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运-10争论引起的思考 -- q42474112

共:💬7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运十飞机研制大事记

运十飞机研制大事记(上)

--------------------------------------------------------------------------------

作者: wzbzd(沈.州.紫.果) [119070:37025], 10:27:24 07/21/2004: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前言

运十飞机的研制,在我国民用飞机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回顾和总结运十

飞机的研制经验,对于我们研究制订长远的民用飞机发展战略思路会有很大裨益

。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委“民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提议,六二零所赵

连兴等同志会同六四零所,根据《飞机行业史》(1951~1988)(1995年版)、

《六四零研究所所史》(1985年版)和有关文件资料,归纳整理了这份《运十飞

机研制大事记》。成稿后曾征求有关同志意见作了补充,最后由郑作棣、吴兴世

、郑强同志通读全稿并作了修改。

现予印发,供有关单位和同志们参考。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1998年6月

运十飞机研制大事记

1970年8月,为了改变我国客机依赖进口的局面,中央军委、国家计委以(70)军工

字270号文向上海市下达了大型客机的研制任务,代号“708工程”,该飞机型号

后命名为运十飞机。

1973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发(1973)77号文批准,首批研制三架飞机,十

二台发动机,“在上海搞一个生产和维修大型客机基地”。1978年,该项目列为

全国科学规划108个重大项目之一,是填补我国大型客机空白,赶超世界水平的重

大科研项目。

运十飞机的研制是以上海640所和5703厂为主进行的。1975年基本完成全机发图工

作。共设计图纸143000标准页,编写技术条件211份,提供技术报告789份,开展

各类课题研究171项,编制并应用计算机程序138项,编写各种技术手册约200万字

。经过全国十几个部委近300多个单位的协同工作和13,000余名科研人员的辛勤努

力,运十01架机体于1978年11月顺利通过静力试验,02架飞机于1980年9月26日首

飞上天。以后持续五年之久的许多次试飞表明,飞机的基本性能和飞行品质符合

设计要求。

运十飞机的研制,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出了原型机,打破了我国历史上大型客

机设计制造“零”的记录。通过运十飞机研制组建和锻炼了技术队伍,积累了经

验,为我国发展民用飞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面按时间顺序叙述运十研制过程的主要事件。

 

1970年7月中旬:毛主席视察上海,当上海市革委会负责人向毛主席汇报到上海在

搞火箭等上天的项目时,毛主席说,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

1970月7月28日: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向三机部传达毛主席指示

,上海要搞飞机,搞什么由三机部与上海联系。三机部革委会开始时拟将当时正

在南昌320厂研制的歼十二飞机交上海生产。上海市革委会提出要搞大飞机(旅客

机)作为周总理专机。

1970月7月29日:三机部在部机关召开研究生产大型运输机的预备会议。会议由部

技术组负责人刘增敏主持,172厂马凤山、郑作棣、张家顺、赵国强,420厂姜燮

生、殷纪良,六院科研部马承林,605所王世忠、徐福荣等参加了会议。刘增敏说

,昨天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落实毛主席关于要上海搞飞机的

指示。经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研究,搞个大型运输机,要求很快搞一个方案,以便

曹副司令员去上海落实。

会议经过讨论,归纳了8条设计原则(技术要求):

1. 载客100人左右;

2. 在轰六基础上改,不是重新设计,也不是大改;

3. 采用JT3D—3B或SPEY511发动机3到4台;

4. 最大航程5,000公里左右;

5. 飞行高度在10,000米左右;

6. 最大飞行速度在900公里/小时左右;

7. 在复杂气候条件下,不论昼间、夜间均能飞行;

8. 飞机外型要美观。

会上,听取了马凤山等172厂设计科代表所作关于大型喷气旅客机方案的汇报,第

一方案是参照三叉戟飞机布局特点的设计方案,第二方案是参照波音707布局特点

的设计方案。会议决定:成立三机部六院大型喷气旅客机工作组,由马凤山任组

长,组员有姜燮生、赵国强、张家顺、袁振孚、徐福荣等10余人。会后,马凤山

等同志根据会议的要求,连夜突击准备方案。

1970年7月31日:三机部在部机关第一会议室召开大型旅客机方案讨论会。会议由

刘增敏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军委工办田维新、三机部革委会副主任范瑛、172厂马

凤山等。会上范瑛首先传达了上级的有关精神,主要内容有:总理去年讲能不能

搞个客机,在轰六基础上搞喷气客机,作个准备。今年毛主席到上海,问上海有

没有搞飞机,说上海应该出飞机。7月23日,吴法宪副总长打电话将此事告诉了曹

副司令员。部核心小组作了讨论,认为首先要快,明年基本上要搞出来;第二要

安全,系统要两套;第三要美观,反映中国特点。平时是客机,战时是运输机,

先出方案,然后到上海去商量,确定下一步工作。接着,172厂马凤山介绍了初步

考虑的三个方案:

1. 采用轰六翼型,机身参考三叉戟,三台发动机尾吊;

2. 用四台发动机尾吊;

3. 用四台发动机翼吊。

经过讨论,大家倾向第一方案,要求172厂进一步作好准备。

1970年8月2日:在空军司令部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汇报初步方案。参加会议的有

曹里怀副司令员,三机部范瑛、刘增敏,172厂马凤山等。汇报后,曹副司令员指

示:第一,方案可多搞几个,原则上同意第一方案,要做过细工作,向上海提出

可靠方案。飞机要立足于迅速、安全、美观大方,将来要作为总理出国专机。选

型要选好,一定要比伊尔18、图104、三叉戟好。上海搞飞机是毛主席讲了话的。

第二,明天要到广州去了解刚从巴基斯坦引进的三叉戟飞机,然后直接到上海去

汇报。第三,明确由上海领导,空军和三机部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大力支

援,其它成品等到上海去解决。

1970年8月3日:三机部派出马凤山等七人,作为旅客机方案组,去广州白云机场

考察三叉戟1E飞机,查阅有关资料,并听取空勤人员意见。考察工作到8月12日结

束。

三机部六院旅客机方案小组提出《轰六改旅客机方案说明》报告。该报告提出在

轰六飞机的基础上,经部分更改,多快好省地制造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的旅客机

,作为首长专机和在国际航线上使用,填补航空工业在旅客机方面的空白。从继

承性、安全性和性能的对比分析考虑,经三机部和六院共同讨论一致认为此方案

较好。

1970年8月13日:三机部六院旅客机方案组和部机关袁振孚等8人抵沪,与上海市

革委会工交组联系,准备向上海市领导汇报。根据上海方面意见,又准备了参照

波音707布局特点的第四方案,即翼吊四台JT3D—3B、下单翼、上反角、微调水平

尾翼布局,起落架位于机翼根部,收于机身内。

1970年8月20日:上海市革委会工交组成立大型喷气旅客机会战组,组长许克诚。

1970年8月27日: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向上海市正式下达(70)军工

字270号文《关于上海市、广州市、济南地区制造飞机的批复》,对上海市正式下

达了试制生产运输机的任务。批复指出:原则同意航空工业领导小组(70)航工

字第36号文件《关于上海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并纳入国家计划。具体安排

由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与各省、市革委会商定。试制生产所需技术资料、试制费、

原材料以及计划下达等,均由三机部统一归口。

1970年9月8日:六院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关于上海制造运输机的设计力量

问题的请示报告》。

六院拟从603、601、605、602所抽调150人支援上海。另外,由三机部工厂抽调100人

,西工大抽调50人。视工作进展情况,如需要再行安排200人。

1970年9月12日:曹里怀副司令员参加庐山会议后到沪,上午,在上海大厦听取旅

客机方案组留沪的袁振孚、张家顺、赵国强汇报方案(马凤山去英参加国际航展

)。听取汇报后,曹副司令员反复强调这个飞机一定要有特点,就是腿长,是中

央首长专机,为周总理直飞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用,代表团有四、五十个人就够

了。又说要能从乌鲁木齐不着陆飞至欧洲社会主义明灯—地拉那,所以航程要加

大到7000公里。当设计人员说这样飞行载人太少,经济性不好时,曹明确指出“

不考虑经济性”。设计队伍,由三机部调170名,六院调150名,组织领导听上海

的。

晚上,在上海大厦向上海市革委会主要负责人汇报设计方案,参加会议的有上海

市王洪文、徐景贤、马天水、高崇智,空军曹里怀,三机部范瑛、袁振孚等。

1970年9月14日:晚上,三机部方案组在康平路向上海市革委会常委汇报。会上,

原则同意第一方案,并确定总装在5703厂,发动机制造在上海汽车附件一厂,起

落架制造在118厂,雷达制造在上无二厂,还准备成立飞机制造公司。

汇报后,曹副司令员召见从西安赶来的172厂副厂长陈其羽及袁振孚等人,商定第

一批设计人员从172(70人)、空一所(20人)、605所(20人)抽调,要求于9月

20日来沪报到。172厂人员由郑作棣带队如期到达,空一所和605所人员也随后到

沪。

1970年9月18日:三机部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建议从巴进口JT3D—3B发动机

附件的报告》。我国从巴基斯坦进口一台JT3D—3B发动机,正在420厂测绘,计划

在1971年上半年试制成功。该机准备用于轰6和上海研制的旅客机上。进口时只有

一套附件,不能满足测绘和试制的要求,拟再从巴进口部分附件。

1970年9月21日:首批支援上海的172厂、空一所、605所3个单位150名技术人员抵

沪,建立旅客机工程设计组,由5703厂领导。三机部指定郑作棣在马凤山出国期

间任设计组技术负责人。

1970年9月22日:曹里怀副司令员在上海巨鹿路招待所接见了旅客机工程设计组的

同志并讲了话,主要精神有四条:一、要设计好,样板戏要唱好;二、要当好参

谋;三、要团结;四、要服从上海市革委会的领导。

1970年10月下旬:马凤山等二人去北京西郊机场及民航总局、民航北京管理局征

求对飞机设计方案的意见。

1970年10月28日:三机部、六院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上报《关于上海研制的喷气

客机命名的请示报告》。上海研制的旅客机正式命名为“运十”,对外称708工程

1970年11月3日:按照三机部、六院指示,熊焰抵沪;11月8日,马凤山抵沪,熊

、马负责领导飞机设计组的工作。12月11日,空军派来34师政治部副主任汪克庆

、25师副师长李运发参加设计组的领导工作。

1970年11月11日:5703厂提交《708工程试制计划(草案)》,仍以轰六改为目标

,发动机尾吊。

上海市工交组会战组同意把研制大型旅客机称“708工程”,代号“运十”(Y-

10)。同日市会战组确定起落架、液压组等设计人员10余人,到118厂开展设计工

作。

1970年11月12日:设计组研究选材问题,提出新材料、锻件、型材等项目,供会

战组下达新材料研制任务给有关厂。

1970年11月16日:初定系统原理方案。会战组准备向上海各厂下达成品研制任务

,由设计组提出技术要求,并汇总初步的成品目录;由承制厂提供成品图纸资料

,供系统设计及协调用。设计组提出要开成品定点协调会。会战组不同意。

1970年11月18日:市会战组提出要以“大批判”开路,以工人为主体进行设计,

实行以工人为主体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每个设计专业组都由工人当

组长。根据这一要求,5703厂陆续派了一批工人和干部到设计组工作。

1970年11月22日:熊焰、马凤山二同志到上海负责708工程设计组的领导工作后,

向部、院写了情况汇报,请部、院迅速支援工程设计人员,并安排工程需要的试

验风洞。报告谈及11月14日5703厂召开全厂大会,动员708工程会战,全厂大会上

提出次年10月1日以前飞机要上天。

1970年11月至12月:在北京大学FL-4风洞进行了轰六改方案的低速风洞试验。

1970年12月2日:开始进行强度外载计算。第一轮强度外载,采用苏联《飞机强度

设计指南》作为计算依据,于1971年9月完成,计算结果普遍偏大,不能适应先进

飞机的设计要求。第二轮强度外载,以英国民航适航性要求(BCAR)为计算依据

,于1972年7月完成。根据708工程会审会的意见,三、四轮的强度外载计算,以

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25部为依据,分别于1974年3月和1975年2月完成。

1970年12月18日:由民航、空13师、34师派出空地勤人员参加“708工程”,实行

使用、设计、制造三结合。

1971年1月6日:在5703厂重新讨论了木质样机和画模线的问题。5703厂工人和设

计组技术人员一致意见要做木质样机和画模线。经会战组同意,木质样机的设计

和制造于1972年上半年完成。

1971年1月7日:市会战组和5703厂领导提出要在1971年10月1日前出飞机,各项工

作都要按此要求安排。设计组认为来不及,连设计周期也不够,但市会战组仍坚

持要这样安排。

1971年1月13日:在北京民族饭店301室召开汇报会。会议由曹里怀副司令员主持

,参加会议的有空军常乾坤副司令员、上海工交组高崇智,三机部军管会周洪波

主任、范瑛副主任,六院张副主任,34师潘景寅副师长。会议听取了708工程设计

组关于工程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汇报。曹、常副司令员和周主任等就如何搞好

飞机设计讲了话。明确木质样机要做,成品、材料协调会要开,飞机要安全第一

、质量第一。为解决人力不足问题,由三机部再抽调150人,六院再抽调50人,2月

上旬到齐。设计队伍由上海市领导,要与工人三结合。会上,潘副师长提出八点

对飞机设计方案的意见,主要是:一、重心太靠后;二、尾吊发动机有深失速问

题;三、操纵性问题,要求加阻尼器、扰流板;四、缩短前、主轮距,增加前轮

转弯角度;五、要求装辅助动力装置;六、改机翼翼型,提高巡航速度;七、机

翼内余油不得少于3吨;八、发动机涡轮盘要放置在气密舱外。这八条意见是按三

叉戟的设计提出来的,对运十来说,是一个改变方案性的意见,大都是难以满足

的。

1971年2月14日:设计组讨论工作,认为面临巨大的困难。10月1日出飞机不可能

。工作中受牵制的问题太多,成品不落实,材料、新工艺定不下来,试验无安排

,工艺制造方法未肯定,没有办公设计地点工作铺不开等。在设计组内部,也存

在设计方案不落实,难以满足34师潘副师长提出的八点要求的想法。由于技术要

求的不断提高,原轰六改型的方案,在实践中逐步被突破,面临着必须更改方案

的局面。

三机部、六院支援的技术人员陆续抵沪,截止当天,应到423人,实到369人。

1971年2月16日:接三机部(71)三生字27号文《关于(708)工程配套成品的通

知》,规定对老品和正在试制的新品由三机部提供成品;对于改进设计和重新设

计的成品由上海试制,并附有成品详细目录。

1971年3月5日:空军曹、常副司令员和三机部、六院领导同志,在北京听取了708工

程设计组同志关于708工程设计工作的汇报。汇报的主要问题是潘副师长提出的八

点意见在设计中难以落实,以及设计中遇到的发动机协调、成品协调、5703厂制

造与设计的协调和设计组面临的工作场地、人员不足、住房等问题。

领导同志对708工程设计方案的意见是:设计组人员要谦虚、谨慎,反骄破满,尊

重使用单位对设计方案的意见,要组织使用部队、制造工厂和设计人员,认真讨

论708飞机设计方案,必须第一保证安全,保证质量;第二要有中国风格,要飞国

际航线,并要有一、二点超过外国同类飞机的地方。方案不行,就要下决心早改

,不要等做好了再改。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在方案讨论时仍按原来的指标

要求,注意尽量少改,要继承先进的,设法更改落后的地方。要迅速调查研究、

试验、摸底。最后拿出几个更改方案,向上海和北京汇报后决定。

1971年4月15日:设计组汪克庆返沪,传达曹副司令员的意见,组织群众提出更改

方案,主要方案设想有三个,其中包括翼吊四台915发动机的方案。当时没有肯定

意见,上海市方面不同意修改方案,三机部也趋向于不改方案。

1971年4月19日:自70年冬季开始,设计人员和36师参加设计组的飞行员屈东本等

同志对原轰六改方案有许多不同意见。针对这些问题,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副组长

曹副司令员亲自到上海确定了飞机的技术要求:

曹副司令员要求发动群众提方案,出现了包括装五台发动机方案在内的各种方案

,最后大多数人的意见是采用类似波音707飞机翼下吊装四台JT3D—3B发动机的方

案。

在上海延安饭店,曹副司令听取708工程设计组汇报,重点听取翼吊四台915发动

机方案。曹副司令一面听,一面确定新的设计技术要求:一、突出航程,要大于

7000公里,能跨洋过海作国际航线飞行及作首长专机使用,也可以兼顾国内航线

使用;二、有较好的速度特性,巡航速度要大于900公里/小时;三、升限大于12000米

;四、起飞滑跑距离不大于1300米。此外,要求飞机安全可靠,舒适大方,具有

我国民族风格,载客量在100人左右。最后,他确定了这个方案,并指示要用三叉

戟翼型。会后,设计组经过讨论,确定翼吊四发的方案,并绘制飞机三面图和机

身内部平面布置图,准备赴京汇报。

1971年5月14日:在空军司令部,吴法宪、王辉球、曹里怀、常乾坤听取了设计组

的708工程方案汇报,通过了翼下吊装四台915发动机的设计方案。

1971年5月20日:设计组代表赴民航总局向马副局长、王参谋长汇报了新的设计方

案,他们表示同意。

1971年5月26日:赴京汇报新方案人员返沪,向有关方面汇报了赴京汇报新方案的

情况。设计组正式开始按新方案设计,原来的设计方案废弃。

1971年7月20日:5703厂提出708工程设计工作规划:

1971年底完成总体设计;

1971年底至1972年3月完成打样设计;

1972年底完成产品设计。

1971年9月1日:开始进行运十飞机模型进气道风洞试验。至1975年5月2日止,分

别进行了进气道低速地面选型、进气道低速测压、进气道高速测压测力等项试验

,吹风441次、27.47小时,分别测得了有关数据,确定现行方案的进气道选择。

1971年9月22日:开始进行运十飞机模型高速测力风洞试验,至1976年7月15日止

,分别进行了高速选型、高速选型校核、高速选型(一、二)次补吹、高速预定

型、高速定型(含补吹、校核)等10项试验,吹风1,548次、98.55小时。在选型

试验中,共制造了6副机翼和两套平尾及垂尾,从6个发动机舱位置中选择最佳者

,并测得了有关数据,选定了尖峰翼型机翼。

1971年10月:开始进行运十飞机模型低速测力风洞试验。至1975年11月为止,分

别进行了低速翼型(含校核、补吹)、低速二元襟翼选型、低速喷流、低速预定

型、低速定型引导性、低速定型(含校核、补吹)等11项试验,吹风2,727次、454.46小

时,测得有关数据,进一步证实了高速选型的正确性。

1971年12月19日:巴基斯坦航空公司波音707客机在新疆失事。

为分析研究波音707客机残骸,先后共有24个单位349人赴新疆考察。三机部组织

编写出版了《波音707初步分析》、《波音707—320C残骸材料分析资料(飞机部

分)》并建议以波音707飞机为原准机设计“运十”客机。

1972年1月12日:在北京京西宾馆,708工程设计组向国家计委汇报了“708工程”

情况。余秋里主持会议,到会的有马天水、曹里怀、范瑛、段子俊、田维新、高

崇智等。会上明确“708工程”以上海为主,业务上由三机部归口。

1972年1月15日:在北京军委招待所,向军委办公会议汇报“708工程”情况和运

十飞机设计方案。到会的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张才千、曹里怀、李如洪、

张孔修等领导听取了运十飞机方案汇报。叶副主席在会上作了指示,主要内容是

:同意按所汇报的方案进行设计,并指出设计要对头,工艺、材料要对头,第一

架出来了,不要一下子就投入批生产,要吃“小灶”,一架一架过关。零备件要

配套。这是第一架大飞机,要从全国的设计人员中挑出比较好的,来审查设计。

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集中搞“708”。

1972年4月25日:为了解决“708工程”的科研设计用房,根据军委办公会议精神

,上海市和有关部门商定,将龙华机场候机大楼等房屋拨给708工程设计组使用,

届时设计组搬进龙华机场候机大楼办公,运十飞机设计工作全面展开。

1972年5月10日:上海国防工办向三机部提出《关于请安排708工程试验项目的报

告》。

报告称708工程正进行设计和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需部、院安排在所属厂、所进

行各种试验35项,其中包括气动试验、强度试验、环境试验等。

1972年5月14日:三机部段子俊副部长在上海听取设计组的工作汇报,并作了如下

指示:一、材料、成品分两步走,第一步尽量用老的,第二步用新的;二、技术

领导,也要由上海一元化领导;三、开方案评审会,原则上同意,但要先作好充

分准备。段副部长表示三机部把运十飞机当作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列入年度计划

,作为必保项目来完成。

1972年5月15日:设计组向上海工交组、机电一局和段子俊副部长汇报“708工程

”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1972年5月29日:开始进行运十飞机模型高速测压风洞试验。至1973年9月止,分

别进行了高速机翼测压、高速机头测压、高速机身测压等三项试验,吹风97次、

3.23小时,测得了有关数据,为确定气动外载荷提供了依据。

1972年5月:上海市机电一局庞夫力、张荣贵从各厂调70名工人到设计组“掺砂子

”。

1972年5月31日:上海市机电一局请三机部对轰六飞机进行全面飞行测试,为运十

飞机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1972年6月1日:5703厂革委会根据设计组的意见,以(72)厂革生第160号文件上

报《关于“708工程”设计工作原则》的请示报告。报告根据上级的历次指示,提

出如下主要设计原则:一、“708工程”是一架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飞机,代号

“运十”;上级确定的飞机技术性能指标是:实用航程不小于7,000公里,巡航速

度850~900公里/小时,起飞滑跑距离不大于1,300米,飞行升限12,000米,载人

100~120名,飞机最大重量为一百十吨左右,最大商载为十七吨左右,飞远航程

为五吨左右。二、飞机的布局参照波音720B。三、开始研制时,按国际航线班机

的要求进行设计,待飞机研制出来后,再根据上级要求,改为首长专机或其他型

别飞机。四、运十飞机是一架国际航线飞机,要按国际民航适航性的各项要求进

行设计,选定美国民航手册(CAM-4b)作为主要依据,不足部分参考英国民航适

航性要求(BCAR)及国际民航(ICAO)的有关要求。五、由于苏联1953年强度规

范已不能满足,运十飞机强度规范的选用,考虑以英、美规范为主,不足部分按

苏联1953年规范补充。六、运十飞机采用国产“915”型发动机(代号涡扇八型)

,它是按引进的JT3D-3B测绘的,单台地面最大静推力为8166公斤。七、飞机的气

动布局,采用翼吊4台发动机的常规布局,结构按“破损—安全”概念进行设计,

系统设计的要求是保证安全可靠、简单正确。

1972年8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办公会议的指示,8月5日至22日,上海市和三机部

联合在上海召开大型客机(代号“708工程”)总体设计方案会审会议。会议在延

安饭店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三机部段子俊、陈少中,民航袁桃园,上海工交组高

崇智等,正式代表共228人,其中有全国著名的航空专家,如北航的王德荣、何庆

芝教授,西工大的黄玉珊教授,南航的张阿舟、丁锡洪教授,空军科研部的朱宝

鎏总师、611所的冯钟越总师、621所的颜鸣皋总师等;还邀请了承担大型客机研

制任务的有关单位人员出席会议。会议由三机部技术局局长陈少中主持,并作了

总结。会议期间,到会代表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对飞机总体设计方案审查的指示精

神,听取了708工程设计组马凤山关于“708工程”设计方案的汇报,熟悉了有关

技术资料,交流了经验,审查了木质样机,对总体设计方案和总体、气动、强度

、结构、特设、系统六个部分,进行了专题审查。会前,还组织了二十多位同志

对设计方案的主要方面进行了预审。通过审查,认为飞机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基本

正确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基本可行的,结构布置、系统设计和设备的采用是基本

合理的,性能也接近世界同类型飞机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经过努力是可

以实现的。但在设计方案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弹性影响问题还没有开展工

作,对调整片操纵的气动规律还摸不透,大迎角安全裕度较小等等。这些问题还

需要作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和试验校准,加以调整改进,使设计方案逐步达到完

善。另外,根据国内现有工业水平,实现这个方案,还需要经过很大努力,在成

品、试验、材料、加工等方面还有缺门,需要航空工业以及电子、化工、冶金、

机械等工业部门大力协同,抓紧试制。

“728”会议后,设计组根据会审的意见,对设计方案作了完善,于1972 年底完

成。

1972年9月:强度组编写的《运十机强度计算原则》定稿。该《原则》自1972年初

开始编写,以《美国联邦航空署民航条例》(FAR)为基础,参考《英国民航适航

性要求》(BCAR),不足部分暂按《飞机强度设计指南》计算。运十机强度计算

原始数据主要规定如下:一、最大设计计算重量为110吨;二、最小飞行计算重量

为60吨;三、最大着陆重量为83吨;四、速度计算按《708工程强度选用报告》规

定选取;五、计算中数值取名义最小值,铸件按最小壁厚进行;六、组合件按本

文附件和《飞机设计员手册》第四册进行。

1972年9月6日:根据会审会议的要求,为了改善驾驶员视界,改原来风挡玻璃3块

为2块,满足CAM-4b的要求,并解决仪表板布置及驾驶员脚操纵的矛盾,确定对机

头更改,并专门制作了一个机头木质样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前后共讨论了11次

,终于把机头更改完善。机头设计协调面宽,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通过运十飞

机机头的设计和更改,积累了旅客机驾驶舱设计的宝贵经验。

1972年9月11日:三机部向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报告,请求调拨轰六、三叉

戟、伊尔62飞机进行飞行试验,供设计工作参考和验证。

1972年11月15日:上海市革委会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报送《关于研制大型客机的

请示报告》。报告称,72年8月708工程会审会后,针对研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

研究,并形成意见。报告中就研制进度、生产规模、总装厂、跑道定点、发动机

、研制费用、基本建设、材料、成品、试验项目的分工、设计机构、技术培训和

加强组织领导等问题向中央汇报。

1972年12月15日:5703厂提出708飞机设计工作规划,飞机设计阶段的日程表如下

1. 完善总体方案的设计工作,1972年12月底前完成;

2. 结构、系统的打样设计工作,1973年9月底前完成;

3. 结构图纸设计工作,1974年6月底前完成;

4. 系统图纸设计工作,1974年12月底前完成;

5. 1976年左右出飞机。

1972年12月:开始进行运十飞机铰链力矩风洞试验。至1975年12月止,分别进行

了高速铰链力矩、波音707与运十飞机高速副翼铰链力矩对比、低速部件铰链力矩

、全机半模低速铰链力矩(含补吹)等5项试验,吹风2,969次、277.03小时,测

得了有关数据,为确定铰链力矩系数及改进设计提供了依据。

1972年12月:四季度以来,设计组将完善总体方案作为重点,对会审的意见逐条

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完善总体方案的意见24条;已完成机身尾段理论图的修

改、尾翼理论图的完善;机头和机翼理论图已确定了更改方案和主要更改数据,

并翻译出版了联邦航空条例第25部,落实了部分成品,修订了设计工作规划等。

在此期间,还针对会审会提出的50个问题和代表们提出的各种改进意见,发动设

计人员进行了第一次设计质量普查,并结合完善总体设计工作进行了改进。

1973年1月2日:六院发文通知609、615、618、630、631所承制多卜勒雷达、超短

波通信电台天线、组合导航计算机、惯性导航仪、大气数据计算机等运十飞机所

需成品。

1973年1月:“728”总体方案会审会议提出的“大型增压舱密封设计”项目,于

1973年初开始进行技术准备,1974年开始设计工作,并进行了元件试验和压漏试

验,对密封铆钉、密封胶、密封曲板、气密圆筒及其复合加载进行试验和验证。

于1979年完成运十增压舱整体气密试验。大型增压舱密封设计,主要运用了新型

可靠、经济的密封技术,解决大容积、高余压增压舱的密封,其密封技术在国内

处于领先地位,于1984年获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3年1月23日:三机部、六院根据1972年8月对大型客机总体方案的会审意见,

向有关单位补充安排试验项目及波音飞机残骸研究试验项目。其中包括风洞试验

、强度试验、特设试验、系统试验等,共24项。

1973年4月:开始进行运十飞机低速压力分布风洞试验。至1974年12月止,分别进

行了二元襟翼测压、全机低速测压、发房吊挂低速测压、主起舱低速测压、主起

舱门及静压孔低速测压等5项试验,吹风154次、25.66小时,测得了有关数据,对

理论计算进行了校核,为确定设计载荷提供了依据。

1973年6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发〔1973〕77号文件,批转上海市革委会

《关于研制大型客机的请示报告》和国家计委《关于上海研究试制大型客机问题

的报告》。文件指出: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两个报告中提出的意见,现转发给

你们,望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协同,尽快抓紧落实,为高速度、高质量地发

展我国航空工业努力奋斗。国家计委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一、关于组织领导,大

型客机的研制工作,建议由上海市统一领导,并负责组织实施,技术业务由三机

部负责归口,大型客机的研制要纳入航空工业计划,所需基本建设投资、科研试

制费和物资由三机部负责统一归口,中央有关部门大力协同,积极支持;二、关

于研制进度和建设规模,本着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精神,零批试制3架样机、12台

发动机,争取1977年完成总装,提交飞行试验;在完成试制任务过程中,逐步形

成年产飞机10架、发动机50台的规模(包括两、三架飞机、12台发动机的大修和

零配件供应能力在内)并力争现有进口波音飞机的主要备品、备件尽快地立足国

内;总投资初步估算约需四亿伍千万左右,建筑面积约十八万平方米,金属切削

机床1300台;三、关于新型材料试制,大型锻件和大型专用设备以及仪器仪表成

品附件的安排问题,各有关部应纳入计划,负责安排;四、关于设计队伍,同意

上海市以现有的三机部、六院、空军的六百多名设计人员为基础组建大型客机设

计院,为了便于工作,上述人员户口可以迁移到上海,请公安部协助上海市共同

办理;五、关于空军5703厂下放的问题,拟同意下放上海市领导;六、关于共用

大场机场问题,上海市建议拟和东海舰队航空兵共用大场机场,有关机场跑道的

延伸和总装厂房的建设由上海市负责,拟同意上海市的意见;七、1973年上海大

型客机所需资金,经三机部和财政部商定,安排科研试制费3,000万元,基本建设

费2,000万元。

1973年7月:在北京大学FL-4风洞进行低速动导数试验,吹风78次、13.0小时,测

得低速动导数值。

1973年8月13日:在结构打样基本结束,全面铺开发图前,进行了“学习国发〔1973〕

77号文件,普查质量”的活动,即第二次设计质量普查。这项活动至9月5日结束

,共查出重大、较大的问题139个。解决的重大问题有:将机翼内段外形改为喇叭

形,消除了强度隐患;取消了外翼上的3° 几何扭转;取消了尾翼防冰系统等,

使设计更为合理。 1973年8月15日:根据三机部、六院(73)三科联840号文件,

8月15 日至27日,三机部、六院和上海市在上海市科学会堂召开了“708工程飞机

结构疲劳设计专题讨论会”。会议由5703厂主办,三机部指派西工大黄玉珊教授

、六院指派623所阎立协助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共有31个单位、94位代表。会议

听取了708工程设计组的报告,主要有:一、两年来疲劳工作的情况的汇报;二、

“708工程”疲劳设计原则;三、“708工程”飞行任务剖面图及过载谱的编制和

使用;四、“708”机体结构疲劳设计的一些考虑;五、“708”机身尾段疲劳设

计的初步考虑;六、“708”机翼10号肋处下壁板对接接头疲劳寿命估算。会议经

过讨论,认为708工程设计组两年来在疲劳设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使疲劳设计工

作初步得到开展。会议同意设计组提出的疲劳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即机体结构

主要按“破损—安全”原则进行设计。对于不用“破损—安全”原则设计的部分

,按“安全寿命”原则进行设计。会议认为,这一设计原则在目前是可行的,并

认为708工程设计组在结构布局和细节设计上所采取的预防疲劳破坏的措施是必要

的,要按这一原则继续开展工作,才能符合中央对“708工程”提出的“确保性能

安全可靠”的要求。会议还讨论了疲劳寿命、载荷谱、“破损—安全”设计的计

算方法等问题。会议最后提出需要协作的研究课题10项及试验项目16项,请上级

领导机关予以安排。

1973年10月19日:冶金部向国家计委提出《关于大型客机用铝材安排研制中存在

问题的请示报告》。

冶金部和三机部于9月份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研制大型客机所需铝材的技术交底座

谈会。会上上海方面介绍了目前飞机设计进展和对铝材的要求。冶金部对提出需

要研制的423项铝材和三种仿美超高强度铝合金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大型客机所

需的一部分关键铝材,国内还不具备研制和生产条件。

具体项目如下:

1. 变截面板材10项,仅能试制1项;

2. 预拉伸铝合金板33项,可安排试制8项。其它25项因目前设备条件限制无法拉

制;

3. 非标准铝合金板材11项,可试制10项;

4. 非标准铝型材2238项,模锻件、自由锻件131项,除少数形状复杂、精度要求

过高的,大部分可试制;

5. 三种仿美超高强度新合金,可安排试制;新合金要求34个检验项目,三机部当

时仅能测14项,如研制需进口测试仪器设备。

大型客机所需铝材的研制费约需1,600万元。

1973年11月2日:三机部批转708工程飞机结构疲劳设计专题讨论会的外协课题项

目,其中包括:

1. 载荷谱收集、测试和编制

2. 材料疲劳特性研究

3. 断裂和裂纹扩展特性研究

4. 损伤计算和寿命估计

5. 机身气密舱疲劳特性研究

6. 机翼下壁板疲劳特性研究

7. 连接疲劳特性研究

8. 声疲劳研究

9. 疲劳试验规格化

10. 资料搜集整理

1973年11月:为了落实大型客机配套成品和进行技术协调,三机部在上海大厦及

浦江饭店召开了“708大客机配套成品技术协调会(“7311”会议)”。会上,经

过技术协调,落实定点,签订成品附件技术协议书,有关厂、所接受了104项配套

产品的研制任务。会后,三机部下发了(74)三计223号文件《关于“708”配套

成件补充定点的通知》、(74)三计224号文件《关于抓紧“708”大型客机配套

成件研制工作的通知》和(74)三计889号文件《关于抓紧“708”大型客机配套

产品研制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708”配套产品的研制任务和计划,促进

有关厂、所全面开展成品、材料的研制工作。

1973年12月4日:六院向三机部提交《关于安排落实我院承担上海研制大型客机的

试验任务问题的报告》。报告说,六院已安排空气动力,飞机结构静力、疲劳,

起落架落振、摆振和飞机客舱高空系统等四部分54项试验任务,分别由风洞指挥

部、623所、603所等单位承担。其中全机静力试验大厅和疲劳试验水槽需改、扩

建。另外,1.2米风洞、6×8米低速风洞、起落架摆振试验台和高空试验室的建设

速度缓慢,需加速解决生产加工和设备配套问题。

1973年12月8日:经上级批准,将708工程设计组从5703厂划出,单独成立“上海

市708设计院”,由市机电一局领导。这是在航空工业各厂、所和空军等各方面积

极支持下建立的我国唯一专业从事民用飞机设计和研究的科研设计机构。市机电

一局党委以一机委(73)组干字第231号文件批复:同意由刘哲、熊焰、周银海、

马凤山、秦济仁、徐小妹、奚汉兴等7人组成中共上海市708设计院委员会,由刘

哲任党委书记,熊焰、周银海任党委副书记。

1973年12月26日:上海市机电一局党委以一机委(73)组干字第244号文件批复,

成立上海市708设计院革委会,由刘哲任主任,熊焰、周银海、马凤山任副主任。

1974年2月:为了适应设计工作的需要,上级决定为708设计院购买一台TQ-16通

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建立计算机组。8月,运回TQ-16机,经安装调试,于1975年

5月起正式投入使用。

1974年3月9日:三机部办公厅《互通情报》第三期刊登了李先念副总理2月21日的

批示:“望计委、国防工办、三机部、外贸部、民航总局坚决执行总理、××、

小平、××、××同志的批示……我们要有雄心壮志,一定要把自己的大型运输

机搞出来。建国已有二十多年,出不了大型运输机,总不好吧。只要坚决执行毛

主席的革命路线,依靠党的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大型运输机总是可以搞出来的

。最好请计委、国防工办、三机部召集有关部门开一次会,认真讨论一下这个问

题”。

1974年3月20日:机电一局708办公室以一机革(74)航办字第39号文件下达《关

于708工程四大模拟试验分工的决定》,决定由5703厂和708设计院共同筹建四大

系统模拟试验室。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模拟试验室于1974年4月27日正式成立,

开始进行四大系统模拟试验的准备工作。

1974年3月22日:上海市上报《“708”工程设计任务书》。提出:

“上海市大型客机工程,是本着充分利用上海现有工业基础,充分利用国内航空

工业条件,努力挖掘潜力,适当搞一些基本建设的精神考虑的。基本建设的主要

内容是:建造一个飞机总装厂和一个发动机总装厂,对一部分定点协作单位进行

一些必要的改造和扩建。投资总额为1.47亿元,土建面积17.2万平方米,增添机

床设备1,300台,项目建成后,可以逐步形成一个大型客机的生产、维修基地。”

1974年3月26日:上海机电一局708办公室向三机部报告,涡扇八发动机已完成工

厂台架试车,请三机部安排630所进行发动机的空中试车。

1974年5月20日:国务院以国发〔1974〕50号文件,批转国家计委《关于上海大型

客机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批示指出,请各有关部门按报告中商定的各

项事宜,抓紧组织落实。批示强调:我们要有雄心壮志,一定要把自己的大型客

机搞出来,只要坚决贯彻毛主席革命路线,依靠党的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大型

客机就一定能够搞出来。各有关部门要把落实大客机的协作项目,看成是光荣的

政治任务,要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满足试制进度的要求,大力

协同,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计委的报告称:遵照国务院领

导同志的批示,为了加速上海大型客机的研制,4月3日和23日下午,我委邀请国

防工办、一机部、三机部、冶金部、民航总局等有关部门,先后两次听取了上海

市工交组关于“708”大型客机研制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就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商

得了一致意见。报告指出:大型客机的研制,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较好的进

展,第一台JT3D-3B发动机样机的试制,预计今年底可总装完成,提供台架试车;

广大飞机设计人员发扬苦干加巧干的精神,力争年内完成全部施工图的设计任务

,第一架静力试验用的样机,今年要求完成机身尾段、前起落架等8个部件。准备

1976年出第一架静力试验样机和6台发动机,其中2台装机试飞;1977年出2架供飞

行试验用的国产大型客机。报告中确定了以下问题:一、拟同意由民航总局调拨

一架波音飞机、2台备份发动机和92项关键成品附件交上海使用;试飞的机组和相

应的地勤维护人员亦由民航总局负责配备;二、建议动用国家总预备费,增拨三

机部科研试制费5,000万元(即由年初确定的1.5亿元,调整为2亿元,其中上海大

型客机6,000万元);三、上海大客机基地需要的1,300台金属切削机床,拟待基

本建设的扩大初步设计审批后,由一机部纳入成套预安排,逐年交付;四、上海

市提出尚有31种关键轴承、90项有色金属大型锻件、25种黑色金属大型锻件、236项

非标准有色金属型材和54项非标准板材需请一机部、冶金部在全国安排。

1974年6月11日:上海708设计院上报波音707飞机试飞项目。其中包括:部分性能

试飞、气动导数和飞行品质测量、载荷试飞、特设试飞、系统试飞、飞行环境实

测等。

1974年8月3日:由三机部驻沪联络组和上海市机电一局708办公室共同主持,在上

海召开了“大型客机四项系统模拟试验方案讨论会”。会议8月3日开始至8月12日

结束。到会代表175人,其中三机部、六院所属12个单位,69名代表,上海地区14个

单位,106名代表。会上,代表们对试验任务书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

燃油、电网络和液压系统的试验任务书和相应的实施方案比较完善,对某些不足

之处提出了改进意见。对操纵系统的试验任务书所提的试验内容和要求进行了重

点讨论,并对实施方案提出了修改补充意见。

1974年9月20日:上海市和三机部联合召开“上海大客机第二次配套成品协调会”

,会议规模340人,会期15天。会议检查了第一次协调会议以来已定的新品研制进

展情况,对存在问题讨论解决措施,并对二、三次配套产品落实定点工作。

1974年9月25日:630所提出波音707飞机试飞大纲建议。

1974年11月:708设计院按计划发出了全机结构图纸68 ,277个标准图幅,全机通

用技术条件24份,结构图纸配套的技术条件21份,补发了自由锻件机加图纸和部

份无图件图纸。完成48,724个标准图幅的特设、系统图纸的设计工作,其中已描

校了42,500个标准图幅交工艺会审。并根据高度交叉作业开展研制工作的需要,

提前发出了234项非标准型材、30多种板材、70余项锻件的订货图纸,为生产争取

了约半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国发50号文件提出的1974年度任务。院革委提出1975年

的设计工作重点是:一、试制三结合跟产工作;二、设计质量复查;三、继续完

善设计,进行强度补算、复算和图纸收尾、补缺,确保试制生产用的图纸资料完

整和配套;四、加强试验工作,做好全机静力试验技术资料的设计,完成各种风

洞试验,结构、强度试验,特设、系统试验和波音707试飞,筹建四大系统模拟试

验室和开展新工艺试验;五、落实成品技术协调。

1974年11月1日:上海机电一局708办公室向三机部报告,八月份708办公室组织上

海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前往630所,就改装轰六(226号机)作为涡扇八发动机空

中试车台的问题与630所技术人员进行座谈。根据座谈结果,708办公室建议使用

波音707飞机作载机进行涡扇八的空中试车,并委托630所承担从方案设计到试飞

的全部工作。

1974年12月11日:上海市机电一局报民航总局和三机部:为摸清波音707飞机的空

中性能,为708工程设计提供实测数据,上海准备进行707飞机的飞行试验;为保

证试飞工作顺利进行,需进口一部分飞机的零、备件,共250项542件,总经费为

36万美元。

1975年1月:飞机发图已基本完成。为了把重大设计差错消灭在投产之前,708设

计院发出了《关于图纸、技术文件质量复查的通知》,进行第三次质量普查活动

,查出各类问题453个,其中各类不协调问题124个,属院一级解决的有46个;关

键成品13个;关键新工艺20项;关键材料6项;各类设计疑点261项。通过复查,

解决的重大问题有:取消了原设计中操纵系统的空行程结构,使风洞试验及动态

操稳特性计算达到预期设计要求;更改了原内扰流板设置的布局,消除了风洞试

验反映的内副翼铰链力矩出现非线性的状况,并避免了内副翼可能发生的振动;

纠正了龙骨梁用的大型材尺寸错误,防止了型材、模具的报废和重复加工的损失

1975年1月:708设计院与西工大杨庆雄老师协作,进行“飞机结构连接件寿命估

算方法”探索性研究,编制了计算方法及寿命估算程序。1977年,在全国第一次

疲劳会议上作了介绍。之后,根据工程应用的需要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

系列分析、试验工作。通过对运十飞机机翼的寿命估算实践,建立了一整套寿命

估算方法。经与623所协作,进行了17件全尺寸大型连接件的验证试验,表明本方

法具有实用价值。该项成果是在1980年三机部、空军召开的第二次定寿会议上,

徐昌裕副部长表扬的疲劳断裂十项成果之一,1983年12月获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5年5月8日:“运十飞机风洞试验数据修正、使用座谈会”于5月8日至13日在

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21名,市机电一局708办公室副主任王庆功、熊焰,

使用单位代表和5703厂有关人员,708设计院党政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经过

五天多的讨论分析,对高低速风洞试验数据的修正与使用以及高低速铰链力矩的

试验、升力抖振边界、失速、失稳以及静安定度余量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

、因国内现有风洞尺寸较小,又无足够资料作参考,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与波音

707飞机进行对比风洞试验方法是可行的;二、由于缺乏大型飞机设计经验,用试

飞方法测取数据以供使用。会议还对试验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1975年5月10日:三机部段子俊副部长到708设计院检查工作,随同来院的有许明

修、马承林,部驻沪联络组蒋祖同、朱振英,市工交组高崇智等,设计院领导李

祥豹、张惠铭、周银海、马凤山等参加了会议。段副部长听了院党委、革委会负

责人的汇报后讲了话。他首先肯定了设计院形势很好,工作有成绩,目前看质量

是好的,有问题是正常的。然后,针对汇报中提出的问题,作了指示。要点是:

一、提出的15个重大疑难问题,总的原则,凡是能解决的,一定要解决,由于水

平、能力问题实在不能解决的,那没有办法;二、气动方面的问题,等气动会议

开完后再研究,总的原则是时间不等人,要抓起来;三、需要些什么人,由你们

提出来,由部里联系解决;四、质量问题,研制过程中要严格,感到有不保险的

,一定要查;五、试验问题,下一步要作为重点抓;六、材料问题,特别是对新

的研制材料要卡紧;七、热处理问题,要提到工厂去,你们要把关。

1975年5月:根据国家计委、国务院国防工办的要求,三机部在上海衡山宾馆召开

了“大型客机的成品材料协调会议” (“755”会议)。会议再一次传达了〔1973〕

国发77号和〔1974〕国发50号文件的精神,在冶金部、四机部、民航总局及上海

市工交组的支持下,经过与会全体代表的努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会后,三

机部下发了〔75〕三计774号文件《关于抓紧大型客机配套成品研制工作的通知》

,明确了“708”配套产品研制项目。

1975年6月:运十飞机的工作图设计全部完成,共计发出14万标准图幅。

1975年9月1日:由市机电一局708办主持召开的“上海市成品协调会”,于1975年

9月1日至11月30日在上海市118厂进行。其中展览会于10月5日正式展出,共展出

37天,11月12日闭馆。展出参加单位共有七个局(机电一局、仪表局、轻工局、

手工局、化工局、冶金局、纺织局),展品1375件,其中成品188项,参观人数约

18,000人。成品协调会和专题会共召开77次,解决了如下问题:一、上海市全部

承制“708工程”一次成品281项中,经本次协调,会后共编好并经审定的技术条

件140项,占总数50%左右;已编写好样稿未经审定的有30项,占总数10.6%;三结

合审查12项,占总数4.5%;尚未编制的99项,占总数35%;二、解决了长期拖延未

决的老问题,如机头罩的模具制造、22毫米厚压缩定向有机玻璃研制等;16项成

品定点问题,通过协调解决了14项,并签订了技术协议书,其余4项暂未定;三、

二次和三次配套件解决了673项,占总数819项的82%。

1975年10月:开始进行颤振风洞试验。至12月止,在北京701所FD-09风洞分别进

行了波音707飞机后机身-立尾-方向舵-调整片模型低速颤振试验和波音707飞

机尾段模型低速颤振试验,共吹风163次,35.94小时,摸清了波音707飞机尾翼和

立尾-方向舵-调整片复杂操纵面布局的低速颤振特性和参数影响规律。

1975年10月7日:上海市工交组向计委、建委、三机部报送《大型客机补充设计任

务书》。报告提出了大型客机试飞跑道延长加固、增添机场设施以及增加部分设

计试验项目等内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