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葡萄兄,我与你的根本差异在于对毛泽东的理解与评价 -- 陈经

共:💬872 🌺9740 🌵21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看看这个:尝试分析当年"吃粮吃米"的民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清事情的真相,有时候是需要距离的。新“民谣”的真假,需要时间过滤。

国际战士:尝试分析当年"吃粮吃米"的民谣

众所周知,大约在20多年前,中国曾经分别在两个省出现这样的民谣"要吃粮,找XX","要吃米,

找XX",姑且不问这里要找的是谁,但是,文人们告诉我们,当年中国曾经有这样的民谣,说的是

联产承包责任制怎样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得粮食大增产,而广大农民托他们两个的福,解放后终于吃

饱了饭。而民谣是最真实的,不象官方报纸可以吹嘘亩产多少。

也许民谣是最真实的,所以几十年里我一直深信在70年代末,在中国粮食产量经过20多年的徘徊后

,是安徽和四川领导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当地粮食大增产,人民第一次吃饱。但是后来

遇到一位四川朋友,说到四川怎样在1970年代末让人民率先吃饱,朋友说:"1979年四川还要从东

北调进粮食呢"。

我忽然想到,为什么当年那些"吃粮吃米"的民谣至今没有找到原创作者呢?而《东方红》就能明

确找到是李有源写的歌词,但是当年两个民谣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原创者的蛛丝马迹,这不是怪事么

又有一点,安徽和四川的地方语言是差别非常大的,组词习惯也不一样,怎么两个民谣居然如此"

工整",简直就象互为另一个而存在一样。给我感觉就象以前汉朝乐府诗里的《有所思》和《上邪

》,"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余冠英先生的评价)。

后来又看到新中国粮食生产的数据,在实行集体经济的1955-

1979年,年均增长2.7%,人均粮食产量增长25%,全国粮食增产1倍,而无论是之前的1953-

1954,还是之后的1979-

2003年,全国粮食增长速度只有1%出头,所以到2003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还低于1979年。

更有意思的是安徽省1970年代末的粮食数据,历史真实是1977-

1980年全国粮食增产12%而安徽下降13.7%。人均粮食产量1976年全国是305公斤,安徽370公斤,而

1980年全国325公斤,安徽只有297公斤。而在所谓停滞、徘徊的公社时期,安徽省粮食产量从1961

年的629万吨(1961年是文人们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拯救安徽人民的年份,实际是当年是安徽建国

后唯一粮食产量低于1949年的年份),增加到1976年的1684万吨,增长170%,年均增长6.8%,而在

"文革重灾区"的年份里,安徽粮食产量从1965年到1976年增产70%,年均增长5.2%。

我不能不佩服中国文人的伟大创意!

是啊,民谣是最真实的,可是"大跃进"时的"跃进歌谣"也不少,在《红旗歌谣》里篇篇都是,而

且绝对可以相信是出自农民之口,其中的口语是文人们无法效颦的,怎么文人们不说那些歌谣是真

实的呢?

以前读杨澜的《我问故我在》里采访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的那篇,居然也有"真实"的民谣——

"慕绥新,不遂心"。意思是沈阳风气不好,委屈了这么位好市长。

通宝推:大汉铁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