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与战争发展的规律初探,兼与华虎晨枫诸兄商榷 -- 顾剑

共:💬58 🌺10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英军的历史看精兵主义

顾兄开了一个好话题,突然发现英国陆军的历史是精兵主义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克伦威尔、亨利五世或George Wallis的时代,英国的军队没有什么精兵主义,也是抓差抓来一伙农民,发一根家伙就一拥而上。工业革命后,英国受益于先进的钢铁和火药技术,开始用火枪、火炮作战。很快,英国的先进武器在战场上赢得了巨大的优势,尤其在殖民地战争中,常常用少量精兵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作战中,英军的数量都不大,和中国的清兵的数量简直不成比例,但还是把清兵打得一败涂地。维多利亚时代开始,英国陆军就开始常备军制度,组建精兵。

这样一支精兵确实成功地为英国打出了一个日不落帝国。但是,在面对德国的强力竞争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都是先以精兵应对德国,然后在溃不成军之时,再借用英联邦军队的普罗力量,以英国军官为核心,以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士兵的血肉为真正的实力,在美国的决定性的参与后,最后赢得了惨胜。换句话说,靠英国的精兵,两次大战都不可能获胜。

战争不是比武,军人不是武林高手。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军队是政治的工具。如果战斗的胜利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这里面固然有政治的原因,也不能完全将军事的责任分离开来。归根到底,不能达成目的的工具,不是一个合格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军队能不能完成未来美国的政治要求,是有疑问的,这也是美国军内外对Rumsfeld的RMA的质疑的由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