和崇拜者在了解自己的过去后,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陈涉以及后世的朱重八对儿时的玩伴旧友大开杀戒,也是由于自己的过往被戳穿恼羞成怒所致。刘邦的那一套骗术骗得了不明就里的民众,但骗不了长期跟随自己的功臣们以及大小诸侯王,功臣们尤其是丰沛集团的那群人,当初也是社会地层的普通人,大多是依附与刘邦才混到如今的地位,他们与刘邦是命运共同体,自然不会戳穿乃至会千方百计维护刘邦的谎言;而大小诸侯王尤其是功高盖世谋略出众的韩信等人,自然不会被这套唬烂过去,假如这些人当中冒出这么一个野心家,用当初刘邦对付项羽的那一套如法炮制一番,那也是相当可怕的。刘邦总觉得自己是坐在火山口上,他自己的地位是通过长期的斗争争取来的,自然不容许身边出现类似的人物来谋夺分享自己的权力。
称帝后的刘邦,心态较之过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地方豪强争霸天下的领袖转变成了君临天下的帝王,社会地位的巨变改变了刘邦与周围人的关系,无形中在过去亲密的君臣之间树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而刘邦本人以及周围的臣工自觉不自觉的逐渐拉大了彼此的距离。过去的刘邦痛恨繁芜的礼节,如今刘邦看到“髃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却感到厌恶,主动要求叔孙通教习群臣礼仪,在操演成功后大喜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而太公家令,教唆太公向刘邦行礼,刘邦不担不以为仵,反而奖赏了家令。刘邦的这种转变或许连他本人都未曾感知到,但聪敏如张良者已经敏锐的感觉到了这种变化,并主动淡出政治圈与刘邦保持距离,以免惹祸上身。类似张良的这种态度会进一步引发刘邦的失落感和猜疑感,从而将刘邦性格中的猜疑和暴烈的因素进一步诱发和扩张。古今中外的独裁者往往都是由于陷入孤独的境地,诱发的猜疑性格导致对周围人不信任感加剧,这种不信任感导致周围人越发远离独裁者,而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猜疑性格,这种怪圈循环往复,导致独裁者一步步滑入变态的怪圈,心里的戾气通过正常的渠道无法得以发泄的话,往往会导致可怕的灾难。刘邦对于韩信等人的猜疑也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情逐渐积累起来的,到达一定的程度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即使韩信等人没有背叛的行为,但他们具备的能力已经成为他们的原罪,为刘邦深深的忌惮和厌恶。
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但理智也清楚的告诉自己,韩信没有反叛的动机。毕竟对于韩信来说,楚汉战争最关键的时候韩信坚决的站在刘邦的一边,就证明了韩信的立场。况且刘邦能够在长期的战争中坚持下来,并由弱到强最终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韩信在其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此刘邦心知肚明。他欣赏韩信的才能,同时也带有一丝的嫉妒;他承认韩信的战功,但也深深忌惮用兵如神的韩信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自始至终刘邦对于韩信的心态都是很矛盾的,韩信能不能用?如何用?在这个问题上刘邦一直在走钢丝,始终下不了决心。况且刘邦也担心一旦触及韩信的利益,韩信的反应超过自己的预期,该如何收场的问题。在战场上决一雌雄,刘邦根本不敢做此奢望。因此在立国之后,他就在暗中观察韩信的言行,试图从中揣摩韩信是否有异心。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七---心结(1.固陵) 16 机会主义者 字5205 2005-12-22 09:05:05
【原创】七---心结(2.垓下) 13 机会主义者 字7930 2006-01-18 08:38:12
【原创】七---心结(3.洛阳) 14 机会主义者 字9943 2006-03-06 03:13:37
🙂【原创】七---心结(4.云梦) 上
🙂【原创】七---心结(4.云梦) 下 8 机会主义者 字5690 2006-04-24 01:45:14
🙂【原创】七---心结(5.长安) 上 4 机会主义者 字7374 2006-07-19 08:29:50
🙂【原创】七---心结(5.长安) 下 4 机会主义者 字4289 2006-07-19 08:30:45
😥这些人不应该称作“分封”吧 电子赵括 字190 2006-07-19 0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