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良将话徐荣 -- 徐荣

共:💬12 🌺2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三国良将话徐荣

三国之中,运筹则曹操首,猛壮则孙坚冠,然此两人皆败于徐荣之手。徐荣生平,史籍皆语焉不详,余于片言只字中观其用兵,甚叹服之,而千载之下无称之者,罗贯中之流反夺徐荣之功予李儒吕布等辈,深恨之,遂作此文,以见其将才,勿使湮没无闻也。

据《三国志·公孙度传》的记载,徐荣和公孙度是同郡老乡,均为玄菟郡人。又案《吴书》:“初,张弥、许晏等俱至襄平,官署从者四百许人。渊欲图弥、晏,先分其人众,置辽东诸县,以中使秦旦、张群、杜德、黄疆等及吏兵六十人,置玄菟郡。玄菟郡在辽东北,相距二百里,太守王赞领户二百,兼重可三四百人。”由此可见,玄菟虽号称一郡,其实人口不过相当于内地一个村子,郡里的人大概都互相认识。徐荣的青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无可稽考,当时边郡皆有尚武之风,他应是个便马善射的雄壮之士,借天下大乱之机崭露头角,追随董卓麾下而被授予中郎将之职。

初平元年新年伊始,百官都先到相国府拜贺,然后由董卓领着前往宫内朝见天子。及至朝班散去,董卓退回府中。堂上已排好盛筵,正等他来开席。与宴者都是部下亲朋,人人穿着簇新的朝服,个个脸上挂着志满意得得笑容,见董卓大摇大摆地坐定在最贵的南向位上,侍侯在两侧的人,便一齐退至堂下,依照朝见天子的礼仪,给董卓行三叩九拜大礼。

看着属下僭越礼制的拜舞,董卓不以为忤,反而笑逐颜开,欣然受纳。此刻的董卓又怎能不得意呢。一年前的今天,他尚在关中莽原上披着铁甲,饱灌着劲力的西北风;那时节,他上面不知压着多少人;眼下的光景是何等荣耀:端坐画堂之上,玉带蟒袍,笑看歌儿舞女,金盘玉簪,细啜御封美酒。压在他上面的人,不是被抛在脚下,就是死了;这一年,他真可谓翻天覆地,不仅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宝,而且有了威震天下的权势,黄袍加身亦不过是俯仰之间的事。想想一年来的巨变,怎不令董卓狂喜万分?

就在这时,从大堂外面跑进一个府掾,众人饮酒正酣,没有注意那府掾,而董卓一直在盼望外地牧守的消息,因此,那府掾刚上堂,他就看见了。

“相国大人,执金吾衙门收到一封紧急文书,请过目。“说话间,跪在董卓面前的府掾把一封加盖火漆的文书递给他。

董卓一面撕去火封,一面想,不知是哪位“孝子”来抢头功了。可是他一打开这封文书,脸一下子拉长了。这哪是什么效忠信,分明是一纸讨董檄文: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凶,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四海创痍。今有渤海太守袁绍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黄天后土,祖宗神灵,实共鉴之!”

下面便有一干人的签名,数一数竟有十四路之多,领衔者,车骑将军袁绍,余下有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山阳太守袁遗、奋武将军曹操、后将军袁术等。

打开那分檄文,董卓惊愤交加,再一看檄文后所附名字,心里便有点作荒,怎么一下子就冒出这么多反贼来,这太平酒还怎么喝?一气便把酒席掀翻:“老子一向待尔等不薄,荐举尔等牧守一方,尔等不思回报,竟要取孤的身家性命,可恶!可恶!”

《三国志·武帝纪》中是这样记载这段历史的

“初平元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鄴。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这段关于汴水之战的记载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点在“遇”字,第二点在“所将兵少”四字。

“遇”说明这是一场典型的遭遇战,是在双方相互机动中发生的。《后汉书·董卓传》也说“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在我看来,徐荣、李蒙等部的士兵可能有虏掠的行为,但派遣这些部队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虏掠,《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把董卓想简单了,也把徐荣想简单了。若是徐荣军满载女子金帛,士气衰堕,自保尚将不济,又如何能连破曹操、孙坚?徐、李实际上是所谓“游兵”。兵法云:“游兵者,谓其兵无定在也。必士果锐而骑超捷,将勇悍而善应变。时而东复时而西,时而出复时而入;敌怒而迎,我引而退,敌倦而息,我临而扰;击其左复击其右,击其前复击其后;击其懈弛而无备,仓卒难救;抄其谷食,焚其积聚,劫其辎重,袭其要城,取其别营,绝其便道;或朝或暮,伺敌之隙,乘间取利,飘忽迅速,莫可踪迹。于我为军之声援,于敌为彼之后患,夫使贼腹背均患,进退维谷,则不难于翦除。”从派遣徐、李的部署,可以看出董卓在军事上可谓老谋深算,而徐荣也是擅长应变的悍将。军事家采用夹击的办法,原是为了分散敌人的力量。敌人的力量既然分散,战斗部署自然就露出弱点了。到处防御,那就到处都不能支持,这是我取得胜利的原因。而且敌远来赴战,只正面是坚锐的,而我的夹击则无处不坚锐,敌受攻击的方面既然多,防备的程度就不能那样周密,以我坚锐的力量,打击敌没有准备的地方,敌自然就崩溃了。而且敌一处崩溃,即令有少数敌人想尽力战斗,看见大势已去也没有不溃走的。董卓军在汴水、河阳、梁县的胜利,均与此有莫大关系。

经我考证,曹操并非“所将兵少”,正相反,是在占有极大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被击败的。

曹方的兵力有多少?长期以来普遍的看法是数千。我一直是不认同的,以数千新募之兵轻率冒进,何异于投肉伺馁虎?这说法应该是源自世语: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是岁中平六年也。《自明本志令》中,曹操自己也说:“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这么说自然也不算错,但曹操不提汴水之战中鲍信、张邈部参战的事实,难免有选择性失忆之嫌。《武帝纪》也说得很清楚:“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 先贤行状曰:兹字子许。不为激诡之行,不徇流俗之名;明虑渊深,规略宏远。为车骑将军何苗所辟,司徒杨彪再加旌命。董卓作乱,汉室倾荡,太祖到陈留,始与兹相见,遂同盟,计兴武事。兹答曰:“乱生久矣,非兵无以整之。”且言“兵之兴者,自今始矣”。深见废兴,首赞弘谋。合兵三千人,从太祖入荥阳,力战终日,失利,身殁。魏书曰:信父丹,官至少府侍中,世以儒雅显。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大将军何进辟拜骑都尉,遣归募兵,得千馀人,还到成皋而进已遇害。信至京师,董卓亦始到。信知卓必为乱,劝袁绍袭卓,绍畏卓不敢发。语在绍传。信乃引军还乡里,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馀乘。是岁,太祖始起兵於己吾,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太祖与袁绍表信行破虏将军,韬裨将军。时绍众最盛,豪杰多向之。信独谓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遂深自结纳,太祖亦亲异焉。汴水之败,信被疮,韬在陈战亡。据以上记述,汴水之战中,曹操、鲍信、张邈三部总兵力达到了28000人。

徐荣又有多少兵力呢?《武帝纪》、《董卓传》均未记载。但是从其他记载,可以推断出徐荣部的大致兵力数字。《后汉书·董卓传》提到“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英雄记》又曰:“初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余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轸字文才,性急……”作为同样用于孙坚方向的打击力量,徐荣、胡轸的兵力应该相差不大,另外据《九州春秋》等书,当时董卓军中将领以职位论则董越、牛辅、段煨较高,按名气说则李傕、郭汜较大,时人(刘艾)有“(孙)坚虽时见计,故自不如李傕、郭汜”之说,其次则胡轸、杨定——“胡文才、杨整脩皆凉州大人”。作为董卓凉州嫡系大将的胡轸,可能拥有较徐荣更多的兵力。据此推断,徐荣部兵马不足5000。汴水之战,徐荣以不足1:5的劣势兵力,给予曹操军歼灭性的打击,斩杀敌军大将卫兹、鲍韬,重创曹操、鲍信,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能因此否定曹操的军事才能吗?当然不能,曹操、鲍信、张邈三部均为新兵。但董卓的主力也在监视皇甫嵩所部和河东白波黄巾,徐荣所部不是陇西劲旅,而是荥阳郡兵。在兵员素质方面,徐荣的优势是不大的.

《司马法》曰:“士不先教,不可用也。”曹操与庸才凡将最大的区别在于他在失败之后能总结教训,“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他的将道在每次失败之后都有所改进,终于在平定袁谭、袁尚时达到了纯熟的境界。

汴水之战徐荣胜在防御中采取主动制服敌人。“我以退为守,则守不足;我以进为守,则守有余”(明方震孺语)。管子曰:“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绝地不守,恃固不拔。”在汴水之战中,徐荣果断地如雷电一般突然冲击敌军,不顾疲劳、夜暗等不利条件如疾风一样地追击败敌,不固守孤城荥阳,不强攻反董联军死守的坚城酸枣。即使孙、吴处此,恐怕也难以做得更好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