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月是故乡明 -- 笑苍生
(3)
街道——过去南海街是个农贸市场,每天清晨都挤满了进城的农民和骡马车。
小的时候上学每天都要经过这里,那时人小腿短走得也慢,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在车阵里爬上爬下。还记得上学的第一天买了一个大个的烤红薯吃,真是美味。
尽管当时卫生环境极差,污水横流,骡马粪味,鱼腥味,鸡鸭的臭屎味丝毫不影响我们津津有味地吃凉粉,灌肠。那时我们都是用削尖了的冰糕棍扎着吃灌肠,最后还要把调料汁都喝了,辣辣的。
南海街和迎泽大街交汇的丁字路口处原来有一家小商店,那时候象她这样大小的都应该叫供销社,不过她叫商店。文具,副食,百货她什么都卖,号称是“南海街的小上海”。后来装修了几次,后来推倒了,起了栋的二层楼卖手机,后来又推倒了,起了栋漂亮的欧式小楼,成了宾馆,还是桑拿或唱歌的地方,没有印象——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到是见证了太原的兴衰。
现在看到石膏制成的仿欧式立柱,茶色的铝合金门窗,光怪陆离的霓虹灯远没有小时来买草本的商店可爱。推开嘎吱做响的店门,跑过长长的柜台,一包一毛钱的奶油瓜子远比美国大杏仁和开心果要好吃的多。
南海街最让我怀念的是那几个早点摊,麻叶油条,尤其是甜油条,其他地方好象没有这种油条,在一面抹了红塘什么的,我回去的一周里早点就是它。许是我们的油条加了明矾,发的大又脆,不象有些地方卫生管的严,油条就软塌塌,蔫蔫的。
西餐我们东方人绝对吃不惯,我不是指饭店里做的,是西方人老百姓家里吃的,是我们学校食堂做里。在实习的时候三餐不得不吃食堂,早餐吃着加了牛奶,酸奶油兴许还有糖什么的,这腻人的粥,真是越吃越想哭。
(4)
南宫——正式的名称好像是什么工人文化宫,非常典型的五十年代苏联援华时建的哥特式建筑,和北京展览馆很像,和迎泽宾馆,湖滨会堂什么的都是当时的十大建筑。
南海街街口正对着南宫,离的近就常去。尤其夏日的夜晚大家都去南宫,很是热闹。广场一边是唱戏的,台下早早的就有老人搬着马扎,拿着蒲扇等候着。一边是唱歌的,人声鼎沸的,观众的喧哗声怕是比歌声还大,当然现在怕是难见到这样的盛况了。
这次回去路过南宫见到也很多人,是有什么糖尿病的义诊加赠药,满是横幅和气球,就是现代版的打把势卖大力丸。
南宫其实就是电影院,也有乐池但舞台不大,曾有俄罗斯某不知名芭蕾舞团要来并演出,因为没有合适的场地而告吹。
只要是优秀的艺术就不分国界,甚至不分语言。曾经在国外看过一部叫什么月亮河的芭蕾舞剧,讲的是在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在一个退伍老军人的带领下丰收夺高产的事,有些情节,连我们这些外行都会捧腹大笑。
演出结束时观众会一次又一次的起立鼓掌,演员会一次又一次的鞠躬谢幕。看到观众们神采飞扬的表情,包括坐着轮椅来那位陶醉的神情,比起国内那些吹着口哨,文身打洞,染黄毛的追星族小青年们,我知道这里才是高雅艺术的沃土,这里才是芭蕾舞,歌剧,交响乐的根基。
我以为太原的南宫,如纽约的百老汇,巴黎的红磨房,自然有我们太原人的拥护和喜爱。从文革时期在南宫就演出,我妈讲,那时她还年轻,是画画的,就和朋友画了门票混进去,结果是作报告的,想出来发现门已经上锁,只好跳窗户。
从小时侯就爱去南宫看电影,南宫的电影院我觉得是全太原最棒的,比起后来火暴的影都,靠着什么“情侣座”,“小包厢”,装修豪华,这里放映大厅特别的高,音响效果不错,最乐意是那里的椅子间距大,人也不多,而且南宫的黄牛和小混混也不多,这里才是真正让人舒服的看电影的地方。当然后来他也搞了许多的花样,弄了些游戏机拉,台球拉,宝龄球,射箭,一排真货少假货多的文物小店,还有个股票交易所,当时十万就能进大户室。
风风雨雨的,我和南宫都过了这许多年。不知道现在南宫怎么样了,肯定再也不能称之为工人的文化宫了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多谢多谢,看来兄弟也是山西人了. 1 笑苍生 字0 2006-02-18 04:07:15
🙂心安处即是故乡 2 龙驹坝 字72 2006-02-17 17:43:37
兄弟说到我心里去了 1 笑苍生 字20 2006-02-18 04:06:15
月是故乡明<续一>
花上。 1 李禾平 字40 2006-02-17 15:29:12
谢谢李兄 2 笑苍生 字22 2006-02-17 15:49:58